不知道人讲道专贴

作者: 不知道人中一府

  日期:2011-1-22 11:17:48
  序言
  大道至简唯德修
  祖师很早就告诉过后人,大道至简至易,修道者得之立刻转凡为圣.可是后人却私心揣度,去找复杂.
  道家祖典道德经,早就指出了修行的不二法门.道---德----经,经者,路也.看看祖师经典的名字吧,只有德才是通向道的唯一道路,不要再痴迷下去,浪费宝贵的生命了!从身边的小事去修德,道在其中.身外修德,身内修德,全德自然合道尔!

  一个真正进入修道之门的修行者,会体验到德行与内修之间的紧密联系的,每做一件德行,立刻会有玄之又玄的力量作用于身心,使自己内修进步!如果还没有这样的体验,那么只能说,您依旧是在修法修功,还没进入修道的门槛!
  不慕飞升不修仙
  醒时干活困时眠
  枝枝皆有人参果
  树干无果顶参天
  修丹修法不是道

  犹如磨砖做明镜
  明了此中道德意
  跳出三千六百门
  大道至简不虚说
  得之立刻凡转圣

  从此不为万法迷
  行住坐卧好修行
  修行好比一棵顶天的大树,丹道符咒 等五术不过是各个树枝,虽然都开花结果,但都必须依附在主干才可以,树主干不开花不结果,但是他却是顶天通地的,他才可以达道.这个树干就是德.他下为树根,上顶青天.人们追求长生的丹道,神异的法术等等,不过是迷恋那些树枝上的果实而已,却忘记了那些都不是修行的主干.所以,修行是超越3600门的,又包含3600门.丹道也好,法术也好,都不过是为了修德达道而服务的,都属于副产品.以德为根本的修行基础上,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丹法或符法等3600门来助修.丹道可以提升生命状态,属于修身内之德,可,法术可以作用于外界,扩大修德的范围和深度属于修外德的范围,,五大类道术,都是辅助修德达道,没有高下,学与不学,都可以.把握了根本,3600随意出入,每个修道成就人的徒弟都能开宗立派,而修丹修法的徒弟只能传宗接代,期间有道理,需要好好琢磨...........

  现在很多人感兴趣的是修内德的丹法修炼,丹法是从清静身心入手,性功上五行颠倒,三清显现,归根复命。命功上,补后天八卦到健康状态,再经过还丹修到先天八卦状态,再换鼎,修到四阴四阳的乾坤状态,再继续修到八阳纯卦,再八阳还虚成一0,再粉碎这个虚空,融入三界万物,不生不灭,无死无生成就末后一招.这个是身心修炼的变化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修道的目的.也不是修道的意义所在,是转化身心性命的技术法门,不是本,是副产品技术.是修法不是修道,是修道的辅助技术。长生为了什么??对道而言,长生有什么意义??那么我们修道到底是要修什么??道的德性特点是什么?长生,不过是修道的副产品而已,与神通一样!属于必然的附带成果!

  与其临泽而渔,不如退而结网,好好的修心修德才是修道根本!
  日期:2011-1-22 11:19:00
  中一论道话春秋
  中华文化渊远流长,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虽历经荣辱兴衰,却依旧生机盎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的根是直接扎根于自然大道的核心,在自然中道之能的哺育下成长。古人曾把生于中土做为极大幸事,是有很大的原因的。纵观历史,可以看到,上古祖先心合中道,人与自然高度和谐,是属于大道在世间的时代。《黄帝内经》有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伏羲时代传承下来的先天八卦图充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也自然的高度和谐状态,<连山>易也就成为那个时代的标志.那是个中华民族与道相合的时代,属于道德中一时代,是人的身心与社会都直接得到道化哺育的时代,"大道行世也,天下为公"是那个时代的写照.人们无私无欲,安享天年,不需宗教的教化而自然崇道贵德。在经历了漫长的伏羲 燧人 神农之后,人心私欲渐起,先天中一不复主宰身国与天下,而由真阳主事,克制住阴私之欲,但阴私毕竟逐渐强大,人的私欲逐渐膨胀,对应社会则由仁义礼智信分别主宰五帝时代(黄帝颛顼尧舜禹),这个时代产生的<归藏>易就是这个时期的标志,这个时代由于社会上私欲已经产生,所以巫也就成为那个时代的主要沟通先天,教化民众的方式,实际上哪个时代也是一个漫长的时期.从记载看,黄帝时代,部落已经形成规模,部落战争中就有俘虏作为奴隶的萌芽,以后预演欲烈,随着财富的积累,到大禹末期,信德最终也不能控制私欲的巨大能量,形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的一次根本性的阴阳转换,转为阴五行主世,(阴阳五行五性的理论在刘一明真人的<周易阐真>中有精辟论述和图表,在此不细谈,可自行阅读),而转换后的开始必定是最阴暗的奴隶社会,我们从记载中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残暴血腥,这个时代直到现在就是所谓的后天时代,也就是<周易>时代。我们由中一的先天大道时代进入后天的五欲(喜怒乐哀欲)时代,是时空运化,阴阳消长,阴心私欲膨胀的必然结果,好在由至阴的奴隶社会,开始人类开始了漫长的阴退阳生的过程,夏商周的奴隶社会,巫文化由强盛而逐渐没落,到周朝末期,春秋战国时代,巫教已衰,出现了百家争鸣,儒道墨法诸学说洋洋洒洒,实际都是中一大道的衍生,各家学说各宗一面而已,随着天道阴退阳生,社会逐渐在进步,到秦始皇一统中华,封建社会确立后,进入阴阳相对均衡,互相制约,但阴私主世的稳定的封建社会时代,因为我们是中土之地,这个过程就进行的相当漫长,这个时期民众的教化所需就自然诞生了强有力的我国宗教,我国的道教也就在汉朝正式产生,儒教被立为国教,以后佛耶诸教也汇入中华,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中华本土外儒内道,佛法辅化的宗教模式。这个时代经历了2000余年,阳生阴退才逐渐显现出翻盘的曙光.在那个时代末期,西方诸国义德逐渐生发,由资本私有而逐渐产生社会公有制的思潮和实践,进而影响我们民族,终于启动中土信德,并统点仁义礼智,中一运应华夏,诞生了一个伟大的人物和时代,社会重现了万众一心,大公无私,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中一道德盛世。这个历史记录于天地,不必多说,立于道德,自然分明。 在道的运化过程中,上古的中一时代,天人合一,不假修行,自然合道,丹道也无名,也没有资料记载。五德时代,阴私受制于五德,心性虽偏于中一,命却得以合德,所以修炼也就是只修心性,不需修命。而以后的阴五欲主世的时代,由于心性被阴私主宰,耗散命体,修行就十分困难,必须在修心主宰下,性命双修才能重返中一,合德归道。此乃是道家对社会以及丹道修炼演化的纲领性密旨。世面上众多学派由于对大道在社会的演化认识上受历代阴私统治阶层影响,不能认识到公的重要意义,使世间丹道修炼走上了自私为出发点的长生不老术的误区,被历代昏庸帝王和官吏财主所用,并进而衍生出御女采战等邪说,玷污丹道声明,也给佛教等宗以口舌,实在是自误,怪不得佛门。而道家真正修炼高真则知天识命,潜修默炼,接引有缘,因而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接引忠臣孝子儒道贤良的较大规模的普度,而今我们经历了泽东圣人治世,大众对天下为公的认识已经普及,中一之道的认同已经扎根民心,广大百姓修道之时到来,实在是我辈之幸,此皆是天道运转,毛圣慈惠!岂能不志心皈命礼哉!

  如今阐道家宗风于天下,宏扬中华道家文化中一不二,非有非无,亦有亦无的修炼理念,别无他想,只愿澄清被近代丹道家歪曲的修炼思想,重树道家天下为公的大悲大愿,结识一批志心于中华道家文化的爱好者,共同继承发展宏扬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宝贵遗产,以报三界大圣大慈诸尊,但愿从此言道家修行为人天乘之误解可以休矣。

  注意:由于道家的根本学说中道德中一论贯穿所有系统,而天下为公的理念,去私立公的修炼说教,在阴五欲主宰社会的漫长时期是不可能被帝王和统治阶层所接受的,他们只看中道家修炼对身体的影响和超长的寿命,妄图以后天私心来获取至公的先天大道,不知道修在于去私少欲,作个好皇帝就是最好的修炼,本身背离道家修炼根本,因而历代帝王迷恋修佛修道者都搞的国家混乱,刀兵四起,而那些引帝王入迷的道士和尚也同时造下无边业果,使后人对佛道修炼产生不少误解.故历代高真皆隐修道德,随缘传授皆因天时不至也.

  我辈生于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精华于一身的现代圣人毛主席教化之后,天下为公观念深入民间,才得以道门高真向世间阐发道家修行密要,有心者从八十年代一位大修行人的报告中当能品出道家修炼的根本性理法.其"重德为本"的说教,修真八十字的讲解无不在传递着修行的实质内涵.实际上该师所传已经足以给世人指点门径,进而深化登堂入世,本不必我这不才后进再班门弄斧.然而近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先圣9.9仙游之后,社会上阴私回光反照甚烈,社会道德急速滑坡,功夫界一些利欲熏心之辈借丹道之名高价兜售所谓真传真正丹法,更有甚者数万元学费天价教授某些人士所谓彼家三家丹法.引人不觉间走入私欲与巧取豪夺之路,道未进而德先失,可悲。按说教者学者自入地狱之门本不关后学之事,但道家数千年清誉,岂能任由宵小之辈继续败坏,故斗胆表奏呈秉各界众祖,披露正传道脉丹法修持部分法诀,使伪丹伪道暴露于光天化日,使真心好道者不再为邪师所惑。吾德尚不足,道修亦浅,愿与广大同道共同交流探讨,望众师友不吝赐教,则后学幸甚!

  日期:2011-1-22 11:22:00
  宗门七不传
  虽然有道不弃人,圣人无弃物的原则,但不是圣人,不受不弃之约束,而且您不学本宗之法,也不代表被道抛弃,道也没办法抛弃任何的人,不学也不是您的损失。宗门不是道的本体,只是一宗一脉,对传授对象还是可以有些要求的,所以,本宗法谢绝以下人等学习:
  第一类 厌公好私者——此类人私欲较重,修学必然成魔,本宗不想害人;
  第二类 贪贿不改者——此类人业重心贪,难于教化,请绕行;
  第三类 为富不仁者——此类人贪而且吝,浊垢身心,不堪传授;

  第四类 左右逢缘者——此类人是非不辨,破玄后难断真妄,易入魔境,须慎重;
  第五类 崇洋媚外者——此类人丧失本原,不可为伍;
  第六类 不孝父母者——此类人不和人道,修道无门;
  第七类 不敬师长者——此类人我执难除,不可传授。
  性修母子怀五行,命炼夫妻推八卦
  阳神成就不是道,不证元始终凡夫

  日期:2011-1-22 11:27:00
  中华古道在历史上的传承脉络
  中华文明渊远流长,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然而天下无二道,其根本为一。中华文化的根在道家文化,她孕育衍生出后来的诸子百家。在历史上逐渐形成了三大传承脉络。
  其一乃儒门教传。儒家继承了道文化中后天教化社会服务社会的宗旨,在古儒时代儒为大德君臣文王周公等运用,服务于百姓,造福于苍生,春秋时期孔子以后的儒教已经搀杂了很多非道性的私欲内涵,到汉代以后,随着后天私欲在社会上的增长,儒宗总越来越失去本来的性质,逐渐转化为君主专制的思想工具,但在唐宋以前,尚保留有大量道文化的内涵,尚能辅助社会,推动民族与社会的发展,而在以后,随着社会专制程度的增强,儒家道文化的传播作用逐渐消失,纯粹沦为统治百姓愚弄人民的工具,越来越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障碍,民族逐渐衰落成为必然!在清代末期,儒家基本彻底堕落,鲁迅先生曾生动的用“吃人”来形容旧社会,实际就是指堕落儒家的思想。离开了道文化的儒在5.4运动的冲击下,土崩瓦解。在道文化的运化之下,新文化运动蓬勃而生,结合了中华古道文化和西方先进的马列文化的 毛泽东思想,终于在中华大地诞生,并指引中华民族,推翻三座大山,站立起来。这实际上是中华道文化在现代的复兴,是当代承续道文化教化社会使命的新儒家。看不到这一点,就不会理解真正的儒,也说明不理解真正的道的运化规律。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道文化的复兴,她是以粉碎腐朽的变质的旧儒,旧宗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破四旧是天道运行的必然选择,是道文化复兴的必须!这就是大道无形,外在的形式和名号不能代表道,只有符合“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的古道思想,才是根本!中华道文化所化生的新儒家,其核心就是大道思想的社会化最直白的解读--------为人民服务!

  其二为道门宗传。这个脉络主要传承中华道文化中经典 .科仪 等,以宗教的形式传播。从汉代张天师创立道教开始延绵不绝。其中各宗各派由于天命不同,此起彼落,正一教创教之初,承太上金旨,植根于百姓,教团于初立而发展,三国时期的张鲁天师还曾经按照道家思想建立过汉中的政权,成为中国历史上社会主义的早期实验,对此毛泽东主席曾有过专门的评论。大道的众生性决定了道教的百姓化,一旦失去这个根本,教团就难以获得大道的滋养。从道教由民间转化为官方宗教后,教内所承传的道家很多内容便不能再运用,而修炼有成的高真也多在住观一段时间后,悄然而去。例如宋代张继先天师就是用化死脱身之法,脱离开当时的环境,隐修于山中。正一教的没落才有全真教的兴起,她融合了佛教的部分思想,完成了道教的一次革新。呈现出一段时间的辉煌。然而,很快,其内丹学说成为帝王士大夫阶层追逐长生不老的途径,而脱离了普通的百姓。很快便衰落下去。到清代末期已经十分零落了。而其传承经典科仪的使命也同样受到冲击,历史上出现过的佛道大辩论,败北之后,道藏被焚,很多古经典难以保全!而大部分经过改造的为封建专制服务的伪经却被塞进道藏,污染中华道家经典!到清朝末期,道教,包括佛教,同样已经失去创教之初的本旨,严重脱离百姓,以难以承担其使命。新文化运动和新中国多宗教的限制和革新,实际上是对宗教的改革,不动手术病岂能好?这一点是我们必须要明确的!

  其三为民间密传。这种传承脉络实际是中华道文化的根本传承。在儒家立教,道家立派以前,中华古道就一直在民间传承。虽然不同的时代,名称叫法各异,但都继承了道的根本属性和密传修炼方法。道的根本属性是她的众生性,表现为为百姓服务。从三皇五帝到如今,这是恒常不变的,变化的只是外在的形式。民间密传的传承,既保留了远古时代的密法,又不断获取新时期的滋养,包容百家,没有宗教的专制性,到后期,多表现为佛道双修,甚至佛道密医法同修。由于宗教官方化以后,失去了百姓的教团上层组织只有靠行政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威,加上统治阶级对道文化的百姓普及性的惧怕,便共同打压民间密传的发展。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对民间密传的道脉的歪曲认识实在是莫大的误会!而真正修炼大成的高真是心知肚明的。正宗不正宗,不是谁的专利,要看谁具备道的属性,符合正统道家的信仰理论等。道的众生性的最直接的表现是德,由道而生德。严新先生说过,到底谁是正宗说不清楚,根本要看有没有德!民间密传的道脉从开始到如今,一直扎根民间,为百姓疗病解难,随缘引度。而与封建统治阶级结合的部分宗教则扮演了对百姓专制的帮凶的角色。好在大道昭昭,在新中国建立后,中华大道复兴,被封建统治阶级歪曲的历史观得到纠正,民间道脉的积极作用得到承认和宣传,,张角天师,唐赛儿 张德成等前辈成为英雄写进历史。虽然近期随着社会离道失德,专制时期的腐朽旧儒旧宗教徒又企图颠覆历史,歪曲民间道脉,攻击太平道等民间道脉,然而,百姓是最终的审判,百姓有自己的选择,他们知道谁是百姓的。此正是 悠悠千古事,道脉百姓存!兴亡谁人知,江边问渔樵。

  日期:2011-1-22 11:27:00
  法脉与传承是修炼的根本保证.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各种自编自创的法门纷纷问世,一霎那间,似乎世间都是如佛祖般自悟自修得道的高人了.口气比祖师还大,对佛家道家的诵经持圣号等修行方式不屑一顾,甚至大放厥词,对三宝三皈依置若罔闻,以所谓能量级别来定修炼层次,以什么肉眼天眼慧眼法眼的级别来定层次,功界邪风四起,黄胡常柳支持的大师到处招收门徒,练功以快速得功,以无为为诱饵,诱导练习者把身心教给背后的大仙们主持,表面看来,快速出功,看见玄妙,实际上,元神蒙尘,外灵主身,感觉丹成迅速,周天自转,眼观玄妙不亦乐乎,于是忽,背后动物灵的狂妄自大,目无佛道正教的习性越来越强,对传承法脉开始不屑一顾,觉得自己可以与佛祖一样,不需要师父与传承,自修自悟与三清一般,狂妄的原因一般来源于对传统法脉的无知.要知道无论佛教道教和民间法教的修炼,都非常重视传承与法脉的严肃性,可以说,这是一个人保证修炼成功的根本,没有这个根本,在修炼中,追求心,贪欲心,或前缘等,都会招感外来动物灵来,造成前述的借体修行状态.道家修炼为什么开始就要修出自己的真主人,先天元神,就是因为只有真主人坐镇,分辨力才提高,修行起来才相对安全.大家修炼,无论是佛家道家还是民间教法,都要归依师门法脉,获得正式传承,特别是民间法教,对传承看的比任何都重要,没有师父的传承,根本不会学出法的效验!一个没有传承的实践者,可以说,只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到头来,一场修行梦而已,岂不可惜!

  日期:2011-1-22 11:28:00
  中一论道之"分乘判教"
  大道之修炼,本无高下,皆效法自然之道,归根复命为宗.然人心三千六百,则道生众法以引导.因心性浊
  染程度,法分出上中下三乘.然三乘之外,尚有无上一乘之教.
  所谓下乘者,以躯体为吾身,以生我之亲为父母,以长生久视为志愿,以静修丹道为法诀,修福修寿,动静站坐,导引呵呼,符咒内炼等等.此乘求长生而不得长生,终为鬼物,如能守戒诵经,来生可为富贵中人尔.此为道修之下者.
  所谓中乘者,以国家为吾身,以百姓为父母,以惩恶扬善为法诀,以尊天礼德为规矩,内修成丹,外用成法,或以道功济世,或以道法降魔,心存百姓,代天行法,修此乘者,生为百姓称颂,去则为太极界之神,此为道修之中者.另,世俗间,虽不修丹与法,而急公好义,爱国爱民,气节高者,如关羽岳飞雷锋等前贤,亦属此乘.

  所谓上乘者,以宇宙为吾身,以天地为父母,以道德为法诀,天人共修,丹法天地,法施三界众生,福泽宇宙万物,或消劫解难于未显,或解危机于当下,与天地一体,恩泽万物于一心.修此乘者,生则度众生而无量,去则返无极之天尊本来,此为道之大乘.另,世俗间,虽不以修道为名,却行大道于尘世,心怀天地,一心服务于人民者,如古之伏羲,近之毛圣,亦属此类乘.

  三乘之外,尚有无上一乘,此乘者,以自然为吾身,则无我无他,以三界为父母,则众生为亲眷,以无为为法诀,则无修而无不修,举手投足,无不合于自然,呼吸坐卧,无不教化于无形.利万物而万物不觉,化众生而众生不知,无极之极,无界之界,无去无来,如去如来,此为是也!
  日期:2011-1-22 11:31:00
  中一论道话人性
  关于人性的问题,历史上有性善论与性恶论两种,作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家是以性善论来立说的,有"人之初,性本善"的阐述.儒家的这一学说与道家是相通的.道家以道德立教,阐述了道0生德一,德一化生天地这对基本的阴阳,进而而产生了善与恶.公与私等等无数的小阴阳,构成我们的大千世界.如此看来善与恶,公与私都是道和德所化生而产生,那么道家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呢?是主张公还是私呢?

  先不着急来回来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道家对人性的这个性是如何定义在来阐述.道家是把性与命来统一阐述的,性与命是同源而生,不可分割的,相互作用的.道家经典明确指出"本乎天者,谓之命;率乎已者,谓之性’,性命是本乎于天的,故中华民族有天命与天性之说,道家的天人合一理论也充分说明了人性即是天性的概念.这是道家不可否认的基本认识之一.

  明白了人性就是天性,我们就好讨论这个人性的根本问题了,只要明白天性自然就明白了人性.要知道天性是什么特点,是很容易的.我国道家学说对天的论述已经非常完整.在德一化生基本阴阳天地的过程中."轻清者而上升为天"------天乃德一化生的轻清之气所成,对于天性的特点,道家更有很多论述,道德经里就有不少论及天德之性的章句,比如"天地无私长养万物"天和地,象父母一样无私的养育着纭纭众生,万物都是天地的孩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天性是由德一所生,道家称为德性.到这里,我们的人性的本原也就是明明白白了,人性的根本在德性---------人之初性本德,德性才是道家的人性说.

  那么道家是如何看待善与恶,公与私这些具体的小阴阳属性的呢?这就涉及到作为本性的德性再化生阴阳,而产生出精华与糟粕,就是道德经里所说的"道之实"与"道之华".实而里者为精华,华而表者为糟粕,其精华产生出善与公,糟粕产生出恶与私,构成我们的万千人类,因为都是德性所生,道家对待他们都是慈爱的,"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就象母亲对待孩子,无论好坏都是心疼的一样.但是,这并不是说善恶与公私就是都纵容的,母亲没有不希望孩子学好的,人性的德性也一样.都是在默默引导人类德化归道的,为人类社会的进步默默的作用,那么,道家是如何把握的呢?道德经说的好"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道家明确的是把握住精华,用取其实来立足于善与公,不居其华来化解恶与私,去彼取此",去恶向善.历代道家祖师对后学都谆谆告戒,要少私寡欲,告戒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以此来回复到德性根本,而归于道德母亲的怀抱.

  道家祖师流传有炼心九转之图,把我们从后天私欲状态的心性修回到先天无染的淳德之性,作了精辟的描述,在<性命圭旨>里有所披露,不妨自行参阅.道家刘一明祖师在<周易阐真>里更对德性用几个图表示的淋漓尽致.对修炼五德复归德道,有很明确的诠释,图如下,供大家参体会.悟在此提示一点,从我们具备的先天五元与后天五阴里,必须注意把握核心中央之地.那里是转换的核心和枢纽.

  日期:2011-1-22 11:31:00
  身国道德与修行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