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听妈妈讲的老故事
作者:
榴槤n
日期:2018-01-08 15:37:46
1960年,父母技校毕业后工作不久就回乡结婚,虽然离老家不太远,但是坐车到县城后,还有几十里的山路,需要步行,小姨妈和我母亲在一个城市工作,便代表娘家人同来参加婚礼,顺便考察一下男方家,不是看对方穷富,我父母都是出身贫寒农家,去技校读书才到城市,同学三年恋爱,毕业后一起参加工作,但小姨想认个家门,怕我爸一旦拐了我妈,娘家人都不知道该去哪儿找,当时单位流动人口也多,所以小姨尽管怀孕了,也还是一起翻山越岭的来到了我爷爷家。
坐着羊皮筏子过黄河,小姨和我妈都想着坐中间,我爸拉都拉不住,后来,撑筏子的人发话了,女子啊,一看就是外乡人,没坐过筏子,坐边上,抓紧木杆,过了河你再问他为什么,战战兢兢地过了河,我妈问我爸原因,我爸说怕被浪打翻,一旦发生意外,如果在边上坐的人,可以从水里升出头,抓紧木杆可以获救的机会很大,可坐在最中间的基本上就扣在下面没有生还的希望了。我老家在西北农村,当时村里会游泳的人没几个,我妈和小姨听了都后怕。
“有出事的吗?"
"有,我堂妹前年就这样死了,在下游找了很久,结果一翻羊皮筏子,就在中间,一手抓着木杆,一手还搂着一岁多的小女儿,惨啊!唉,太凄惨。"
日期:2018-01-08 21:25:25
一路上遇到的人都非常热情的和小姨她们三人打招呼,妈妈发现了一个问题,有些人并不认识我父亲,但还是热情地招呼喝碗水再走吧,去哪里啊?我父亲一一回复,有时也会停下来喝口水,交谈几句再走,慢慢地走下去,熟人越来越多,快到家了!一路上只要见到人,就要互相介绍一下,如何称呼,走到村口就有人一起陪着我父亲回家,刚到大门口就大声喊我奶奶出来,一群人围着进了门,寒暄起来,兴奋不已。吃完饭时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每天都去拜访长辈,长辈们总是热情地留饭,比起我奶奶家的饭菜要好很多,虽然也是60年,家里都穷,总会擀点白面面条,炝点葱花,炒个辣椒,茄子,炖个南瓜啥的,就看各家园子里种啥菜了,偶尔还有肉,是过年时杀完猪,把肉煮熟浸在油里放在坛子里腌制的,家乡盛产枣,端阳节缺很尴尬,新枣才看完了花不久,去年的也吃的没剩几个了。四太太家里穷,儿媳瘫在床上已经几年了,那个年轻女子面色苍白,说话落落大方,秀美端庄,不像一般的乡村青年妇女见了陌生人多少有些拘谨。据说是村里读书最多的女子,高小毕业,我妈她们按惯例拿着一包点心,一个水果罐头去看她,我父亲叫她四奶奶,吃完饭她居然端出一盘子红枣,母亲惊讶不已,这次回来还是第一次吃到,客气地吃了三两个,临走四太太死活要我母亲带走这些红枣,推辞不过,就带走了.
一晃十天过去了,该拜访的长辈都见过了,家里早上是小米饭,但加的麦麸太多,越来越难以下咽。中午的饼子越来越黑,晚上的面条也是越来越清,厨房火炕上的麦麸越来越少,晚上泔水盆里的猪食也不舍得多放些麦麸了,每天摘来一些野草籽放到面里加工成面饼吃,母亲看到小姨的腿肿了,尽管她不开口说抱怨的话,可毕竟是怀孕的女人,需要充足的食物,不能再待下去了。母亲要走,奶奶舍不得大儿子走,我父亲小学读完就去城里他叔叔家上中学了,最后决定我母亲和小姨先走,父亲就再陪家人一阵吧
父亲并没有按期回来上班,他写了封信说脚崴了,很严重,需要请假修养,几年后,母亲回乡务农,一起干活的人问她我父亲为什么会崴脚,母亲惊讶不已,推磨磨面崴的呀!对方神秘地摇头,本来每家磨面生产队都会给一头驴拉磨的,但是奶奶家要磨的面太多,还要磨大量地炒面,先炒熟麦子,再磨成面,随时可以吃,生产队的驴不能长时间借用,只好人工推磨,结果父亲推磨时脚崴了,最奇怪的是请来医生也没看好,王先生是你婆婆的堂弟,怎么会藏私心呢!都说这事怪异的很,本来家里办婚事生产队里会便宜点卖给一头羊,你家里迟迟没有办酒席,我们都准备了礼钱,虽说是三两块钱,可家家都这样办的,再说你公公过去是行商,走南闯北的,比起一般人家有家底,舍不得花钱给你们办婚事,我妈傻眼了,我以为村里就数我婆婆家穷呢!对方一撇嘴,装的,你问你男人脚崴了咋治好的
有一次我父亲回家,喝多了,母亲问他你的脚崴了怎么治好的,父亲惭愧地说,你走了,家里没有麦麸皮喂猪了,面也没了,我们就磨,磨的面太多,出事了,我的舅舅给我看了几次也不见好转,只好讲迷信去了,据巫师说,是我的奶奶看不惯我妈的做法,给新媳妇没吃过几顿好饭,有麦子不磨白面吃,吃草籽和麦麸,我们家新媳妇进门餐餐吃麦麸,草籽?不嫌丢脸吗!娘家亲戚都在呢!我当初挨过饿,小六,小八先后饿死了,可现在厢房里麦子堆满了,不给人吃,欺负我孙媳妇,新媳妇一走就要吃好的
母亲惊讶不已,我的曾祖母年青守寡,我们方言叫曾祖母为太太,有八个孩子,老大十四,跟着曾祖母下地干活,老二是我爷爷,十二岁就去几十里外的县城当伙计,老三是女孩,十一岁了卖了去人家做童养媳,剩下的几个大的做饭,小点的看孩子,最小的只两岁多,老八是男孩,老六是女孩,吃不饱,穿不暖,先后生病无钱医治夭折了,苦苦撑着家,等到孩子大了,日子就好过了. 老大早早就常年苦干农活,个子没长起来,成年后也是矮个子,寡言少语,我爷爷当了几年小伙计后又高又瘦,也是话不多,但很有眼色,有头脑,一心想着要独立门户挣大钱,可又没本钱,只好耐心地等待机会,一晃三年大爷爷十七岁了,我太太急得不行,媒人说了几家都嫌穷,比我们更穷的人有的又嫌大爷爷个子低,终于太太的娘家侄女看上我爷爷了,太太很快就办了婚事,按理说老大结婚了再去办老二的,人穷就顾不上这些了。我奶奶比我爷爷大三岁,比大爷爷大一岁,我们家乡风俗习惯是女方不能比男方大一岁,可以大三岁. 又过了两年,我父亲出生了,可大爷爷还没娶妻,太太急得夜不能寐,这年冬天招兵,老四想去,听说给十个大洋,他心动了,如果有了这笔钱,大哥就可以娶个媳妇了,爹死的早,大哥是家里的顶梁柱,没有大哥,我们都会饿死的,二哥做伙计前三年没工钱,这两年才有点工钱,姐姐老三去做童养媳换了点粮食,早就吃完了,当初家里就老四老五做饭看孩子,老四自己不到十岁,做点面糊糊都不知道生熟,不等晾凉,兄妹几个就去抢,老八路都走不稳,给他舀一勺,大碗里晃悠晃悠的,撒了的比吃到嘴里的多,老四老五吃过饭,把小八小七交给六岁的小六就去割猪草,路过学校,小五总是看了又看,有时候故意放慢脚步听上几句,小四总是远远的喊几声,老五才不舍离开,冬天里老八烧得脸通红,浑身烫热,躺在炕上几天,不吃也不喝,太太抱在怀里哭,家里没钱,就这样眼睁睁看着他闭眼,翻过年夏天,老六拉肚子,院子里躺了几天,身上苍蝇爬满了,太太回来赶完就去做饭,吃饭时间叫不起来,才知道已经没了,夏天天热,都睡在院子里,头天喝了碗小米粥,第二天天不亮太太去地里干活了,老四打好面糊叫她她不应,就让老七别喝完,留点给老六,上午回来看她没吃,就去做了小米散饭,米里加点面,吃完就跑了,没顾上看老六,夏天生机勃勃,我们村有蝎子,抓了晒干可以卖点钱,老四老五就忙着到处翻石头,抓蝎子了,老七也不过五岁正贪玩,和邻居家孩子去河边玩了,没有人知道老六什么时候死的,看着邻居家的大嫂把孩子脸用锅底黑灰抹黑,用个草席卷上,瘦小的身子不像个七岁的孩子,老七哭着喊着,老四老五只是默默流泪,怕母亲伤心,老八走的时候就几天都没爬起来,老大皱着眉一声不吭,他已经倾尽全力了,天黑才回家,天不亮就出门,像个小老头一样低着头驼着背,回家倒头就睡,没有力气再去讲话了,可这样拼命干活也无法保全弟弟妹妹,他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一家人过的不容易,如果大哥娶妻,过几年七妹出嫁,家里就没有什么烦恼的事情了。老四报了名,把钱拿到手,留给大哥当兵走了,太太舍不得,却又不得不承认这是唯一可行的办法,小七才九岁,卖了去人家做童养媳也没有多少钱,老大不小了,该成家了
这一别就是天各一方,母子俩个再没有见面,几十年后,四爷爷才找回来,当年他仗着个子高点,说十六了,其实不到十五,从没出过门,又不识字,跟着部队天南海北的,忘记了自己的家乡是哪里,一起入伍的都先后离开,或亡或散,他只记得自己家在黄河边上,遍地的枣树,崎岖的山路,红色的山岩,找了很多地方,找了很多年,白发苍苍才回乡,跪在母亲的坟前放声大哭,两个哥哥一个弟弟都已离世,陪伴在母亲脚下,他告诉儿女们自己也要葬在这里,这一生魂牵梦绕的地方
日期:2018-01-08 23:51:48
四爷爷参加国军一去无踪影,家里人牵挂也法打听到消息,用他留下的钱很快就给大爷也找了个媳妇,娶过门,我太太高兴了很久,大奶奶勤劳本分,夫妻恩爱,一起劳作,我奶奶也把孩子交给婆婆去地里干活,我爷爷也有点工钱,五爷爷常去学校看,偷听人家上课,私塾先生很喜欢这个机灵的小孩,见面总是逗他,想念书吗?五爷爷总是摇摇头,眼里却是满满的渴望,他12岁了,爷爷说让他去县里当学徒吧,太太不舍得,老四当兵走了,就老五老七了,过几年老七出嫁,你和你哥分家过,我身边就没人了。大爷爷也不舍,他说过几年再去吧,你12岁出门当学徒是讨碗饭吃,现在家里有劳力,不愁吃穿,就等等吧。爷爷说那就让他去念一两年,会识字,会算账,以后去当学徒也容易,太太担心学费,爷爷说我工钱够了,以后家里有事咱也有人会写会算,就这样五爷爷进了私塾,他对书籍的痴迷无人可比,比起家境好的同学,他更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每天下学都要去割猪草,一边背文章,一边割草,他勤奋好学,进步神速,先生很喜欢他,一晃就是两年,爷爷和太太商量着让五爷爷去当学徒吧,五爷爷一声不吭,他想起四哥,死了的六妹八弟,他知足了,活着真好,可以读书,他不敢再有什么奢望,比起沉默寡言的大哥,他更害怕二哥,二哥12岁去县城当学徒,很少回家,他穿得干干净净的,不像大哥身上总灰尘破土的,二哥他总是若有所思的样子,见人就客客气气的,家里大事都是他和太太商量了决定的,没想到,私塾先生舍不得让五爷爷走,读了三五年的人都比不过五爷爷,先生说我不要学费,你让他再念几年书,虽然是民国了不能考进士做官,但可以读大学做大事啊,太太担心家里没钱供五爷爷读书,更没钱娶媳妇,私塾先生就说,我把女儿许配给他,以后学费我出,你不要担心,我家里有些田产,儿子在省城读大学,以后让你小五也去省城读大学,明天你就准备简单的聘礼,我们写个婚约,过几年孩子们大些了就完婚!太太和我爷爷千恩万谢,高兴的回家准备聘礼,先生说随家里钱力办聘礼,没什么要求,只是喜欢这个孩子,觉得他读书灵性,能成大器,女儿小他五岁,也在读私塾,准备大了去省城读大学,就这样,五爷爷意外的发现可以继续读书了,欣喜若狂,感激先生的大方与栽培,发誓要好好报答先生的知遇之恩,可惜造化弄人,先生终没有看到他成功,也无法看到女儿结婚,就含冤死去了,不得善终!善良之人不得好报,大爷爷和二爷爷百思不得其解,但受人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何况是立了婚书的,先生人不在了,婚事要办,五爷爷却因此前途受阻,离开了省城,自我发配边关很多年,终老异乡
日期:2018-01-09 01:24:38
订婚后过了五年,五爷爷在省城读大学时解放了,当时因为女方年纪小,没有成婚,很快又是三年,五爷爷毕业在银行工作,22岁的人在当时孩子都该几个了,他的未婚妻却没办法按计划来省城读大学了。土改时候有人说私塾先生是国名党的人,杀过红军,先生说西路军在青海作战失败后,有一些逃到甘肃的红军战士,他曾帮助过一个红军战士在家里养伤,伤好后资助他上路了,可没有人证物证,当时白色恐怖下不敢说出来,怕旁人知道,现在也无法联系到这位红军战士,就这样被作为***分子镇压了。他家里是当地的大地主,据说有血案,叔叔被苦主拔光了胡子,最后也镇压了。他的侄子在省城当医生,后来精神分裂回家,被他老妈锁在家里,风流倜傥的人就在大小便里打滚,让人感慨命运的安排出人意料
先生的女儿年纪大了,无法去省城读大学,也等不到未婚夫的音信,因为家庭原因没有人提亲,要看要到18岁了,算起来五爷爷也该大学毕业了,就是不见人来商量办婚事,我们家里,太太老了,家里我爷爷主事,家境已经比以前好了很多,粮食多了,人口也多了,爷爷自己做点小生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买地,盖房子,觉得好日子在前面等着呢!一天大爷爷来找爷爷,老二,老五的未婚妻来了。来到大爷爷家,一屋子人,左邻右舍的都来瞧稀罕,原来先生的女儿来了,她穿着素色衣服,神情严肃,坐在那里不多说话,爷爷他们觉得大家闺秀风范不同一般小户人家女儿,自是高看一眼,虽说先生死了,婚约不能违,可老五也很久没有回来了,自从先生走后就没有回家,只是有书信报平安,家里托人捎给钱物,也不知如何办婚事,安排住下后,太太,大爷爷和爷爷一起商量,怕是进城后要有变化,不能辜负了先生的恩惠,第二天一早,爷爷赶着毛驴驮着先生的女儿就去省城了,一路的风餐露宿,二百多公里,徒步走到了,找到银行时,五爷爷惊呆了,半晌说不出话来,爷爷转达了太太和大爷爷的意见,五爷爷看着未婚妻想起先生,一时之间无法开口,就这样,爷爷自己回家了,没几个月,五爷爷把五奶奶也送回家了,太太看着五奶奶已经有身孕了,高兴的合不拢嘴,很快五爷爷走了,以为生孩子时会回来,结果没回来,生了个儿子,太太高兴的要爷爷写信叫五爷爷回来,五爷爷说他因为家属是***分子的女儿,自己提拔无望,调到玉门关去了,爷爷叹口气,读完信,也不知道自己这事办对了办错了,二百多公里可以骑驴去,可几千里远的地方,去不了了!由他去吧!就这样,五奶奶的儿子八岁了,没见过爹,太太病了,她要让爷爷写信叫五爷爷回来一趟,五爷爷终于回来了,面对陌生的儿子妻子,他沉默良久,太太哭着说,你能有今天,要感谢先生,不要忘了你是谁供你上学的,五爷爷流着泪答应带五奶奶走,一家人团聚了,后来太太死的时候,五爷爷一家回来把父亲也带走了,他感谢爷爷让他在艰难中读书,所以才供父亲读书,父亲读完初中就去技校了,和母亲技校毕业后分配工作了,紧接着就回乡结婚,没多久,下放回乡,母亲把户口落在小姨家,打算去娘家住一段时间再做打算,娘家离省城近,几十里路,交通又方便,父亲不愿意,爷爷说了,你娶媳妇不来家里干活孝顺我,在城里享福,这不行,父亲吵着小姨要户口,小姨觉得父亲不讲道理,情急之下,生气扔了户口本,父亲捡起来就迁回老家,母亲就这样开始学习干农活,遇到了一件奇事
日期:2018-01-09 05:00:04
曹姐姐和我母亲一样,是外乡人,她的丈夫是皮匠,迁到本乡二十多年了,我们当地按风俗习惯应该是游牧民族的后代,家家户户喜欢养羊,马,牛,红白喜事离不开羊,民风彪悍,热情健谈,记得七十年代回老家我还喝过羊奶,家谱记载我们是清朝末年从宁夏固原迁过来的,繁衍至今人口众多,已成为乡里的大姓,曹姐姐和丈夫迁来的晚,不免有时被欺生,夫妻两个小心谨慎,讨好别人,不敢得罪人,但也不能不生点闲气。有些人总是有莫名的优越感,或者喜欢让别人不舒服,彰显自己的身份高贵吧。母亲这样外县嫁过来的人很少,干活时难免受小人排挤,所以同病相怜,几个外来媳妇走得比较近,曹姐姐和我妈常在一起干活,这天去山上割麻子,每人分几垄割,割完就分到各家,自己扛回去,妇女们回去要加工麻子,拧成绳,纳鞋底,家里用的绳子都是自己加工的,不像现在有塑料的,或者买现成的,当然要长得长的才好加工,分的时候,曹姐姐又是最差的,那捆麻子最短,曹姐姐扛着走心里愤愤不平,上次分小米,我的那袋里有石子不干净,这次又是最差的,我们外来的人永远都是受欺负的,她咬牙切齿的咒骂,这些坏怂,瞎货,瞎念ha,不得好死!母亲喊她,她脚下生风,也不吭声,匆匆忙忙地赶在前面,妇女们三三两两地走着,一边说笑,回去吃晌午饭,炊烟袅袅升起,山底,山腰的人家都掩映在枣树,柳树,沙枣树,梨树桃树中,家里有老人的已经做好了饭,突然一阵惊慌地喊叫,,只见山脚下曹姐姐家院子里聚集了黑压压的人群,母亲顾不上吃饭,急忙也跑过去,站在院子里,听人说曹姐姐遇到不干净的东西了!大家窃窃私语,又恐惧又好奇,都在门口窗前围观,不敢进去,屋里面曹姐姐靠墙坐在火炕上,炕上铺着棉线毯子,她就穿着干活的衣服和鞋坐在火炕上,手抱着蜷缩着的膝盖,脚不时跺几下,大家都觉得奇怪,曹姐姐是个干净人,穿着鞋就上炕,不太正常
曹姐夫站在旁边温和的说,你怎么了,谁惹你生气了?
村里辈分最大的尕太太问,你想干啥,说出来,看我们能不能帮忙,
曹姐姐气哼哼地跺脚说,我是连叶,今天看见曹姐姐生气了,就跟着她回来了!
大家一听又惊又怕,曹姐夫也后退了几步,不知说什么好
母亲不明白为什么,就问旁边的大嫂,大嫂说,莲叶两年前过河淹死了,母亲惊讶不已,想起父亲说过的堂妹,后背不禁发凉,尕太太人老见识多,又问,那你认识这个人吗?门口有个老汉抽旱烟呢!
认得,我九爸.(方言九叔)叫石福海
大家面面相觑,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老汉排行老九,是莲叶父亲的堂弟,他放下烟袋,站在门口犹豫了一下没敢进去,只是试探地问,你真是莲叶啊,那你认得他吗?他指着门口另一个身体高大的老汉
认得啊,建清爷,建清爷的孙女和我一起玩大的
建清爷爷问她来干啥
我和乡上的虎清爷一起来的,他来接海清爷家的五儿子,你们不相信去海清爷家里问问,他的小儿子病的不行了,虎清爷专门来接他的
大家吓傻了,半天才反应过来,虎清爷死了好多年了,他家离我们村有十几里远,海清是他的亲弟弟,原来是接自己侄子来了。有几个年青人跑去打听消息,大家都知道海清爷家的小儿子病了很久了,乡里的卫生员打了几次针了,看样子凶多吉少。
这边尕太太上前拉住曹姐姐的手,好我的莲叶啊,你死的好惨啊,你爸妈找人下游两岸找了你几天,不曾想你就在筏子底下,可怜啊娘两个,一个都没救起来,一边哭,一边说
莲叶也哭,尕太太,我娘两个可怜啊,一身衣服湿淋淋的,没有换的,冻得我直发抖!
尕太太就安慰她,你放心,我这就叫人给你做,多做几套,大人娃娃的都有,多烧点纸钱,你花着方便
尕太太让人去买黄草纸,买彩纸剪衣服
问她还有什么心愿?
我想见我妈,门神挡着进不去,你让她来看我,顺便带点杏子,我家的杏子甜,多摘几个
有人回来了,说海清爷家的小儿子今天熬不过去了,只有出的气,没有进的气
门口有人安排去接莲叶的妈妈,她病了很久,走不了路,赶着毛驴去驮过来
院子里莲叶的大嫂二嫂闻讯后进门看望她,一进门,莲叶就扭过头,不去看她俩一眼,莲叶,真的是你吗?你怎么对待我妈的?你我都清楚,我不想见你,大嫂又臊又怕,赶快出了门,二嫂不敢走也不敢说,莲叶说,你每次回娘家过河时,我都想把你拉下来,不看在我哥面上,我早就下手了。二嫂脸都白了,不敢吭声,悄悄退了几步,尕太太就说你去看看纸买回来了吗?该烧的烧,该剪衣服的赶快做,多找几个人做,快点去,二嫂赶忙出来去忙着做
莲叶出事后她妈妈病了很久,两个儿媳妇也渐渐没了耐心,两个哥哥又怕媳妇,莲叶妈妈受了不少气,这次派人赶着毛驴驮她过来,一路上听着惊奇不已,见面后母女抱头痛哭,女人们都陪着落泪,母女俩互相劝慰了很久,人生苦短,如今一见,已是阴阳相隔,莲叶吃了一两个杏子,嘱咐妈妈把剩下的杏子留给曹姐姐,我把她折腾了半天,表表心意吧。说完就冲出门外,几个男人都拉不住,大家只好跟在她身后,她像风一样跑过,跑出去几十米,突然摔倒在地上,人们扶起她,她迷茫地问我为什么在这里,你们怎么都不去上工,大家问你家来客人了,你不知道吗?她摇头,问她感觉怎么样,说乏得很,累得受不了,不知道怎么回事,胳膊上有几个青黑的指印,躺了几天人才慢慢恢复。
当天,海清爷家的小儿子夭折了。
过了几年,乡里动员大家迁往东川,那里地广人稀,政府还给一些补贴,大家还是不舍故园,先人的坟茔都在这里,清明,寒衣节方便祭祀,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已经繁衍生息了几百年,即使贫穷也不忍离开,莲叶的二嫂一家迁过去了,以后回娘家就不用过河了
五十多年后,母亲回忆起此事,依然觉得神奇,她目睹了整个过程,甚至后来还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也曾经虔诚地焚香叩拜,初一十五去庙里,改吃素,皈依佛门,再后来,她觉得自己没有得到神灵庇佑吧,许多事不尽如意,尤其是她一生最重视的,奉献了自己一生却没有得到回报,她放弃了皈依,母亲居然差点信基督了,我们没办法接受清明不烧纸祭祀,也不想和她去教堂听圣歌,念圣经,领圣餐,在大家的强烈抗议下,母亲终于妥协了,她改信白衣教了,天天记笔记,养生知识记了几大本,谈起穴位食疗头头是道,稍有些不适,就去医院检查,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去医院检查,一年做几次ct核磁共振啥的,她的钱都贡献给医院了,所以我们调侃她信白衣教,大家一起吃饭,她总是建议我们去做全面体检,我们不听她的,但也无法阻止她去医院检查的热情,相信虚无也好过无所事事吧。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