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黑书——东北玄学那点事儿
作者:
焱还山
黑 书
一、引子
东北平原的黑土地含有大量的腐殖质,因此土地异常的肥沃,是世界上三块大范围的黑土地之一。这片土地上孕育的人大多直爽、健谈,当然直爽、健谈的负面就是能忽悠,反倒给人以一种不太可靠的感觉。至于东北女人则泼辣、厉害、能豁得出去,是家里家外忙活的一个好手,当然负面就是没有女人味,都是母老虎。当然了,一个既能干活养家,又温柔体贴的基本不是老婆。
这个故事得从我的太奶奶那一辈说起,就是我爷爷的妈,我爸的奶奶,按照文雅一点的就叫做曾祖母。当然,现在的故事从祖上开始说起已经是一个套路了。但这个故事确实开始于我的太奶奶。所有的故事也最终都与东北黑土地上孕育的事情有关系。当然其中兜兜转转的走了很多的弯路,绕了很远的距离。命中注定这四个字说起来玄之又玄的,但经过一些事情之后,就会发现,命中注定就是每天发生在你身边的事情。有心人如果将每天周遭的事情记录下来,描绘一个一个圆点,然后把这些点串起来,就是所谓的命。定数无非就是你按照这些个圆点按部就班的生活罢了。
所谓人的命天注定,半点不由人。但从古至今,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范围内的大能,都希望能够摆脱这些限定自己生活的圆点,或者预测下一个自己的圆点在那里。各种玄学流派、神通术法纷纷而起。随着时间的流逝,各种因缘际会,又纷纷消失、隐匿,耐心等待再次重现天日的时机。这当中往往掺杂着种种奇怪、神秘、难以解释的事情,绝非能够用现代科学一一标清和表明的。
这个故事就循着这样的规律发生、发展,直至找到了属于它自己的结局。换句话讲,这个故事有它自己的命。故事自己不会记录自己的命。我就代笔,如实地把这个故事的命一一展现出来。
日期:2015-06-26 14:55:00
二、当接生婆的太奶奶
我太奶奶年轻的时候,还是大清国,就是1900年前后,已经是大清国的末期了。大清国虽然那个时候风雨飘摇,但对于生活在东北农村的人来说,什么国事、政事都太遥远,甚至于到底是哪一个皇帝在位,都是模模糊糊的,大家只是隐约知道,北京城里住着一位老佛爷,这大清朝就是有她来做主。其实知道那么多有什么用?还不是一样得从土里刨食儿,冬天躲在家里猫冬?
要说东北地广人稀,土地又特别肥沃,物产也丰富。只要不是特别极端的年景儿,家家户户凭着种粮都能保持个温饱,家里人勤快的、手巧的,再弄点木耳、蘑菇,干点渔猎的副业,生活过得就算是富足了;东北冬天寒冷,到了十冬腊月,基本上滴水成冰,一旦大雪下起来,基本上对外的路也就不通了,在外面呆得时间就了容易冻伤,甚至年年都有在自己家里冻死的穷人。在冬天,村里人除了猫冬之外也没有别的营生。这期间,男人们打牌、抽烟、喝酒、赌博,也鳏夫寡妇眉来眼去,互相慰藉的;女人一般要辛苦地洗洗涮涮、里里外外的操劳维持家计。
在大清国的时代,东北属于满清贵族的龙兴之地,说白了就是满清皇帝家的祖坟和祖宅都是埋在了东北、建在了东北。现在人们可以去看努尔哈赤的坟墓——福陵,就在旧沈阳城外5公里左右的地方,是一个旅游景点。要说中国的历代皇帝对于自己死后的事情都极为重视,陵墓修得跟活着的时候一个样。到现在,能完整保存下来的,都成为了后人旅游的景点。估计这一点,任是哪一个皇帝再有想象力,也没能想到这一层。
据说,努尔哈赤,也就是满清的奠基人,还没有入关就被袁崇焕拿葡萄牙大炮给轰死的那位的坟墓,是经过高人指点的,是正儿八经的龙穴龙脉,上应天象、下应气数的。当然,努尔哈赤在位的时候,还不叫大清国,较大金国。后来有高人说大明朝是火德,火克金,叫金国是不能灭掉大明朝的,得改成有水的,水克火吗。这事是真是假,也无据可靠。
不过呢,正对着努尔哈赤的陵墓有一段连着的山脉,共十三个山包,预示着满清共有十三任皇帝。山包有大有小,大的在位时间长,福气大、能力强。小的在位时间短,福气就小、能力就比较差。当然,风水气数之说都是虚无缥缈,看不见摸不着的。要说信您就信,要说不信您就不信,千万别当真。也有人会问既然这样为什么不找一个连绵起伏更多的山脉,好让整个国祚千秋万代?努尔哈赤藏的龙穴,能找到一个有13任皇帝的就已经很不错了,换句话讲,他爱新觉罗家族就算是拣着一个大狗头金了。天下这么大,能找到一个龙穴还能葬的就已经是千难万难了,还轮得着你挑肥拣瘦的?俗话讲,富贵不过三代,你家当皇帝已经当了13任,就知足吧。
在大清国,皇帝先人的坟墓有重兵把守,又岂是平常人能去的?而且既然是祖坟和祖宅的所在,自然就要清净一些。因此,那个时候,东北基本是不允许汉人出关的,万一有人起了歹意,破坏了龙脉风水,往小了说关系爱新觉罗家属的皇位,往大了说关系到天下黎民苍生。一般也只有一些参客,就是挖人参的,才经过层层关卡出关挖参。这里的关指的是山海关。
但到了后期,大清国国力衰退,八旗子弟不务正业,加上关外的土地着实肥沃,也就慢慢的有大批的汉人迁到东北。东北也就慢慢地建立起了村屯和县城。这个过程时间延续很久,一直延续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这段恢宏壮阔的移民史,被称之为“闯关东”,其中又以山东人为主。那个时候,山东人闯关东要拿一根棍子的,一来可以防身,主要是防野狗,遇到狼,棍子一点用也没有;二来可以用来抗抬行李。久而久之,东北有用“山东棒子”来形容山东人的俚语。其实,这词倒也未必是一个贬义词。但到了现在,又以贬义的成分居多。
要说太奶奶家里祖上就是正经的山东棒子,日子要比别家过得宽裕一些。因为除了种地谋生外,太奶奶还有一个本事:给女人接生。也就是说她是一个接生婆。那个年代,一是卫生条件有限,生孩子都在自己家里。对于女人,生孩子真是从鬼门关里走一回,尤其是头一胎,更是凶险万分。所以接生婆,尤其是好的接生婆是受人尊重的,谁家还不生孩子呢?二是那个年代男女有别,生孩子绝对是不能让男人来伸手的,而那个时代的郎中清一色的男人,上哪里找一个女郎中专门给接生。再说,一般的郎中号一号脉看看妇科疾病治疗一下不孕不育倒也是可以,但对于接生这种实践很强的技术活,也不知道怎么处理,毕竟专业不同,总不能拿着医书现看吧?郎中愿意这么干,生孩子的人家也不愿意。
太奶奶为人比较厚道和气,接生也只是象征性的收一些礼物,穷人家生孩子基本上就是义务帮忙。接生完,还教授一些照顾母婴的基本常识,省得产后照顾不周的,生孩子的女人落下毛病,新生的婴儿夭折。除此之外,一些民间禁忌也是一一的给说明,帮着照看到。
要说生孩子的民间禁忌还真是不少。比如生孩子要用红布来包裹,不能让家里不全的人接生,所谓家里不全的人一般就是指寡妇,还有生孩子要一定在婆家生,万万不能在娘家生等等类似的规定。也不知从哪朝哪代出现的。但对于生活在东北的农民而言,这绝对是金科律例,必须要严格遵守、马虎不得。比如,有些人算命的给你看完八字后,就说,你这个是富贵命啊,按照命理来说你是要穿金戴银的。但看你现在的窘况,恐怕是接生的时候被冲了,以至于好命变成了坏命。什么是被“冲”了?就是给你接生的,或者第一个抱你、看你的人,这个在东北叫做采生人,是鳏寡孤独的,或者是贫寒彻骨的,这种人会把他或她自己不好的命运传递给新生的婴儿。新生的婴儿最是纯净,接受了不好命运的气场,自己的气场就会被影响,以至于将来这婴儿的命运就发生了变化。但这东西玄之又玄的,有谁能说的准?所以以防万一,孩子出生的时候用红布给裹起来,找“全活”的人来接生,这样任是谁也冲克不着了。
因此,郑大嫂子,也就是我的太奶奶,在方圆十里八村也是响当当的。
日期:2015-06-26 15:06:00
三、半夜的接生活
这一年冬天,天冷的格外早,农历9月中旬就已经开始呵气成冰了。加上东北冬天黑的早,那年头也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几乎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二人转那是过节或是大户人家堂会的时候才有。晚上取光主要是靠油灯,蜡烛只有大户人家才用的起,平常人家也只是在逢年过节的,才舍得点一点儿蜡烛。对于忙活一天的农村人来讲,早早上床睡觉不仅是省了灯火钱,也省了柴火钱。为什么说省柴火钱呢?一般农村在睡觉之前会把炕给烧热了,一家人家上炕呆着,等柴火烧完了,通常也不会再去续,剩下的余热一般能够支撑到第二天早上做早饭的时候。因此,一般情况下,不到晚上8点钟,家家户户也就开始吹灯睡觉了。
话说这一天,太奶奶一家刚刚吹了灯,正迷糊的时候。就听见院外有人扯着嗓子喊:“郑大嫂子在家不?”这一嗓子中气十足,不仅把太奶奶一家给喊醒了,连带着家里的狗都跟着叫唤。这个时候,不躲在家里的被窝里睡觉,冒着寒气找太奶奶的,无疑是接生的活计了。
太奶奶那时候不过20多岁,听见有人喊,倒也麻利,“噌”地起来,一边收拾东西,一边穿衣服,一边答应着。孕妇生孩子不等人,越早越快越好,否则万一难产,大人孩子都有危险。好在那个时候接生也用不着什么东西,无非就是要准备大量的热水,这个要生孩子的家里准备,收拾起来也就格外的快。
等收拾妥当,开门一看,是苏家屯苏地主家的长工王贵。王贵穿着大羊皮袄,带着狗皮帽子,手里拿着鞭子不断的跺脚。见到了太奶奶,赶紧说:“大嫂子,东家的大儿媳妇生不下来,东家让我来请您,你赶紧上车座好了,咱得赶紧走。”按说,这王贵比太爷爷、太奶奶年纪都大,轮不到他叫太奶奶“大嫂子”。但十里八村,数太奶奶接生的手艺最好。按照现在的叫法,绝对是妇产科的顶级专家了。因此,除了村里上了年纪德高望重的老人叫太奶奶翠兰,就是我太奶奶的闺名,其他的一般都尊太奶奶一声大嫂子。
太奶奶答应了一声,也没多说,上了马车。王贵不敢怠慢,连忙从车上拿出意见新的羊皮大袄,给太奶奶披上。太奶奶也不客气,把羊皮袄往身上裹紧了,坐稳了,就示意王贵打马拉车,往苏家屯走。
那个年代,交通基本全靠走,有马车的人家基本都是地主。那时候的地主也没有现在影视剧里描写的那么反面和反动。大部分的地主除了家里宽裕一些,并不比别人强多少去。比如,这个苏家屯苏地主,按今天讲就是靠算计过日子,慢慢地多置了些地。冬天,大家猫冬,这苏地主就到田里转,看到谁家秋收落下的粮食,就慢慢捡回来,端的是比谁都节俭。但别看地主东家节俭,对于长工和短工一般情况下也不敢含糊,尤其是农忙时节雇佣的短工,必须要好吃好喝的招待着。否则短工不出力,误了节气,最倒霉的还是地主的收成。所以,一到了农忙季节,长工和短工吃得要比地主家本家吃得还要好、还要体面。
苏家屯离太奶奶住的金山屯子有20多里,也就是现在的10公里左右,如果是步行的话,需要将近2个小时,要是小脚女人走4个5个小时也是常见的。但王贵驾着马车,大概也就半个小时的功夫就到了苏地主家。
苏地主家是一个大的院子,上房5间,门房3间,带着牛马猪圈,养着鸡鸭鹅狗。就雇了一个王贵当长工。
等太奶奶进了苏地主家的屋子,苏家大儿媳妇正疼的直叫唤,满身满脸的汉,盖得被子都已经湿透了。苏地主一家人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但干着急也没有什么办法,谁也不敢伸手,只是不断的给产妇擦汗,小声的安慰。见到了太奶奶进了屋,就像见到了救星。苏地主的老婆眼泪都下来了:“翠兰大嫂子,大晚上的把你给请来,也是实在没办法了。我们老苏家可就指望你了。”
好在这种情况,太奶奶见多了,边安慰苏地主的老婆,边指挥旁边帮工的人,烧开水的去烧水,准备棉花和红布,有条不紊地忙活着。
这一忙活就忙活了2个多小时,最终是生下了一个男孩,6斤4两,是苏地主家的长子长孙,母子平安。
苏地主一家自是万分感谢。太奶奶将产后的护理注意事项一一的给苏地主的老婆说了。其实这些事太奶奶不说,苏地主的老婆也已经打听的差不多了,再说苏地主的老婆也生养过孩子,产后护理这点事,也多多少少地懂一些。但太奶奶还是详细的一一说给她听,苏地主的老婆也认真地一一记下。期间也少不了的千恩万谢。
等这些事情处理完了,时间基本上也就后半夜了。月上中天,照的外面明晃晃的。太奶奶就让苏地主让王贵赶马车给送回去。苏地主一家自是百般挽留。太奶奶说:“得赶回去,也不知道还有没有别人家生孩子,万一找不到,扑了个空,也是耽误事儿。你家孩子,就放心吧,只要注意到了,不会有大问题,到目前血也止住了,不会大出血的。过几天我再来看看。”
苏地主见此,也就作罢。给太奶奶准备了花布一匹,棉花2斤,鸡蛋一篮,5斤猪肉,四样回礼。那个时节,苏地主也算是出手阔绰了。这些东西也够一个小康之家过一个好年了。太奶奶也没拒绝,就直接上了马车,仍旧裹紧了羊皮袄由王贵驾车给自己送回去。
日期:2015-06-26 15:13:00
四、狐狸的难产
这时候已经后半夜了,月亮照升起来,又大又圆,刚下过雪的地被照的明晃晃的。
苏地主亲自把太奶奶送到大门口,对王贵也是好一顿嘱咐,告诉王贵回去就不急,到了在太奶奶家,王贵可以在太奶奶家睡个囫囵觉,明天再回就行,也不用非得着急忙慌地往回赶。务必要把太奶奶安安全全地送回家。王贵一一应了。
王贵这个人,身材魁梧,一身的力气,赶车是一把好手,在整个十里八村也是有名。平时话少,但人实诚,靠谱。苏地主嘱咐完王贵,看着王贵驾车往金山屯子走,也就放心的回去了。
太奶奶坐着王贵的马车慢悠悠地往家走,晃晃悠悠的,车轮压在雪地上,嘎吱嘎吱的,加上确实已经晚了,又刚刚忙活了2个多小时,渐渐地有些犯迷糊。但太奶奶也知道,决不能睡着,这外面天寒地冻的,如果睡着了,容易受了风寒。那个时候,严重的风寒是能要人命的。太奶奶也就迷瞪着闭目养神。正在迷糊间,只听“吁”的一声,王贵突然把马车挺住了。太奶奶一个机灵,差一点从马车上摔下来。睁开眼,问:“咋了?别撞到人。”
王贵没回话,用鞭子指了指马车前面。太奶奶一看,原来是一只狐狸站在路中间,挡住了马车的去路。接着月光和雪地的反光,太奶奶仔细打量这狐狸。只见这狐狸一身火红,浑身上下没有一根杂毛,只是耳朵和四个爪子雪白无比。太奶奶心里忍不住夸了一句,这狐狸可是真漂亮。
这狐狸两只腿座后,两条腿在前,正像人一样坐在路中间。这狐狸也生的高达,远远地看着,也足有半人高,一双眼睛绿幽幽的,正盯着王贵和太奶奶坐的马车。看着多少有些渗人。
那个时代,东北被开发的十分有限,自然环境相当优渥。遍地都是野生动物,所谓棒打狍子瓢抓鱼,虽然有些夸张,但绝对不是瞎说八道。东北人笃信萨满教,胡三太奶、胡三太爷又是跳大神的总瓢把子。民间传说又多传一些狐狸、黄鼠狼、蛇等等动物成精后有了神通,报恩复仇的神奇故事。人们对这些动物又怕、又敬,轻易不敢动歹毒心思。要是碰上了,不论是动物还是人,都有意回避,双方总体上是相安无事。
太奶奶见这情况,很快就镇静下来。告诉王贵:“无冤无仇的,你不准伤它,它站着它的,咱们走咱们的,绕过去就是了。”王贵赶车是一个好把式,驾着车就从狐狸的一侧绕了过去。眼看就要过去的时候,这狐狸“噌”的一跃,直接跃上了马车,正好落在太奶奶的身边。太奶奶一声惊呼。王贵赶紧勒住了马车。就要拿赶马的鞭子抽这狐狸。太奶奶见此,连忙摆手,不准王贵动手。
“别伤了它……”
这狐狸跳在太奶奶身边,却也没有什么动作,只是将鼻子试探着像太奶奶伸了伸,用嘴拽了拽太奶奶的外面穿的大羊皮袄子。随后就跃下了马车,转过头来,望着太奶奶,眼神里充满了人性化的焦急神色。
太奶奶这时候算明白了,这狐狸要她跟着它走。
太奶奶跟王贵说:“这狐狸也怪通人性的,在这儿是专门截我的,怕是遇到了什么难事。你在这等着,我去看看。如果能帮一把手,我就帮一把。”
王贵说:“大嫂子,这黑灯瞎火的,跟个畜生干啥,外一个有个好歹,我怎么跟东家交代。我拿鞭子给抽走。叫它知道知道我老王的厉害。”
太奶奶连忙阻止:“知道你火气旺,不怕邪。但我觉得它不会害我。你就在这等我一会儿。这人啊,跟谁都得结个善缘。左右也不费什么事儿。”太奶奶说着,下了马车跟着狐狸往前走。
王贵一看太奶奶打定了主意,没办法阻止,也只能顺着太奶奶,把马车停在原地,又拿出一个风灯出来,点上灯,让太奶奶拿着。
这狐狸看着太奶奶下了马车,就往前走,三步一回头,生怕太奶奶跟不上。太奶奶就说:“你走你的,我岁数不大,这腿脚儿利索着呢。能跟上你。可有一样,我跟你远日无冤、近日无仇的,如果你存心害我,就算我变成鬼,打官司到阎王爷、城隍老爷哪里,我也不会容你!”
这狐狸也怪,像能听懂话一般,在前面头也不回的带路。太奶奶拿着风灯,在雪地里七拐八、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能有20分钟,来到了一个大坟包的前面。坟包前面竖着一个高高的墓碑,上面还雕着龙,很是气派。太奶奶也来不及看,就随着狐狸走。
只见背风的地方,一堆干草围了一个窝,一只狐狸正趴在里头,不断的颤抖。红狐狸走上前去,不断的转圈,眼睛里满是焦急的神情。
太奶奶走上前一看,乐了。原来是一只通体雪白的母狐狸难产,生不下小狐狸崽儿。太奶奶走上前去把母狐狸翻过来,看了看情况。从来都是给人接生,也没给狐狸接生过啊,太奶奶也有点含糊。不过,太奶奶一想,活人也不能让尿憋死,狐狸的不会,就按人的来吧,左右都是母的。也是运气好,太奶奶按照给人接生的那一套处理,不一会儿,这母狐狸就生了4只小狐狸。可能是难产久了,这4只小狐狸都奄奄一息。小狐狸生出来后,这母狐狸用嘴咬断了期待,用舌头把小狐狸一个个地舔干净。眼看着已经精力不支。
太奶奶见此,就冲那红狐狸说:“你这大狐狸和小狐狸我是都给你保住了。不过,这小狐狸身体太弱,我好人做到底,马车上有别人刚送的鸡蛋和肉,就送你吧,精心伺候着。人送我的棉花我也送你,把你窝的周边用棉花在蓄一蓄,放放风,这俩天时节太冷了。要是你伺候的不周全,出了产后风,你可别怨我。过了这头里几天,我保你大小平安。”
随后又对母狐狸说:“一下子生了四个崽儿,我先给你道个喜儿,你也是一个好样的。这你要是人啊,就凭这四个崽儿,你婆婆都得给你拿板儿供起来。外面这火狐狸长得俊,看来本事也不小嘞,知道我会接生,把我给拐带来了。好好吃,好好喝儿,给这火狐狸生完孩子啊,可不得好好使唤使唤它?养好了身子,保管你你明年接着生。”
太奶奶这一番话,絮絮叨叨的,其实也有给自己壮胆的成分在里面,毕竟这事情太过离奇诡异,北风呼啸的又在坟圈子里面,搁谁还不胆战心惊的。不过,这母狐狸似乎听懂了太奶奶的话,把头缩到了腿里,仿佛已经不好意思了。
日期:2015-06-29 09:05:00
五、王贵的贪婪
那红狐狸听了太奶奶的这些话,仿佛也有一些不好意思,伸着后腿不断的挠自己的脸,但最终还是点了点头。
太奶奶看着这事情也忙活地差不多了,就对火狐狸说:“这事儿,我也给你办完了,时候也不早了,你得给我送回去。这黑灯瞎火,又是坟圈子,我一个老娘们家家的,自个儿可是走不回去了。”
这火狐狸听完太奶奶这番话,转身领着太奶奶往回走。
太奶奶再次路过这大坟的墓碑前,看见这石碑前面还有两个石兽。太奶奶也不认识是什么东西。只觉得这坟修得真是气派非凡。不禁的说了一句:“你说也怪啊,这么气派的一个大坟,我还真没听谁说起过来,瞧着意思,这也得是那个达官贵人家的祖坟吧。可也没听说谁家的坟有这么赫亮的呀!”
前面带路的红狐狸听太奶奶在这里自言自语,马上转过头来,跑到太奶奶身边,咬着衣襟,示意太奶奶快走。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