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人上人——红顶商人胡雪岩的传奇故事
作者:
我小红
日期:2010-4-2 0:12:00
从古至今,似乎每一个中国男人在他还是年轻的时候,都曾经有过属于他自己的英雄梦。但这种英雄梦的存在,当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他所生存的家庭社会环境所赋予他的——这似乎是儒家文化所共有的特点,家庭社会鼓励甚至是压迫每一个中国男人将自己变成英雄。一个最是常见的例证就是,我们从小就受着类似这样的训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这个民族也许是这个世界上你所能够找得到的最世俗化的民族。
要知道,从严格意思上来说,我们这个民族是这个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少数几个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之一。
我们当然不存在对于上帝的信仰;佛教自它传入中土那一刻,就迅速地被世俗化,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只有在需要佛祖“帮忙”,心中怀有这样那样的功利性的目的时侯,才会想起他老人家;而土生土长的道教则世俗化得更是彻底,事实上是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它就成了人数不多的上层人物用来满足自己追求长生不老的愿望的一种滑稽可笑的幻象。
我们是一个极端世俗化的民族,我们也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要知道,宗教信仰和信仰毕竟是两个大相径庭的概念。
我们当然是一个有信仰的民族,有着的,是绝对世俗化的信仰。譬如类似这样的格言训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真理通常都是浅显而易懂的——那些过分高深的“真理”只不过是少数人的“真理”,而当“真理”只是为少数人所理解时,其是否为货真价实的“真理”也就值得怀疑了。而像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样的真理,我几乎忍不住要说,这是我有生以来所听到过的真到不能再真的真理了。
我们人生的目标是确定无疑的,就是要做人上人。
卢梭有一句名言,叫做“人人生来自由平等”。这句话也经常被人引用,用意多是为了某些极其高尚的目的,人间大爱、世界大同,诸如此类。
但卢梭的这句名言其实还是有后半句的,后半句叫做“却无处不生活在桎梏之中”。
不管我们喜不喜欢,人生来就是要被分为三六九等的。事实上,在一个原本就存在着23度26分倾斜角的地球上,所谓绝对的公平平等,从来就不曾存在过。
既然人注定要被分为三六九等,那么我们人生的目标理所当然地是要做上等人了,也就是训诫中所谓的“人上人”。
如果按照最原始的动物世界的逻辑,将整个社会上的人粗略地分作两种,一种是“狼”,另一种是“羊”——二者必居其一,我们当然是更愿意当“狼”,而不愿意成为“羊”的;吃人的,和被人吃的,二者必居其一,我们更愿意成为前者,而不是后者。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不可不察!
在所有人都力争要成为“人上人”的情境下,平庸就不可能成为一种自然的选择。事实上,它已经不只是一种遗憾,它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耻辱,是一种罪过。平庸有罪!!惩罚就是“治于人”,代价就是成为“狼”的食物“羊”。
我们所有人的目标都是要成为“人上人”,但这事实上显而易见的,是一个逻辑上的悖论——成为“人上人”的永远都只能是我们中的少数人。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会在这场争做“人上人”的竞赛中败下阵来,成为平庸的大多数。
怎样才能够在这样一场决定谁才是“人上人”的竞赛中取得胜利呢?平庸有罪!!不甘心平庸的人,也绝不会太少。训诫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以能够成为“人上人”的人首先必定能吃苦。只是“吃得苦中苦”并不是“方为人上人”的充分条件,而只是“方为人上人”的必要条件。所以,要成为“人上人”绝对不会是一件太简单的事情。
当然,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只是相对而言的,如果你有一个身居高位又或是腰缠万贯的老爸,我们的问题自然就不是你的问题了。但我们是谁??我们是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这场争做“人上人”的竞赛游戏中的大多数,是“出身名门”的你的眼中卑微可怜的平庸的大多数。
既然平庸有罪,既然我们所有人都要争做“人上人”,既然我们在一开始的时候都只是平庸的大多数——而我们又不想在这场争做“人上人”的游戏中成为失败者,归于平庸,我们就有很多东西要学习。
每一个时代的中国男人都参加了这场争做“人上人”的游戏,有人胜出,有人失败,胜出的永远都只是少数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这些参加这场竞赛游戏的前辈之中,有些人胜出的经验是确乎值得我们学习的,譬如作者接下来所要介绍的这位主人公——胡雪岩。
出身卑微,平庸得不能再平庸的胡雪岩,在其所参加的争做“人上人”的竞赛游戏中,靠着自己的努力,靠着自己的智慧,最终成为了胜利者。从一名不文,到富可敌国,胡雪岩用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讲述了一个草根人士奇迹般崛起的传奇故事。
(to be continued)
日期:2010-04-02 00:21:50
传说中的胡雪岩
民间一直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红顶商人胡雪岩,今天已经作为主人公出现在很多小说和影视剧中了。
在杭州的街头巷尾,任何一位上了点年纪的人都能够就他的故事,就像讲评书一样,跟你讲上一整天。他的药店现在是国药号(胡庆余堂),他的豪宅是杭州的一个历史文化景点。
胡雪岩的一生,集中代表了徽商的许多特点,而他也正是这个商帮最终走向衰败的代表性人物。
如果我们要概括胡雪岩的一生,那就是:
游刃有余官与商之间,
追逐于时与势之间。
品尝了盛衰荣辱之味,
尝尽了生死情义之道。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叫做“别崇拜哥,哥只是一个传说”。这话从别人嘴里说出来,我们基本上完全可以将其当做一个笑话——你就自恋吧!但是这话要是从胡雪岩胡老板的嘴里说出来,那就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胡雪岩胡老板还真的只是一个传说!
这当然是在说,胡雪岩胡老板这位红顶商人的生意做得老大了,功业非凡,以至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只能以“传说”一词来加以形容。但却还有着另一层的意思,这后一层的意思更甚前一层。
胡雪岩晚年生意失败,最后更是落了一个被清廷抄家的下场。这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所有关于胡雪岩的官方的正式的,也是研究历史人物时最可采信的历史记录,几乎是无一留存下来。能够留下来的关于胡雪岩其人其事的记述,也就只有稗官野史中的只言片语,街谈巷议中的八卦故闻,将其收拢过来,呈现出来的“红顶商人胡雪岩”,还真的只是一个传说。
一个人最终使自己变成一个“传说”,绝对不会是一件太简单太容易的事,尤其是在一个什么都缺而唯有人口不缺的国家。要知道,即便是在清朝后期,中国也是一个已经有着“四万万同胞”的“天朝大国”了。(如果仅以人口来论,“天朝大国”这四个字,还真的是当之无愧。)
生活在这样一个人口数量上的绝对的“天朝大国”,胡雪岩能够使自己脱颖而出,最终变成一个“传说”——这当然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但也正是因为胡雪岩胡大老板只是一个“传说”,这也就使得后世的人在研究胡雪岩胡大老板时,面临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大有一种“雾里看花终隔一层”的感觉。
所以,在本文的开始,作者必须郑重声明:该文所有关于“红顶商人胡雪岩”的记述与探讨,只能说是力求还原历史事实,而并非是历史事实本身,因为胡雪岩胡大老板还真的只是一个“传说”。
胡雪岩当然姓胡,雪岩却是他的字,而并非他的名。他名叫胡光墉,小时候在家用的则是另外一个名字,叫做顺官——这很好理解,古人有名有字,名字分开,小时候在家少不得还有个“二狗子”、“大伢子”这样的别名。
胡雪岩生于1823年,死于1885年,前后一共活了62岁。他历经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的乱世岁月。胡雪岩所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内忧外患交相煎迫,新旧事物急速嬗变的大变动时期。
在道光三年,也就是1823年,胡雪岩出生在徽州绩溪一个叫做胡里的小村子。
2005年夏天,作者本人曾经到访过绩溪胡里村,目的是想去看一看这位红顶商人最初接受人世启蒙的地方。有趣的是,我问过许多当地的村民,他们都不知道胡雪岩是谁,更不知道胡雪岩曾是怎样一位富可敌国、赫赫有名的红顶商人了。与胡雪岩在杭州所拥有的巨大的名望相比,他在自己真正的家乡,安徽绩溪胡里的声望,反倒是大大地不如了。
原因大概就在于:徽商的兴旺繁荣于今早已成了过眼云烟,当地如今每日疲于生计的人们,对于祖上的兴旺发达,经过漫长时间的磨砺,实在是已经全然没有任何记忆了。
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徽州商人大多少小离家、出外谋生,而有些人离开了,可能就再也没有回来过——他对于自己的故乡,可能终其一生,都是那样的魂牵梦萦;而故乡对于最初从自己这里走出去的游子,却因为时间的遥远,而终于淡忘了。胡雪岩之于绩溪胡里,大概便是如此。
因为最后被抄家的缘故,胡雪岩本身是个“传说”;而胡雪岩的父亲,则更是个“传说”中的“传说”了——只因为胡雪岩的父亲,在胡雪岩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即便是在胡雪岩自己本人的眼里,父亲也是一个仅存在于自己想象之中的遥远而陌生的形象
我们所能够猜测得到的,大概就是:胡雪岩的父亲跟大多数徽州的少年一样,早年也参加过科举,但是并没有成功。等到稍微长大一些,跟大多数同龄的徽州少年一样,胡父开始被迫背井离乡、四方求食。但是胡父的买卖并不成功,因而很不得志——而终于因为长期的商旅奔波劳累,再加上某次生意上的大挫折,胡父彻底被击倒了,最后郁郁离开了人世。
当然,在这之前,胡父娶了邻村一位门当户对的姑娘为妻(也就是后来的胡雪岩的老妈),也留下了以胡雪岩为长的几个儿女。
在父亲离世之前,胡雪岩对于自己的未来,可能有过许多很美好的憧憬,就像同村的其他少年人一样。也许他想着自己一定要好好读书,有朝一日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
我这么说是有一定根据的。清人笔记《豆蓬闲话》中便有记载,说大凡徽州人,一生之中最爱两样东西:一样是“乌纱帽”,一样是“绣花鞋”。“乌纱帽”指的是官位,“绣花鞋”指的便是美人了。
但不管少年胡雪岩对于未来有着怎样的憧憬,当父亲在外地去世的消息传来,所有的梦幻在那一刹那间,便都破灭了。少年丧父而又身为长子的胡雪岩,强忍住了内心的悲痛。他懂事地放下了手中的书本,从此便提前肩负起了“生活”这幅重担。
日期:2010-04-02 00:24:48
放牛娃胡雪岩
胡雪岩早年有确实历史记载的工作,是在一个钱庄里面当学徒。但在这之前,胡雪岩应该还干过其他的工作。传说中的胡雪岩,最早的第一份工作,是给人家放牛。这样的工作,做得再好,想来也是不会有太大的出息的。但是,就是因为这样一份工作,放牛娃胡雪岩,迎来了他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传说,放牛娃胡雪岩,在他11岁这年秋天的一个下午,像往常一样在村口放牛。村口有一个供大家休息用的小凉亭,胡雪岩就把这牛放在凉亭旁边,自己则呆在凉亭里面玩。这个凉亭的石凳下面有一堆草,胡雪岩在上面摸爬滚打的时候突然发现,草堆底下有一个包袱。胡雪岩本能地把包袱拽出来一看,是一个蓝布包袱。他很好奇,于是一层一层地把包袱打开。打开之后,胡雪岩就傻了——因为包袱里边装着的竟然全是金银财宝,有珍珠,有玛瑙,有玉石,有金条……这可真的是飞来横财啊!身为一个放牛娃的胡雪岩,从来也没见过这么大的一笔财富!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当时的胡雪岩,是有点晕菜了。
这像是上帝向胡雪岩这个苦命的孩子,突然间露出的一个笑脸;但又像是魔鬼撒旦心怀叵测地抛出的一个媚眼……
飞来横财也可能是飞来横祸!
当走到人生的某个十字路口的时候,胡雪岩面临着如何做出选择的问题?他必须小心翼翼,一个不慎,就可能万劫不复——掉进魔鬼撒旦精心布置的陷阱!
胡雪岩当然可以赶紧拿着包袱回家,将包袱交给自个儿老娘,说:“娘啊,咱这后半辈子不用愁了,指这吃指这喝,够了。”胡雪岩这么选择,事实上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可是胡雪岩如果真的这样选择,他也就真的可能掉进了魔鬼撒旦精心布置下的陷阱。
理由再是简单不过了——如果这草丛里边,是十两或是二十两银子,胡雪岩捡走了,拿回家;可能丢了东西那主儿,找了许久找不到,也就自认倒霉,算了。可是胡雪岩捡走的却是这么大一笔财富,丢东西的那一位岂能善罢甘休?对方肯定要一个劲地找,甚至是报官,直到把胡雪岩这孩子给揪出来。轻的,被当成问题少年教育一通;重的,可就要被直接送进铁笼子里去了。
所以胡雪岩真要这么做,恐怕是从此后患无穷。
当然,胡雪岩还有另一个办法:他可以悄悄地把这个包袱拿回家,跟自己娘一商量,把它埋到一个暗处;然后等那风声慢慢地平静了以后,再把这金银财宝弄出来一两件,换成钱花,就这么着,也能混一辈子。
可是做出了这样选择的胡雪岩,这一辈子从此也就只能是偷偷摸摸地过活了。不单是做人没什么意思,而且拿了人家东西,内心深处也很可能会受到良心的折磨。
所以胡雪岩真要这么做,恐怕他将来也成不了什么气候。
胡雪岩不愧是胡雪岩,他做出了绝大多数庸人不可能做出的选择。
胡雪岩想到了他老娘给他讲的,说这人啊,不能贪意外之财,手不能伸那么长。他又想到了课本上讲的那谁谁,路不拾遗啊,等等等等。而且这物件要是谁丢的,丢了东西的那主儿,说不定得多着急呢!想到这里,胡雪岩决定了,他要留下来等!
胡雪岩把牛远远地放着去吃草,自个儿就在凉亭的石凳上,等着这失主。从这个上午九点多钟,一直等到傍晚,才见大老远来了一位四五十岁的人。一看对方的打扮,那人像是个富商的样儿,慌慌张张地走到凉亭附近,左看右看,然后就看见胡雪岩了。
那人双拳秉手,说道:“小哥儿,问您点事儿,您在这儿看到我丢的一个包袱了吗?”
胡雪岩一听,说:“你丢的包袱什么颜色的?”
哎呦,这人一听就乐了——一听胡雪岩问这话就知道他是看着了。回答说:“丢个蓝色的包袱。”
“你包袱里边有什么东西啊?”胡雪岩要问个仔细。
于是乎,这位商人就一五一十地跟他讲,有两挂珍珠,一挂玛瑙,什么什么,讲了个仔细。
胡雪岩一听,说道:“对,你说得没错。”就把这包袱从草丛里拽出来,给了这位商人。
这商人一看,可是乐坏了。打开包袱,从里边拿出两个金条来给胡雪岩。
胡雪岩却是不大高兴了,说:“我在这等你这么长时间,可不是图你这点东西。”
这个商人一听大为感动,心想:难得你这乡村的放牛娃,居然还有这么高的思想觉悟。于是对胡雪岩说:“这么着吧,我呢,是在安徽绩溪县城里边的一个粮行的掌柜的,姓蒋;我那儿正好缺一个小伙计,而且像你这样的小孩,诚实守信,不贪图外财,正好是我要找的人啊!你能跟我进到绩溪城里去吗?那可比你在这农村待着要强多了。”
理论上来说,一个放牛娃突然有机会进城了,花花世界啊,一般人是拒绝不了这样的诱惑的。可是胡雪岩却非常冷静地跟这商人说了:“蒋先生,对不起,我得先问问我娘——我娘要说同意我跟你去,那我就去;她不同意,我得在这儿伺候我娘。”
哎呦,这番话说完了,这姓蒋的商人更感动了——难得这孩子这个时候,还想着自己娘;而不是一见着有好事,就忘乎所以了。蒋掌柜也就更加坚定了,想着非把这孩子带走不可。
于是蒋掌柜对胡雪岩说:“这么着,我在这等你,你回去问问你娘——如果你娘同意你走,我就在这儿等你一晚上,第二天我就把你带走。”
就这么着,胡雪岩回到家,跟自己母亲一说。当娘的心里高兴啊,说:“孩子,你在这乡村里待一辈子,是不会有出息的;既然有这样的机会,为娘的要成全你啊。”
就这么着,胡雪岩跟这位姓蒋的商人就来到了绩溪县城里。
传说中的胡雪岩,遭遇了人生的第一个机会——他牢牢地把握住了,而且是非常完美地把握住了。
进了绩溪县城,那么接下来,胡雪岩人生的第二个机会来了。
胡雪岩跟着这蒋掌柜的,就到了绩溪县城里的粮行。今天卖大豆,明天卖稻米——时间不长,胡雪岩聪颖好学,就开始跟着掌柜的,一块站柜台算账了。那么一晃,时间过去了两年,胡雪岩也已经有十三四了,也就在这个时候,他人生中的第二个机会来了。
这粮行跟散落在周边几省的客户做着买卖,自然是常有往来。而这些往来的客户之中,有一个客户来自金华。一说到金华,今天的人都知道,金华最是出名的便是火腿——而这位来自金华的客户,就是金华火腿的一个商行老板。这老板姓刘,经常到安徽绩溪这边。收个粮啊,兼做个其他的买卖。刘老板和这蒋掌柜的,俩人也算老生意场上的搭档。可这一回,刘老板到绩溪来,赶上事儿了——这个刘老板的肠胃不好,结果在绩溪做生意的时候,胃病就犯了。这一犯不要紧,上吐下泻的,最后整个人就撂倒在客栈里边了。胡雪岩是个有心的人,觉得这刘老板跟我们这粮行,做买卖的时间也不短了,他有个病灾的,在此地举目无亲,我应该去照顾照顾、伺候伺候他。就这么着,胡雪岩就跑到了客栈里边,鞍前马后地伺候着这刘老板。
因为人都是这样,你在他乡一个亲人没有,有人照顾你,你心里边自然会觉着特别舒坦。而且要知道,当人身体最虚弱的时候,也恰恰就是他情感最丰富的时候。通常来说,在生意场上打滚得久了的人,意志坚定,遇人遇事也就比较狠。但是即使铁石心肠,一个人有病的时候,他这心也是软的。结果这刘老板可就被感动到了,觉得这孩子真好啊,对我那是真不错。此外,胡雪岩一直陪着刘老板,俩人难免就要交流。这胡雪岩就把他在粮行里边,积攒下来这点经验,怎么做买卖啊,往来账目怎么记清记熟啊,就跟这刘老板一五一十说了。
刘老板一听,觉着这孩子不错,真聪明,而且有悟性,私底下他就问胡雪岩:“你愿意跟我走吗?我老家金华可比你绩溪大多了,你到我那商行去,保你见识又能更上一层楼,更有出息。”这时候胡雪岩却很冷静,说:“刘老板,我谢谢你,承蒙你抬爱,可有一样啊,我在蒋掌柜这干了两年了,人家对我真不错,我得问问蒋掌柜——他同意我上您那去,我愿意跟您走;他要不同意啊,我还得留到这儿。”两年前几乎是同样的话,胡雪岩跟蒋掌柜也说过——自个儿得听自个儿老娘的。这么一来,刘老板还真就去求蒋掌柜的,蒋掌柜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啊,胡雪岩这孩子非池中之物,我愿意成全他。”胡雪岩再一次把握了自己的机会。
中国人有句话,叫做“上赶着不是买卖”。
就这么个道理,胡雪岩没有求人,结果人家反而来求他,也就是说你得先做到位。
接着说,胡雪岩终于来到了金华。果然,刘掌柜这个商铺非常大,而且世面肯定比蒋掌柜那好多了。也就是在这儿,胡雪岩就见到了后来影响他一辈子的一件东西——银票。在胡雪岩的脑袋当中:银钱都是官府造的,官府说造多少就造多少。结果现在一看,买卖人居然也能造钱!就这么一张纸,银票一写,盖个戳,盖个章什么的,回头想写多少写多少!两千两,三千两,五千两,一万两!胡雪岩看着这银票,可以说心里头非常向往。他说我要是能到钱庄去上班,相当于那个时代的银行,那得多好。
他心里这么想,可是嘴上他没表达这个愿望。在往来过程当中,他就假装不经意地问银号的人:“你们那儿的工作人员都得需要哪些本事啊?”人家一看他,小伙计还不错,挺和善,就说:“我们那儿得那样——首先你字得写得好,往来账目得记清记熟啊,你字不好看,人家客户看着不满意;其次你得会心算,算账得快,要做到张嘴就来;再次每年结账要用算盘,你算盘得打得好。”
胡雪岩听完这番话,心里就开始计较开来。从那以后他就偷着忙开了:第一个是练书法,把字写得漂亮了;第二个是开始练心算,张嘴就来;最后开始练珠算,算盘打得越来越好。接下来,胡雪岩并没有凭着这几件本事,直接到钱庄去应聘。而是直等到有那么一次机会,胡雪岩出面接待钱庄掌柜的,在这个接待过程当中,胡雪岩什么也没多说,你报账我这心算,然后我就把账头给你报出来。对方一看,分毫不差!再一看胡雪岩写的字条啊,字写得还漂亮!最后这银号的掌柜的就发现了,这小伙计真厉害啊!我们那儿的活他都会啊!就说:“伙计,你算盘怎么样?”这是真考他了,胡雪岩一听就乐了,把算盘拿过来,噼呖啪啦,打得如行云流水一般。掌柜的一看,这人比我们那伙计厉害多了。于是他对胡雪岩说:“你能不能到我们那儿工作去?”你看,又主动找胡雪岩了,胡雪岩又说了:“你跟我们刘老板说,他要是同意呢,我就去;他要是不同意,我就不能去。“钱庄掌柜的跟刘老板一说,刘老板也是个善心人,说:“行,我成全这孩子了,就让他到你那儿去吧。”……
就这样,胡雪岩从一个乡下的放牛娃,因为几次都成功地抓住了属于自己的机会,终于成为了钱庄里面的一个学徒,而为其接下来别开生面的人生奠定了基础。仔细地想来,胡雪岩一步步的成功,与一般庸碌无为的大众所遭遇的失败相比,难道两者仅仅是运气的差别吗?——还是那句老话,机会在所有人面前都是平等的,只看你是否做好了抓住它的准备罢了。
日期:2010-04-02 00:25:58
红顶商人胡雪岩
胡雪岩真正意义上的事业是从结识王有龄开始的。
王有龄,宇雪轩,福建侯宫人。在道光年间,王有龄就己捐了浙江盐运使,但无钱进京。后胡雪岩慧眼识珠,认定其前途不凡,便资助了王五百两银子,叫王有龄速速进京混个官职。王有龄在天津遇到故交侍郎何桂清,经其推荐到浙江巡抚门下,当了海运局坐办。王有龄发迹后并未忘记当年胡雪岩知遇之恩,于是资助胡雪岩自开钱庄,号为"阜康"。之后,随着王有龄的不断高升,胡雪岩的生意也越做越大,除钱庄外,还开起了许多的店铺。
庚申之变则成为了胡雪岩大发展的起点。在庚申之变中,胡雪岩处变不惊,暗中与军界搭上了钩,大量的募兵经费存于胡的钱庄中,后又被王有龄委以“办粮械”、“综理槽运”等重任,几乎掌握了浙江一半以上的战时财经,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胡雪岩之所以可以迅速崛起,除了得益于王有龄之外,另一个人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个人就是左宗棠。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