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1-15 10:37:00
这个帖子是“
说说我大姑家和她的三个女儿”的续篇。在那个楼里,我写了我大姑家、我二伯家、和我奶奶家的事情。很多朋友留言说喜欢大姑家的大表姐,想知道更多她的事情。考虑到要写的这些大表姐的事,跟她的奶奶家,也就是大姑父那边亲戚有关,跟我们这些娘家亲戚没啥关系。所以,就另开了一贴,单说他们家的事。
大表姐是我们家族里的一个不同寻常的人,是我从小的榜样。她比我大十多岁,又一直在外面工作,其实跟我们这些亲戚接触的不多。据大姑说,大表姐跟大姑父那边的亲戚接触的更少。虽然接触的少,但不影响她在两边亲属心里的影响力。她办的事,即使大家不理解,但亲戚们从没有像说别的孩子那样去一起议论。大家都是话到嘴边又咽回去,拭目以待事情的发展。一段时间过去,事实就会证明她当初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所以,大家对她的事,完全插不上嘴。同时,即便大家不常见面,但都对她很关注。
日期:2012-01-15 10:38:02
我对大表姐的关注,更是从小就开始了。应该说,我是在她的光芒照耀下长大的。曾经有一段时间,她做什么事,我都想去做或者模仿。她喜欢看的书,我也尝试去看,想着也许能学到些东西。当真的把那些书拿到手后,我发现我的决心并不能让我对那些书产生一点兴趣!看了好几天都没翻两页,根本看不下去!试了多少次都不行,那简直是一种折磨。后来,演变成一翻那些书我就能睡着。多次熟睡后,我就决定彻底放弃了。自己安慰自己说:这是品种问题。天生的,后天改变不了的。不过,有一个习惯我保持下来了:她要做的事,但凡我能及时知道的,我都会额外关注进程,看她都是怎么办的。心里在想,为什么她要这么做,而不是像我想的那么做。大表姐并不知道,有一双崇拜的眼睛一直默默地观察着她。
日期:2012-01-15 10:54:08
大姑家的人都对我很好,但我跟大表姐的直接接触其实也不多。她太忙了,经常出差。回到家里也是陪着父母,很少到我们家来。前一阵子,奶奶去世了。事情很突然,大家知道大表姐在外地,就没有通知她。但她从二表姐那里得知了消息,在第二天晚上赶了回来,参加了奶奶的葬礼。由于大家都很悲伤,一直都哭哭啼啼的,根本也没有机会说话。出殡后,匆匆分别。再见到她,已是一个月之后,在杭州。她邀请我陪大姑去南方散散心。
大姑因为高血压头晕,摔了跟头,医生叮嘱她不能激动,所以她家里人没敢告诉她老太太离世的消息。大姑跟奶奶一样,是个特别聪明的人。虽然岁数大了,可是不糊涂。她后来自己猜出来了!家里人只好据实相告。奶奶和大姑这母女俩,虽然一辈子都不合,但毕竟是亲母女。大姑很悲伤,情绪也不稳定,心情更不好,常常流泪。大表姐在跟妈妈通电话时,发现了问题。她建议大姑出去散散心,换个环境,对心情和身体都有好处。南方冬天气候比较好,适合老年人。大姑又没去过江南,就选择了杭州。二表姐要在家里照顾大姑父和孩子,大姑就钦点了我,陪她去南方。
日期:2012-01-15 11:00:08
接到大姑的电话,我当然愿意。当时,因为奶奶的事,我的心情也挺灰暗的。能够出去换个环境,也是好的。更何况,陪着大姑去,更是应该的。为了方便,我们只带了一个托运行李,里面大部分是大姑日常要用的药品和保健品。大表姐把一切都给安排好了,我只要照顾好大姑就行。我在大姑父的殷切嘱托下,陪着大姑直接飞向了杭州。
从换登机牌,服务人员告诉我是头等舱时,我就知道了此次江南之旅,恐怕是比上次去北京上海更豪华的待遇。虽然明白我是借大姑的光,但心里仍然再次为大表姐的慷慨而触动。
头一次坐头等舱,登机后心里还激动了一会儿。我充分明白自己的使命,一路上小心翼翼地照顾着大姑,生怕她不舒服。好在大姑对近三个小时的飞行还能适应,怕我惦记,总是说挺好、没事。抵达后,领取了行李,我搀着大姑刚出抵达大厅,就看到一个身穿制服的男士,手里举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我和大姑的名字来接站。在他的殷勤带领下,我们坐上了酒店的迎宾车,沿途看着杭州的风景,到达了酒店。
大表姐给我们安排在西湖边上一个很好的酒店。我们入住的是行政套房,前台工作人员说是最大的一套。大概是怕大姑在家住惯了大房子,出来不适应吧。房间布置得非常好,很安静。从窗户向外看,就是波光粼粼的西湖。
日期:2012-01-15 11:07:05
冬天的西湖,仍然很美。这里的气候,对于从北方过来的人来说,基本上相当于秋天的温度。加上湿润的空气,干净的街道,很舒适。我们吃住都在酒店,每天就是看风景,聊天。大姑喜欢西湖,每天都去走走。我陪她边漫步边聊天,大姑就会讲很多家里的事情。我知道,奶奶的去世,对大姑的心理打击很大。她对我多次流露出,人活一辈子图什么,到时候都得撒手一扔的想法。我也不知道怎么劝她好。好在西湖的风光让大姑的情绪明显转好了,每天给她量血压,都是比较平稳。我跟大表姐和大姑父汇报后,家里也放心了。
一周后,大表姐赶来了。她请我们在楼外楼吃饭,又请了导游带我们去看想看的景点。大表姐一来,大姑很高兴。她们娘俩谈了很长时间。晚上我坚持不住先睡着了,她们还在聊。后来我发现大姑的情绪明显稳定了。她再也没跟我说过那个话题。
大表姐建议我们来一次应该多看看。大姑和我都想去南京。就这样,我们去了南京,在那里又待了一周。大姑很喜欢总统府和玄武湖公园,连连夸奖。中山陵也很有名气,可她上台阶费劲,所以我们只在钟山脚下看了看。我对南京的小吃印象深刻,果然名不虚传。桂花鸭非常美味,让人流连忘返。大表姐买了很多的特色礼品,让我带回来。我送给了家人、朋友和同学,大家都很高兴。
我虽说是为了照顾陪伴大姑去的,但大表姐把一切都安排好了,我只是单纯的作伴而已。飞机是头等舱、酒店负责接送、出入包车、衣服给酒店洗,我什么都不用管。中间坐了一次高铁,也是提前上车。行李由红马甲给搬到车厢,我就负责搀扶好大姑就行了。大表姐还给我买了那么多的礼物带回来,这一切让我很不好意思。我的朋友们都跟我喊‘你这差事也太好了吧’!我就厚着脸皮回答‘没办法,有德之人嘛’。 这次江南之旅,对我来说,收获颇多。我从大姑那里,了解到了很多事情。包括家里的、娘家的、婆家的很多事情。当然,也包括大表姐的。这为我更好地了解她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而且,在途中听她说话,看她做事,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日期:2012-01-15 11:23:27
要说大表姐的事,还得先说她的父母,我的大姑和大姑父。
大姑结婚有四十年多年了,两口子感情好,孩子们也挺好,生活水平也高,应该说过得很好了。可是,再美的旋律里也会有杂音。如果说有什么美中不足的话,那就是婆媳关系了。即便是年轻时貌美如花的大姑,坚强刚毅有能力的大姑父,也没能轻易地迈过去婆媳矛盾的这个坎。小两口当时最主要的矛盾,就是男人在婚后,仍然把主要的工资收入交给婆家,基本顾不上小家。而婆婆总是把新媳妇当成外人,什么事都背着媳妇做。媳妇又是个聪明的,总能发现自己被愚弄。除此之外,还有个在婆家占据话语权的小姑子,排挤嫂子。你想想,这日子能消停吗?
日期:2012-01-15 11:32:22
连我这么小的人,都知道大姑以前跟婆家关系不好。你说,在大姑自己的家里,她的三个女儿,特别是从小就聪明懂事的大表姐,不更是看得清清楚楚?这样的牵涉到好几家的复杂的关系和矛盾,谁遇到都头疼。这种年深日久的错综复杂的问题,在很多年后的今天,老太太岁数很大了,需要特别照顾、养老的时候,更是暴露无遗。大表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要去代表大姑父解决老人的养老问题。
日期:2012-01-15 11:33:34
我刚听说这些事得时候,就有个疑问:为什么像大姑父这样有能力的人,也会掰不开这团乱麻呢?大姑说,是因为当时的家庭条件太困难了,大姑父是老大,必须得帮衬。而且,大姑父又特别尊重孝敬他的父亲,想给老人分忧。
大姑父的父亲,是个闯关东的山东大汉。这个老爷子,不同寻常。大姑父身上的很多优点都是来自他的遗传。大姑父是他的大儿子,大姑是他的大儿媳妇。可这个老爷子的年龄比他亲家(我的爷爷奶奶)要大多了。当然,这位老人离世得也早。这是怎么回事呢?
日期:2012-01-15 11:34:51
原来,他的老家在山东一个比较贫瘠的地区。他在青春年少的时候(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按照老家的风俗,娶了媳妇成了家。可是,他的妈妈,那个小脚的山东农村老太太,对待新娶的儿媳妇十分不好。儿子外出干活,婆婆在家虐待留守媳妇。结婚没到两年,年轻的媳妇不堪忍受折磨,自杀了,还不到20岁。他从外面回到家里,发现媳妇被婆婆逼死了。他从此没跟他妈妈说过话。而且,很快离开了家,只身踏上了闯关东的征程。
我听到这段的时候,特别吃惊。这老太太比我奶奶的婆婆还让人恐惧。我大姑说‘山东的小脚老太太是出名的厉害。我们厂子原来有一个女同志,因为生的是女儿,刚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不能要二胎,被婆婆逼着离婚,就喝药了。好容易抢救过来,差不多都精神病了。那个老太太就是山东过来的。大家都说山东老太太厉害’。(没有地域攻击的意思,山东的朋友淡定哈)
大姑父的父亲闯关东到达我们这里的时候,也就二十岁出头。他没有钱坐火车,是一步一步从山东走到东北的。为了生存,他做了很多工,后来又赶上战乱,只身一人,很不容易。虽然没有文化,不识字,但是人很聪明,能吃苦,逐渐就安顿下来了。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他成了当时我们这里最大的砖窑厂的管事。山东老家的人很多都奔着他来到关外,跟随他一起干。他手下有上千的工人,挺有实力的。随着收入越来越多,他在这里经媒人介绍,娶了当地一个大地主的女儿,也就是大姑父的妈妈。这个姑娘长得挺好看的,年纪也好,就是一条腿稍微有些跛,是小时候摔坏的,19岁了还没嫁人。男方当时年纪虽然三十大几了,但一表人才。身高接近1米80,收入好,人缘好,还管着当地最大的砖厂。所以,两家一拍即和,顺利成亲。
日期:2012-01-15 16:36:10
转年,大姑父出生了。老爷子40岁得子,如获至宝。他以最大的那个砖窑的名号给孩子起名。因为老爷子人缘好,管事时间长,人脉很多。加上手下有众多的老乡靠他吃饭,所以前来祝贺他喜得贵子的人非常多。大姑看过婆家留下的当时的照片,老公公穿着西式的呢子大衣,戴水獭的帽子。婆婆身穿短式的貂皮上衣,盘头,坐在公公的身旁,怀抱着大儿子。虽然是六七十年前的照片,可一看就能知道这是体面富足的家庭。大姑父曾说过,他小时候专门有一个木匣子装他的金项圈、长命锁什么的,可见他父亲对他的疼爱。
可以说,大姑父小时候是过过好日子的。不像大姑,不到5岁就得去捡煤球、捡菜叶、还挨打、大人不给吃饭。大姑的娘家和婆家的生活对比还是非常明显的。都是穷苦出身,都不识字,可大姑父的爸爸,能只身闯关东,在外乡奋斗起来,让我大姑很佩服这个老人。
大姑父上私塾的时候,时局起了变化,生活也发生了巨变。我们城市被解放了,他家的家道一下就中落了。
日期:2012-01-15 16:38:51
大姑父父亲的砖窑被充公了,全家的生活失去了来源。那时候没人懂得要计划生育,年轻的媳妇保持着两年一胎的速度,仍在生孩子。这么多张嘴要吃饭,媳妇腿脚还不好,最大的孩子不足10岁,一大家子要怎么生活?这个快50岁的老人,只能出去做苦力,赚家用。
大姑父从小就经历了这种人生的巨变,自然懂事得早。看着同学的爸爸才二十几岁,自己的父亲快50岁了,就像别人家的爷爷一样。这么大岁数还要去干苦力,他非常心疼老人。所以他放学就去父亲工作的地方,帮着干力工活,想让老人少累些。这种懂事,让老人心中更加疼爱这个大儿子,所以父子感情十分深厚。
因为从小就理解父亲,知道生活的艰难,所以大姑父在十几岁就离开了家,去工厂上班挣工资。又在部队招收新兵时,报名参军了。在部队,因为他的好学和有文化,以及出色的表现,他考上了当时的部队院校,很早就成了一名技术军官。院校的生活比地方要好很多,大姑父年轻的身体得到了营养的补充,身体高大威猛,人又长得帅,很是受到部队驻地附近女孩子的瞩目。但是,大姑父没打算在那边安家,他要回来照顾家人。所以,在考虑好决定转业回地方后,他开始了相亲。就这样,他认识了当时在地方上班的漂亮大姑。两个人一见钟情,恋爱了。
日期:2012-01-15 16:45:21
大姑父的家里,老爷子是绝对的一把手。但是他忙于生计,整天都在外面辛苦地赚钱,所以家事都是媳妇管。大姑父的妈妈,是一个一辈子都呆在家里的女人。因为腿脚的关系,她没接触过外面的世界。生活中她是比较标准的‘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的女性。可能因为这些局限性,这个老太太眼界比较小,不会处理事情,更不会进行人际交往。特别是,不管家里有什么事,她都不动脑子,从来没有危机感,不知道着急上火。所以,大家可以想象出来,娶了这样的媳妇,虽然男人在家里比较有权威,但是确实也很累。有了难处,在家里都没个人能交流,更别提分担了。
老太太的为人处事,在自己家里,特别是儿女们还小时,没人挑她。但是后来娶了儿媳妇,尤其是几个儿子都娶了媳妇后,媳妇们全都对她恨得不行,那时候就已经掩盖不住她的差劲了。大姑说,有一次在家里聚会时,一辈子深受媳妇和妈妈夹板气的大姑父对老太太说:‘你但凡能给我做一点脸,给你儿子留一点说话的地方,也不至于弄成今天这样’。还有一次,大姑父在岳母家喝酒时,因为受到我奶奶对儿子态度的感染,他感慨地说‘我妈连我岳母十分之一的为人处事都赶不上’。
想想也是,我奶奶是典型的‘干活找女儿,好事留给儿子’的老太太。在她眼里,女儿是泼出去的水。儿媳妇才是自家人。这些媳妇中,除了她不喜欢的二伯母外,她对大儿媳妇、老儿媳妇都比对女儿强。虽然因为她强势的性格原因,也许这些媳妇并不十分领情。但也没人敢反抗老太太,更没人恨她。而大姑的婆婆呢,是什么好事都给女儿,什么事都瞒着媳妇。这本来就招媳妇不高兴。她还有手绝的,就是一旦事情败露了,她就往儿子身上推。不但让儿子去挨骂,还挑拨了人家夫妻的关系。你说,这两个老太太是不是挺不一样的?她的婆媳关系能好吗?
日期:2012-01-15 17:35:32
就这样,老爷子忙于生计,大儿子很早就离家在外,家里的事,就由这个老太太和她女儿来负责。这个女儿,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比大姑父小2岁。后来,家里一共有了6个孩子,5男1女。
大姑父是老大,很早就跟父亲一起支撑起全家的生活。后来,随着老爷子年纪越来越大,干不动活了,大姑父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所以,下面的几个弟弟,从小都尊敬大哥,心里也有畏惧感。包括这个后来被证明是一辈子的‘挑事精’的妹妹,也不敢明着挑战大哥。但是,她对老太太处理家务事有着绝对的影响力,从而,在兄弟们长大后,特别是老爷子去世后,她几乎把控着娘家所有的事。
她是婆媳关系不好的一个主要因素,这个小姑子生性厉害,只要娘家有什么东西她看到了,那就归她了。她的自私和霸道深受大嫂和四个弟妹的厌恶。正是她的这种自私和没有分寸,以及老太太的不公正和偏心,把老太太在高龄后,推到了养老问题的悬崖边上。
大姑跟大姑父要结婚时,老爷子已经被安排到国营单位了,也退休了。小姑子当时已经结婚了,有了一个女儿。她和爱人每天都到娘家吃饭,而且,她一岁大的孩子也放在娘家养。其他的弟弟们有的上山下乡了,有的在上学,最小的还不到10岁。家里的生活全靠老头的退休金和大姑父当时在部队的津贴维持。大姑理解这种情况,她同意大姑父在婚后拿出一部分工资继续帮助家里的生活。沐浴在爱河中的大姑她没有料到,自己老公会在婚后明着、暗着几乎把全部收入都拿回婆家了,而婆婆还是把她当外人,什么事都骗她。
大姑的前半生真挺可怜的。自己的父母不拿女儿当回事,她从小就吃苦受累不说,还没有安全感,总挨我爷爷的打。长大后,娘家妈把女儿当成水给泼出去,把儿子媳妇当成自家人。她嫁的婆家,又正好相反,是一个小姑子当家,儿媳妇是外人的家庭。你说,大姑那时候得多难受?两边家里都没有温暖。
我有时候不仅暗想,老天爷是公平的。大姑年轻时那么遭罪,娘家不疼,婆家不爱的,可到老了,她比当初受宠的这些亲戚过的不知道要好多少倍。这也算老天对她的补偿吧。
日期:2012-01-17 09:23:43
大姑和大姑父在恋爱了一年之后,准备结婚了。
那时候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始几年了,物质特别贫乏。什么东西都是供给制,凭票供应。食物供给不足,家家吃饭困难。而且,社会风气倡导‘破四旧’(什么是四旧我不知道)。大家在精神上被引导着要把自己奉献给国家。就连婚礼,这样的人生大事,跟奉献、跟集体、跟全世界其他三分之二身处水深火热的人相比,也不值一提了。就算偶尔有个年轻人,想着好好办个婚礼,给人生留个纪念的,也是挺困难的。
工资那么低,每天被号召加班加点的工作,劳动价值全都奉献了,拿什么办个像样的婚礼?而且,当时全国人民都穿一样的衣服,也没有什么新娘妆、婚纱、晚礼服、旗袍什么的。就连有这种想法,估计都是要犯什么‘资’‘修’主义的错误的。大姑单位的年轻同志结婚都是穿工作服办的婚礼,大家聚聚,念念语录,送个暖瓶、脸盆,吃块糖什么的。
大姑说的这些,让我觉得不可思议。那时候的人怎么那么那啥呀?这不是太那啥了么?大姑说‘唉,那时候的人,都傻啊’。等我后来在电视里看到有的国家,把两条鱼当海鲜作为重大福利发放的新闻,对大姑说的情况就有点理解了。
日期:2012-01-17 09:27:33
大姑她们计划结婚的时候,大姑父当时还在部队上,还没转业。他们婚后只能先住在婆家。大儿子结婚,这是大事。老爷子特别高兴!他还特意跟介绍人一块去女方家里提亲。家里那么穷,没啥能拿出手的。按说,老爷子曾经管过那么大的砖窑厂,手里应该有些压箱底的货。大姑说,有。可当初‘破四旧’的时候,她婆婆胆子小,怕抄家抄出问题来,就把家里留着的、生活再困难也没舍得卖的一堆金首饰都给偷偷扔了!所以,家里真正是一穷二白。
虽然我奶奶家也穷,但解放后大姑父家还没有我奶奶家生活条件好呢。那时候,我爷爷已经进了单位,有工作了。虽然工资低,但家里有他、我奶奶、大姑三个人的工资,属于能吃上饭的穷家。可大姑父的家,只能靠老头的很少的退休工资和大姑父的津贴,家里又都是正值少年期的男孩子,饭量特别大,所以家里维持吃饭都是问题。做饭都不敢弄太干的,经常喝菜粥。
这个老爷子虽然穷,但是会办事。他用手里的那点钱,打了酒,买了些熟肉和菜,请了媒人一起来到了女方家里,喝酒提亲。酒桌上,两家人谈得很愉快。虽然我奶奶最初有点嫌弃他家穷,想让大姑找个家庭条件好的。大姑模样好,追求的人很多。但我大姑坚持要嫁大姑父,我奶奶也管不了。而且,通过接触,她很快就喜欢上这个小伙子了。六十年代的部队院校军官,是很厉害的。更何况大姑父外貌英俊、能干活、尊敬老人、还有能力有技术的,个人条件真没啥可挑剔的。再加上,跟亲家这个闯关东的老人一见面,言谈举止一看就是有准谱的人。我奶奶心里也挺佩服这个老人的。所以,没啥波折的,这个婚事就定下来了。
日期:2012-01-17 09:4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