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则天心路,盛唐明镜:一代女皇亦凡人
作者:
实梦zs
日期:2011-10-2 20:56:00
本文成文的意义
自从上世纪末出现的《心灵鸡汤》,到现在感动激励了不少人的《女国医》,期间各种温暖心灵、奋发斗志的励志书籍层出不穷。归根到底,就是在这个热闹喧嚣的世界上,不仅生活压力大,更有不少的人的内心深处感觉到孤独和无助,我们才需要这样的精神粮食来支持我们奋斗下去。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个女性,同时也是一个毁誉参半的女性。但是,不管是赞美她的人,还是嫌恶她的人,都没有把她当正常人看待,不是把她当神仙,就是把她当魔鬼。
其实,透过一千三百年的时空帷幕,我们仔仔细细的看那个淹没在无数理论研究和论战口水中的女人,她不过也是个凡人。
她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唯一的女皇,是有着时代背景的,正是在大唐盛世那样一个强盛发达、对文化包容并蓄的年代,对女性压迫不深的社会中,才可能出现武则天这样一个君临天下的女皇。
而从浩若瀚海的古籍中看看她早年的经历,真的感觉到她不过是一个通过自身艰苦历练来夺取想要的东西、有着天资和家世,时运也不错的女人。
那么,她的奋斗史,起码是现在一般人忽略的早期奋斗史,其中的艰辛、孤寂、还有她在绝望中的信念,绝对更比韩国电视《大长今》、《女人天下》要曲折震撼、鼓舞人心、引人深思。当然,她后来为了权力而残忍迫害政敌及无辜的人自然不是值得学习的地方,只是从某种角度来看,那也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为了生存下去以及过的更好不得不为的行为。
所以,我想把武则天看做一个凡人,想透过千年的迷雾看看她的艰辛岁月和奋斗历程,用来鼓舞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疲惫孤独的心灵。
序
有一位女子,出身高贵,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未曾出嫁,直到四十余岁的年龄,才嫁给一位被当时人认为是暴发户的男子做续弦。婚后,夫妇二人都盼望能够诞下儿子,这位女子却连连生育了三个女儿,生育儿子的希望终于破灭了。
当她的三个女儿还在幼年之时,丈夫撒手人寰,这位女子只得依靠丈夫前妻生下的两个儿子过活,孤儿寡母备受欺负。
几年之后,长女远嫁,次女嫁于人为妾,再难见面,小女嫁到地位低下的人家。
又过了几年,她的长女丧夫,在夫家日子难熬,只得拖着一对年幼的儿女回来依靠母亲;二女儿也丧夫,迫不得已出家修行为夫守节,过着活死人的生活;三女儿更惨,还未诞下一男半女就和丈夫一起双双过世。
她一边为自己、大女儿还有一对外孙遭受两个继子的白眼而艰难度日,一方面又为不得见面的二女儿而忧心忡忡!
后来,好不容易日子好过了,长女却莫名其妙的被二女儿害死,她却不敢吭半声,没过几年,如花似玉的外孙女在十六七岁的如花年龄也暴毙,她也只能将眼泪往肚子里面咽。
迄今为止,天下还有几个女子命运比她更惨?
**********
又有一位女子,年级轻轻,毫无选择的给人做了N奶,成为丈夫无数妻妾中毫不得宠的一份子,过了十几年受活寡的日子,将最好的年华虚度过去,膝下尤虚,丈夫却已经归西,她不得不远离世人出家修行,过着比死了好不了多少的清苦日子。
两年之后,比她年纪还小两岁的丈夫的儿子却和她产生了畸恋,于是她成为这位名义上儿子的正妻的奴仆,卑躬屈膝,受尽屈辱,终于怀上了一个孩子,这才再次得到N奶的身份。
好不容易分别多年的母亲和姐姐来照顾自己,她和丈夫的妻妾们争宠到了紧要关头,她却发现姐姐竟然和自己的丈夫“暗渡陈仓”,拆自己的墙角,更让她愤怒不已。
**********
如果只看上面这些文字,谁也会认为这两位女子命运悲惨。不过,如果我说出她们的身份,一定会让人大跌眼镜。
第一位女子,是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夫人,她出身为隋朝显贵之家,身份高贵,她在四十多岁的“高龄”才嫁给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成为继室。杨氏夫人在丈夫死后熬过了二十几年的艰难岁月,直到武则天成为昭仪之后,生活才有了一线希望。
可是武则天成为皇后之后,因为杨氏的长女和外孙女也和皇帝有染,于是杨氏只得眼睁睁看着女儿和外孙女死在二女儿的手中,不敢说半句话。
待杨氏九十多岁的高龄过世之后,武则天立刻杀死了杨氏疼爱的外孙贺兰敏之。
第二位女子,不用说,就是武则天了。虽然她后来是权倾天下的女皇,但是在她成为大唐皇后之前的二十多年的岁月,她一直在艰辛谨慎中渡过。所有人都看到了她成功之后的辉煌,但是她在成功之前的艰难岁月却只有极少数人看的到。而且,在她成功登上帝位之后,面对她的也有无数的烦恼,与她作对的就已经不再是人,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这种思想,比其他任何力量更加强大。
日期:2011-10-02 20:57:17
序2
武则天是一个在历史上毁誉参半的人,有的人说她荒淫无耻,有的人说她丰功甚伟,但是不管她的是非功过,她是一个值得人佩服的人,不是因为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而是因为她做到了世上其他人都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能排除万难,成别人所不能成之事的人,就是值得佩服的。
对历史十分感兴趣是现代人的本性,虽然历史是既定的,但是现代人对历史的爱好程度甚至超过对未来的幻想,看看现在铺天盖地的历史小说和空前绝后的穿越小说,就可以知道我所说非虚。
真正喜欢历史的人,一般都喜欢探究历史的真相,他们会选择去看历史传记,而不喜欢传记中掺杂一点点虚构;而喜爱读小说的人,才会喜欢读在大历史条件下的虚拟人物的命运,金庸先生的小说就是历史和虚构最完美的结合。
当然,也有一种人两种都喜欢,不过,看历史的时候,他喜欢纯粹的历史,而不喜欢掺杂作者的虚构,而如果知道是读小说,那就请作者发挥自己无尽的想象,一定要“语不惊人死不休”。总的来说,就是要将真实和虚构完全的分开。
可惜的是,历史毕竟已经过去了,并非我们亲见,我们现在的人如果想了解历史,只能从流传至今没有散佚的正史、当代人或当年之后现在之前人的笔记小说、诗词歌赋、流传下来或考古发现的碑文壁画殉葬用品中查找复原历史的真相。
例如,我想找关于武则天的历史,我可以翻查的正史有《唐会要》、《旧唐书》、《新唐书》、《隋书》、《资治通鉴》等等,诗词歌赋有《全唐诗》等等,笔记有《大唐西域记》、《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等,碑文有《攀龙台碑》、《望凤台碑》、《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等等,小说有唐传奇《霍小玉传》等等,还有敦煌壁画、乾陵陪葬陵墓的考古发现。反正这些书籍也好,碑文也好,看的越多,就能得到一个越近似的还原当年历史真实的图景。
不过,翻查这大量的文献和考古资料,不仅乏味又毫无情景可言。真正想还原当年的情景,需要像高明法医复原马王堆女尸面容一样,以骨骼脉络为依据,适当根据情况加些可行的构想,这样才是一个丰满灵动有血有肉的人物。
虽然对于古代的真实情节非常好奇向往,但是我还没如现今着魔的年轻人一样,一心想着穿越到古代去,或成就功名伟业,或邂逅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我只想如看电视一样,静静的看一看真实的古代生活到底是如何模样,这样也就足够让人心满意足了。
中国一位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刘慈欣写过一个经典的小说《镜子》。镜子的理论就是,将地球诞生之初的所有因素——如果用数学术语来说就是所有条件,包括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全部导入计算机,然后将地球的运行发展模式给创造一个十全十美没有遗漏的程序出来,也就是将地球事无巨细给数学建模,做这样一个程序出来,这样,从地球诞生之初,人类历史、自然界历史的所有内容,全部可以在这样一个超级计算机中计算出来,让人看到。
这实在是一个很好很伟大的构想,这个构想并不难想到,只是可惜的是,只怕再等46亿年,等到地球毁灭太阳爆炸,人类也没有办法把地球诞生初期的所有因素全部找齐,所以,镜子的实现是不可能的,我只能无比向往的想想。
我想看到古代的情况,也许不一定是在计算机上看到,我幻想着自己的灵魂能够在睡梦中飘到千百年之前,来到古人的街市,看一看他们的生活情景,这是多么有趣的事情啊!或许在这个地球上存在过的人和事物,真的会在地球上留下一个“场”——一种类似电波的物质,一旦我们的思维“电波”能够捕获到他们,我们就可以看到真的历史。
不过,这个也许是可能的,但是迄今也没人真的尝试过,所以也不过是我的一个美好的向往而已。
既然这些容易的方法都不行,那最后唯一的方法,也只有如同学究一样去历史的故纸堆中考证,然后凭着一己的幻想,将历史还原成当年的丰富多彩。对于喜爱历史的人来说,这是一个美妙而温馨的过程。
我崇拜武则天,当然,这个崇拜仅仅是基于她完成了其他人所不能完成的事情的基础上,崇拜的是她那种奋斗精神,并非其他。而与她有同样精神的人,例如为科学献身的布鲁诺,敢与奸党做斗争的古代忠臣于谦、杨继盛,我都是无比崇拜的。只是,这些人往往不过是杀身成仁,艰难程度也许没有武则天难。因此,在这个基础上,武则天的残忍,武则天的错误,也就瑕不掩瑜。因为我是将她作为一个凡人看待,是凡人,无论是秦皇汉武,还是所谓圣人贤人,都是有缺陷的,只是看这缺陷占多少而已。
因为崇拜这个女人,因此对她的历史了解的多些,而中国自建国以来,对于武则天生平的全部或者部分的评价书籍文稿多如牛毛,数不胜数。不过,我所了解的最好的两本是台湾学者雷家骥先生著作的人民出版社帝王传记系列的《武则天传》和日本女作者原百代写的高阳作序的五卷本《武则天》。前者注重于考证历史,没有什么虚构的情节,而后者则是在实事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情节的介于历史和小说之间的文体。原百代的这本书我初看的时候就觉得写的无比精妙现实,再看的时候,因为几年间翻阅了不少纯历史评论传记和学术书籍,不免觉得有些地方和史实有重大纰漏,例如关于武则天成女皇的预言问题,就是该书的一个重大瑕疵,不过瑕不掩瑜,总体这本书的内容比一般小说要好的多。我本来以为这本书在中国甚少有人问津,不过后来在网上浏览一下,竟然有不少对武则天感兴趣的人或者对盛唐历史感兴趣的人都读过这书,并且有所好评,我不禁感觉欣慰!
看多了关于武则天的正史和现代考证文章,我不由得感觉武则天她其实也是一个凡人,她出身的时候并没有帝王的光环落到她的头上,她最后能步入帝国的皇权顶峰,一方面是因为时代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是她个人的隐忍、机缘和奋斗造成的。
众所周知,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明强盛的时代,而唐代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唐代从君王到百姓都存在多民族的思想和血统的融合和吸收,对于异族的思想能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正因如此,才有如此的大唐盛世出现。而中国古代两千年,大概能够雄霸一方睥睨万国的朝代只有汉、唐和明。而最民主开明的应该是唐代,对女性压迫最少的也是唐代。
唐代的君主,太宗李世民的祖母、母亲、妻子都是胡人,或者说鲜卑人,而李世民的父系祖先根据李唐皇帝自称,是陇西李氏,但是根据现代的考证,也很有可能是鲜卑人,或者汉化的突厥人(汉公主和亲的后代),也就是说不是纯正的从周代流传下来的汉人血统。在晋代之后,一个时期曾经五胡乱华,在这个时期,各种血统融合了,优势基因结合,思想也很开明,胡人没有什么四书五经,因此也不像汉人这样压迫妇女,所以妇女的地位只是略比男子低一点,而不是如汉族这样被男人踩在脚底下,因此,武则天在唐朝初期,可以很方便的登上帝王宝座,这是时代造成的。
而武则天之后,太平公主、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都想当女皇,都没有当上,一方面是因为有了武则天这个先例,所以后来的李隆基和朝臣对女人执政防范甚严,而韦后这些人根本没有武则天的艰辛历练,太平公主则既没“苦其心志”,又只能依靠娘家而非夫家,因此也就只有失败告终。
而武则天早期,之所以想进宫见天子,只怕是因为在家里备受压抑,所以有此想法,其实是不成熟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少女想法,并非史学家吹捧的那么厉害,后来她经历了在太宗后宫十二年的磨砺,性子已经变的极其成熟了,这个时候,她不过是想要个救命稻草,能让她不要在太宗死后成为“活的明器婢子”就好。
后来二次进宫,顺风顺水,肚子争气,一连生了六个孩子,老公李治还帮她搞定了绊脚石长孙无忌和王皇后,这时候她才产生对于权力的欲望。
所以,她不是天生的帝王坯子,而是一步步走像那个无上的权力宝座的。
而她的二任老公李治,虽然仁弱,但是在政治上不是白痴,而是高手,别忘了,他可是他父亲和众多有学识有经验的老师给培养出来的,这种条件下熬出来的人,只要不是像晋惠帝司马衷这样的弱智,就都会有两刷子的。
对武则天的这些了解,使我十分想拨开千年迷雾,在众多史学家的或诽谤诋毁,或讴歌赞美中,看清武则天当年的那些真相。就像“镜子”一样,再现盛唐当年风貌,来一次唐初的历史观光游。
如果我的文字能把当年那个时代的情景场景如电视一般显现在读者眼前,能让读者对武则天从幼年到老年的心理过程有所了解和共鸣,能让读者看到一个走下神坛亦凡人的女人,我愿足矣!
基于这个理念,凡文中涉及内容是有史可查史载可靠的,一律按照正史,不做虚构;如果是历史上有争论的,则采用最有证据最可信的历史;如果是历史上完全没有的东西,则根据当时唐代的风貌和千年来不变的人心,做必要的推理翔实和虚构。
日期:2011-10-02 21:16:51
附录1
关于武则天的若干疑问?1.武则天的名字是什么?
对武则天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则天并非女皇的名,而是她死后的谥号,女皇死后她的儿子李显假借她的名义去了帝位,以皇后礼仪安葬乾陵,被谥为则天顺圣皇后,因此,近代(基本上是建国后)人们才用武则天这个名字代替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
古代女子的名字只有娘家和夫家可以知道,或者在闺阁中使用,一般不流传于外,因此,很多著名的女子只留下姓氏或者封号,而没有留下的名字,这是历史条件造成的。
武则天在十四岁进宫后,被太宗宠幸后,赐号媚,因此电视剧里面称她为武媚娘,而“武媚娘”这个名字,其实是流传于唐初的一首民谣的名字,如蒙曼所说,就想十几年前流行的歌曲《小芳》一样。
武则天在成为太后,有意发动武周革命的时期,给自己起了名字,叫明空,后来更造了十几个汉字,其中一个“曌”字,就成为自己的名字。武则天造的这十几个汉字,除了“曌”字太有名了,流传至今,其他字都没有流传下来。
以上分析了武则天被赐的名字、自取的名字和死后的谥号,却没有她生下来时她父母给她取的名字,这是一个很遗憾的事情。根据现代历史考证学者的考证,武则天本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约”字,见于台湾学者雷家骥先生的《武则天传》,另一种说法是“华”字,两种说法的理论依据都是在武则天当政的时候(即成为皇后到死之前)朝中有位官员的名字和一个地方的名字因为避讳武则天而改名。
但是,这两种说法,其实很可能不是避讳武则天的名讳,而是避讳武则天父亲和祖父的名讳。武则天祖父武华,因此按照中国人习惯,武则天不能起名为“华”,而武则天父亲名信,字士彟,一般称武士彟,“彟”字似乎是应该读“huo”的音,但是据历史学家考证,这个字在当时读“yue”,我现在在字典里面也查到该字有这两个音,因此,据《旧唐书》所说,“约”字的避讳是避武后之父名音,应该是可信的。
绕了一圈,发现好不容易考证出来可能是武则天原名的两个字都不成立,而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虽然有点文化,但是到底是粗人,在武则天小时候,也不像原百代书中所说就有袁天罡的预言,因此不一定对武则天十分看重,所以,可能根本没有给武则天起名,也或者按雷家骥学者的考证,如武则天成为太后后下的诏书一样,是叫“明空”,但是我觉得这些推断基本上证据不足,不能采信。
最后,我很无奈的得出结论,我还是不知道武则天小时候到底叫什么,或者,她父亲曾经给她取过名字,但没有流传下来,或者,她小时候根本没有名字,到底情况如何,只有根绝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来确定了。
因此,在本文中,我称进宫被赐号前的武则天为武二囡,这不过是一个称呼,不代表她的名字。
日期:2011-10-02 21:20:26
第一部艰难岁月
第一卷 伶仃母女
第一章 荆州父丧
大唐贞观九年五月。
荆州大都督武士彟的府邸一片白茫茫的,白的让人感觉到肃穆,白的让人感觉到哀悼,白的让人在盛夏觉得心头发凉。府邸门前白色的招魂幡随着夏日的微风在轻轻的飘动。
武士彟府邸的正厅内,一具黑漆暗红连云兽纹楠木棺椁正停放在堂前,棺椁上的黑漆有一尺来厚,更显出厚重和哀穆的气氛。
除此之外,室内到处都是白色,凡用彩色布料的地方,都给换上了白麻布,府中穿梭的人们,也个个穿上了麻衣。仆人们行走都静悄悄的,唯恐惊动了悲恸的主母一家孤女寡母。
五日前,应国公武士彟因病去世于府中,享年五十九岁。他的续弦妻子杨氏立刻让武士彟的属下向大唐天子上报了丈夫的死讯,并派了家仆向在长安为官的丈夫发妻所生的两个儿子元庆和元爽报丧。算算日子,朝廷的人和两个儿子也应该到了。
武士彟的尸体已经大殓。杨氏坐在堂上,对着那黑漆棺椁,哀哀的哭着。虽然她不是一个软弱的女人,虽然,丈夫过世并非突然的事,但是,她还是哀伤不已。
在女子要依靠男子的时代,丈夫就是女人的天。丈夫死了,自己却没有亲生儿子,作为寡妇没有儿子依靠,杨氏本来想如自己出嫁之前那样再次皈依佛门一心念佛,无奈膝下却有三个年幼的女儿需要自己照顾。杨氏想到这里,只觉得愁肠百结,由不得眼泪簌簌的落下。
杨氏娘家是门第显赫的弘农杨氏,父亲是隋朝观王杨雄的弟弟杨达,本来因为门第太高,而她又不爱女红只爱诗书,因家人的影响崇尚佛理,因此一直没有出嫁,只在家孝顺父母。等到四十六岁之时,因为堂嫂桂阳公主——先皇高祖皇帝李渊的女儿——向先皇推荐,由高祖皇帝赐婚,她才嫁给了比自己大两岁的丧妻的从龙功臣应国公武士彟。
相比杨氏的门第,武士彟的门第并不显赫,虽然他和发妻相里氏有两个儿子,可是和继室杨氏成婚后他十分希望能生出身份高贵的儿子,有一个传承着杨氏高贵血统和武氏精明品性的儿子继承家业是他长久以来的希望。
可惜,造化弄人,杨氏虽然在四十七岁的高龄后连生三胎,却全是女儿。到了此时,二人皆是五十多岁的年龄,再难有子,也就绝了希望。杨氏不禁在心中暗暗羡慕武士彟的死去的发妻相里氏,她一连生了四个儿子,虽然有两个因病夭折,但是还有两个儿子健康的活着。也许,老天赐给武士彟的儿子本有定数,让相里氏都给生了,于是,就没有自己的份了。
十二年的夫妻生活,杨氏和丈夫一直相敬如宾感情融洽,可是不想一日丈夫抛下三个尚未出嫁的女儿给自己,就魂归太虚。夫死从子,而这子并非自己亲生,将来的日子该怎么过?虽说娘家尚是望族,可是自己如何忍心抛下稚女重新回归娘家让人笑话?
杨氏想到这里,不由哭的更加哀伤了……
日期:2011-10-02 21:23:02
白色的帷幕之后,杨氏的三个女儿正抱在一起,轻轻的哭泣着。奶娘在一旁抚慰着她们,并且教她们丧礼的礼仪。
年仅十一岁(虚岁)的武二囡的脸上,尤自挂着泪痕。最粗糙的没有缝边的麻衣穿在身上,磨的她那细嫩的皮肤很不舒服,因为里面套了件小衣,在这大热天里更加觉得闷热,不觉汗如雨下。可是,不穿这样粗糙简陋的衣服,是无法表示对父亲的孝敬的。
(注:因为经过考证,还是没有得出或确定武则天当时的名字,因此用二囡这个小名来称呼她,直到她进宫为止。)
多年来,父亲一直把母亲和她们三姐妹带在身边,二囡虽然出生在长安父亲的府邸,但是后来父亲赴蜀中利州任职,也将母亲和二囡三姐妹带在身边,一家人其乐融融,过的好不快慰。
父亲一直很宠爱二囡,对二囡疼爱有加。父亲很想和母亲要一个男孩子,可惜,一直未能如愿,于是把三姐妹中最好动的二囡当男孩子养,让二囡随意游玩于蜀中的青山绿水之间。
蜀中自古是天府之国,近年来又没有受到南北朝和隋唐战乱的侵袭,仍是一方净土,人间仙境。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