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老一辈石油工作者的峥嵘岁月:不朽的忠魂
作者:
马至中原
日期:2011-09-21 13:47:07
前言:忠魂永驻
谨以此献给共和国老一辈石油工作者们!祝愿忠魂永驻!
玉门——位于河西走廊,沙漠戈壁腹地,祁连山脚下,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早在1937就已正式投入开发,值此已走过了80余年的风雨历程。特别是解放前的十年,石油工人的生产生活十分凄苦,尤其是承揽土木建筑工程的扬子公司的工人,境况更加悲惨,缺医少药,断水断粮,为了活命,工人们不得已而集体出逃,这一来却激怒了反动当局,他们派军警疯狂的围堵捕杀,于是,荒凉的隔壁摊上演了老鹰抓小鸡的惨剧,一时间,机关枪、步枪、马刀齐向奔逃的工人们扫射砍杀,共死亡100多人。时值国民党统治区物价飞涨,工人工资锐减了三分之一,工人们便组织起来抗议,又遭到了军警严厉镇压,共有32人被捕,4人被判刑,3人被开除。由于这一事件是4月5日发生,故史称“四五事件”
尽管如此,工人们并没有停止抵抗,为了防止国民党统治当局及军警对油田进行破坏,他们自发组织起了武装护矿队。这一行动,得到了石油公司协理兼甘青分公司经历等人的支持,而与此同时,中共地下党人也积极开展工作。
1949年9月25日,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二军四师先头部队,开进了玉门油田,受到了工人们的热烈欢迎,玉门油田回到了人民手中,工人从此翻身做了主人,并揭开了油田发展史的新篇章。
玉门油田获得解放后,康世恩任军事总代表,张守瑜、焦力人、张俊先后任军事副总代表。在军代表的主持下,玉门油田职工很快恢复了生产。
军代表在将近一年的时间内,在工人中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和工会组织;实行了民主改革;组织职工恢复和发展了生产建设,卓有成效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军代表进入油田后不久,就为“四五事件”中受难的工人兄弟们伸张了正义,油田职工无不精神振奋,扬眉吐气。西北军政委员会为嘉奖油田职工有效的护矿斗争功绩,还颁发了“发扬英勇护厂精神,为祖国建设事业百倍努力”的锦旗,极大地鼓舞了油田职工的劳动热情。
为进一步团结油田职工恢复和发展生产,军代表按照“不打乱原来企业机构”的原则,贯彻执行了不改变原职、原薪、原制度的“三原政策”,对原有的200多名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做了妥善安置。其中一些人担任了技术、计划、设计、勘探、钻井、修井,炼油等部门的领导职务。许多人为玉门油田的初期建设和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1952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庄严地接受了中央军委毛主席的命令,57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程第一师。 以师长张复振,政委张文彬为首的石油第一师广大指战员们,浩浩荡荡的开进了玉门油矿,充实到了各个行业和岗位,成为了新中国石油产业的一支生力大军。他们为建设一支具有严明纪律,高度献身精神的石油产业大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中国的石油发展史上,石油师人就像一颗颗革命的火种,先后投入了玉门油田各行各业的生产建设,继而他们从这里起步,又奔赴了新疆、大庆、四川、胜利、华北等一系列油气田的会战、开发和建设。他们的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以自己的生命和血汗铸起了一座又一座丰碑,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有意思的是,时至今日,我们无论走进那个油田,都同样能够感受到人民军队铁的作风和严明的纪律,甚至就连常用语,也都带着浓厚的军队色彩,他们管突击性的工作叫:会战、大会战、攻坚战、啃硬骨头等;组织编制上也保留着队长、指导员,大队长、教导员,处长、支部书记、党委书记等。
这无疑从客观上,为石油行业涌现出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一大批英雄先进人物,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不难理解,新中国成立伊始,广大的石油大军,从玉门这个薄弱的基础上起步,迅速在全国,建立起诸如大庆、胜利、华北、新疆、辽河、四川、长庆、江汉、渤海、以及海洋等大油田;更不难理解,新中国百废待兴,而在较短时间内,由一个贫油落后的国家,一跃突破亿吨大关,成为世界产油大国的真正原因所在。
现如今,他们中大多数人已经不在人世了,然而,他们那种“天当房,地当床”,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会泯灭;他们那种,流血、流汗、甚至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不会泯灭;他们那种“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迈气概不会泯灭;他们为祖国、为人民,创建的功绩,更不会泯灭;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人民将永远牢记他们。
出版及其他事宜:请加QQ:1093216382
日期:2011-09-22 18:59:17
第一章:永恒的微笑
二十一世纪的钟声敲响了,我看着电视屏幕中那一幅幅群情激奋的画面,听着窗外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恍然间,那以往逝去无数无数的峥嵘岁月,仿佛一下子浮现在眼前。
在那以往无数无数的峥嵘岁月中,令我感受最多的是艰辛、困惑、挣扎和奋进;当然也有痛苦和幸福,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就仿佛是昨天。
现如今我已经退居二线五年多了,再有五年,我就正式从华北油田修井大队退休了,也为我依然骚动和不安的心;依然想奋进和勃发的足迹,画上了句号。当然,这不是我母亲愿意看到的,若按她的心思,用一句话可以概括,那就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一想到我的母亲,我心里百感交集,眼中的泪水便不知不觉的淌了下来……
老伴儿不知啥时候穿着睡衣站在了我身后,她默默地用手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把一杯水递到我手中,然后拿起遥控器,关了电视,这才冲我轻声的说道:“都十二点多了,早点儿睡吧,明天侄子从新加坡回来,咱儿子也从土耳其回来,午饭前保证都能赶到,我定了咱油田最好的饭店,让咱娘的生日过的高高兴兴,热热闹闹的。”
“孩子们都忙,大老远的就别回来了,有二嫂和咱俩,还有媳妇和孙子,我看娘不会怪罪的,你说哪?”我喝了一口水说道。
“那怎么成?这是娘八十岁生日,一定要过好,我给二嫂也说好了,她也有三年没见他们华生了,华成也有一年多没回来了,这两个小子要是回来,咱家可就大团圆了,娘还不定怎么高兴哪!”老伴儿抢白着说道。
“好好好!那就都依你!”我把水一口气喝干,站起身来,老伴儿从我手上接过空杯子又道:“明天,你还有件大事要办。”
“什么大事?”我有些吃惊地问。
“你给车队调度打个电话,反正都是你的老部下,让他们派辆车,把咱娘拉到饭店去。”老伴儿说道。
“这……他们都忙,何必要麻烦他们哪?再说了,我已经退居二线五年多了,不想去麻烦他们,依我看这样吧!给娘多穿点,我用轮椅,我把娘推到饭店去,也好让娘好好看看,咱现在咱油田变化有多大?娘肯定高兴。”我说。
老伴儿看了看我,点点头,什么话也没说。
初春的天气乍暖还寒,但阳光却格外灿烂,一大早老伴儿的手机和座机就接打个没完,我也没插几句嘴,也懒得惹闲事,凭她怎么安排吧!我不声不响的洗漱过后,匆匆往身上一件一件的套衣服,先是衬衣、领带、然后是毛衣、西装、最后是一件黑色羊绒大衣。穿戴妥当,我走到大镜子前,前后左右的照了照,嘴一咧,哼了两声:“的确不错!的确不错!”
我望着镜子里的自己,满打满算今年才五十五岁,然而头发却已经全白了,奇怪的是:除了下颚上,母亲当年用烧红的炉条给我留下的永久的疤痕外,竟然连一条皱纹也没有!”
老伴儿一边打着手机,一边把一个大纸袋塞给我,这是她昨天去石油商场给母亲买的一件羽绒服,我也没说话,夹起羽绒服跟往常一样匆匆下了楼。
我家跟二嫂家离得没多远,就隔了两栋楼,二哥去世后,母亲就由二嫂照顾,我每天都来一趟,帮着二嫂打理打理,比如给母亲喂饭、洗澡、换衣服什么的,或者出去买买药,请个医生什么的,因为就从二哥去世的当天,母亲就失去了自理能力,也不会说不会笑了,整个人都垮了,她以前可不这样。
二嫂给我开了门,她也老多了,头发全白了,她笑着从我手上接过大纸袋,喜盈盈的冲我说道:“真想不到,咱娘笑了!”
“什……什么?”我感到很吃惊。
“咱娘笑了!”她又重复道。
日期:2011-09-25 00:41:37
第二章:丰硕的花蕾
一听说母亲笑了,我三步两步就进了里屋,一眼瞅见坐在轮椅上满头稀疏白发的母亲,并在她饱经沧桑的脸上迅速一撇,而后赶紧把目光移开。说实话,只着一撇,我的心就有些颤栗,这不光是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从来就没有冲我笑过的缘故,而是母亲从来就没有正眼瞧过我,抑或是慑于母亲与生俱来的威严与蔑视,我也从来就不敢正眼去看她。
于是,我把头扭回来,冲厨房里的二嫂半开玩笑地嚷道:“嘿!我说二嫂,你知道咱娘从来就瞧不上我,看见我就憋气,咋还来挖苦我?这不是往我心口上捅刀子吗?咱娘哪儿笑了?骗人——!”
“谁骗你了?我说的是真的,刚才咱娘还笑哪!不信你来……”二嫂说着,从厨房走出来,并把一块大毛巾扔给我,她自己端着一小碗热好的牛奶,抢先走进了里屋,弯腰站在母亲跟前,冲我使劲儿使眼色。
我这才定了定神儿,怯生生的走了过去,把毛巾轻轻的围在母亲胸前。二嫂舀起一勺牛奶,用嘴试了试温度,给母亲喂进嘴里,然后象哄小孩子一样,冲母亲说道:“娘!今天是您八十岁生日,孙子们都要回来,还有您的小重孙子贝贝也不去托儿所了,全家一起吃个团圆饭,您高兴不——?”
母亲听了这些话,果然点了点头,嘴角上流露出一丝难得的淡淡的微笑。
这可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的,可是很快母亲的笑容便消失了,也许是她看见了我,抑或是她感觉到了我的存在也说不准儿,总之,她的目光的确在我的脸上一滑而过,表情立刻就变的冷峻和凝重了,当然也少不了那种我久已习惯了的轻蔑与鄙视。这使得我浑身的血液一下子流动加速,不由得也是习惯的打了个冷战。
二嫂使劲儿用目光安慰我,同时用自己的身体把我挡在了母亲的目光之外。借着这一当口,我简单的把我的一生做了一下简单的梳理,我清楚地知道,母亲对我的这种态度,以及我对母亲发怵的心理,并不是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所形成的,而是与生俱来的。
那是一九四九年初春的一天,天气乍暖还寒。初生的旭日,尽情地挥洒在河西走廊祁连山脚下,这片广袤无垠的大戈壁滩之上,无论是沙丘、砾石、还是一丛一丛迎风摇曳的骆驼草,都无一例外的被涂抹上了一层罕见而神奇的紫红色。
也许是某种征兆,或者是预示也说不准儿,就在这绵延千里的大漠戈壁之上,注定要上演一出神奇而雄浑的大戏;注定要彪炳史册的伟大传奇,因为这里有一种黑色流体状物质,名曰:石油!
纵观世界石油发展史,我国当之无愧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远在1700多年以前,石油就已被我国劳动人民用于取暖、照明。当时人们称之为“石漆”。
西晋张华著的《博物志》上称:玉门县南有山石出泉,其水如煮肥肉洎,漾漾永永,如凝膏,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这是我国最早有关石油的文字记载。
到了11世纪,我国的石油钻井技术就有了相当的水平。据英国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介绍,中国古代深井钻掘机械技术是十一世纪前后传入西方的。直到1900年以前,世界上所有的油井,基本上是采用中国人创造的办法打成的。
但是,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社会生产力发展极其缓慢,石油工业的发展更是停滞不前。直到上个世纪30年代末,一阵驼铃声穿越了大漠戈壁的漫漫黄沙与祁连山凛冽的寒风,来到了西走廊西北端的甘肃省玉门县境内的石油河畔。
他们是国民政府指派的地质专家严爽、孙健初、靳锡庚等人,及几名工人和20余峰骆驼,历尽千辛万苦,在祁连山脚下的西河坝老君庙处安营扎寨。在这里,他们发现了可开采的工业油流。
消息一下子传到了南京地质调查所,时任行政院秘书长兼经济部长和资源委员会主任的翁文灏,连忙向蒋介石报告,并得到蒋的应允后,这年11月,孙健初带领考察队再次赴老君庙,并在冰天雪地里苦战了六个月,彻底查清了这一带的生油层地质情况,剩下的工序就是开钻打井了。可直到此时,他们手中连一台钻机也没有。
这事也难住了南京地质调查所,所长黄汲清急忙向翁文灏求助,翁也无奈,时值全面抗战,就是老将也没办法,但黄汲清听说延安方面也在打油井,并向翁提议,不妨向共产党方面,先借一台钻机用一下!
翁文灏点点头,几天后,翁前往十八集团军汉口办事处,专程拜访了周恩来。周恩来当即表示同意,并上报中共中央,延安立即指派八路军押送两台钻机,辗转到千里之外的玉门老君庙地区。
钻机一到,无不欢天喜地,工人们日夜奋战,并于1939年8月26日打出了第一口冒油的井。
这是国共两党携手结出的丰硕花蕾,也是中华民族优秀子孙回报给祖国母亲的一首赞歌。
日期:2011-09-26 23:27:42
第二章:丰硕的花蕾
一听说母亲笑了,我三步两步就进了里屋,一眼瞅见坐在轮椅上满头稀疏白发的母亲,并在她饱经沧桑的脸上迅速一瞥,而后赶紧把目光移开。说实话,只这一瞥,我的心就有些颤栗,这不光是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从来就没有冲我笑过的缘故,而是母亲从来就没有正眼瞧过我,抑或是慑于母亲与生俱来的威严与蔑视,我也从来就不敢正眼去看她。
于是,我把头扭回来,冲厨房里的二嫂半开玩笑地嚷道:“嘿!我说二嫂,你知道咱娘从来就瞧不上我,看见我就憋气,咋还来挖苦我?这不是往我心口上捅刀子吗?咱娘哪儿笑了?骗人——!”
“谁骗你了?我说的是真的,刚才咱娘还笑哪!不信你来……”二嫂说着,从厨房走出来,并把一块大毛巾扔给我,她自己端着一小碗热好的牛奶,抢先走进了里屋,弯腰站在母亲跟前,冲我使劲儿使眼色。
我这才定了定神儿,怯生生的走了过去,把毛巾轻轻的围在母亲胸前。二嫂舀起一勺牛奶,用嘴试了试温度,给母亲喂进嘴里,然后象哄小孩子一样,冲母亲说道:“娘!今天是您八十岁生日,孙子们都要回来,还有您的小重孙子贝贝也不去托儿所了,全家一起吃个团圆饭,您高兴不——?”
母亲听了这些话,果然点了点头,嘴角上流露出一丝难得的淡淡的微笑。
这可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的,可是很快母亲的笑容便消失了,也许是她看见了我,抑或是她感觉到了我的存在也说不准儿,总之,她的目光的确在我的脸上一滑而过,表情立刻就变的冷峻和凝重了,当然也少不了那种我久已习惯了的轻蔑与鄙视。这使得我浑身的血液一下子流动加速,不由得也是习惯的打了个冷战。
二嫂使劲儿用目光安慰我,同时用自己的身体把我挡在了母亲的目光之外。借着这一当口,我简单的把我的一生做了一下简单的梳理,我清楚地知道,母亲对我的这种态度,以及我对母亲发怵的心理,并不是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所形成的,而是与生俱来的。
那是一九四九年初春的一天,天气乍暖还寒。初生的旭日,尽情地挥洒在河西走廊祁连山脚下,这片广袤无垠的大戈壁滩之上,无论是沙丘、砾石、还是一丛一丛迎风摇曳的骆驼草,都无一例外的被涂抹上了一层罕见而神奇的紫红色。
也许是某种征兆,或者是预示也说不准儿,总之,就在这绵延千里、杳无人烟、风吹石头走的大漠戈壁之上,注定要上演一出神奇而雄浑的大戏;注定要彪炳史册的伟大传奇,因为这里有一种黑色流体状物质,名曰:石油!
纵观世界石油发展史,我国当之无愧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远在1700多年以前,石油就已被我国劳动人民用于取暖、照明。当时人们称之为“石漆”。
西晋张华著的《博物志》上称:玉门县南有山石出泉,其水如煮肥肉洎,漾漾永永,如凝膏,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这是我国最早有关石油的文字记载。
到了11世纪,我国的石油钻井技术就有了相当的水平。据英国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介绍,中国古代深井钻掘机械技术是十一世纪前后传入西方的。直到1900年以前,世界上所有的油井,基本上是采用中国人创造的办法打成的。
但是,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社会生产力发展极其缓慢,石油工业的发展更是停滞不前。直到上个世纪30年代末,一阵驼铃声穿越了大漠戈壁的漫漫黄沙与祁连山凛冽的寒风,来到了西走廊西北端的甘肃省玉门县境内的石油河畔。
他们是国民政府指派的地质专家严爽、孙健初、靳锡庚等人,及几名工人和20余峰骆驼,历尽千辛万苦,在祁连山脚下的西河坝老君庙处安营扎寨。在这里,他们发现了可开采的工业油流。
消息一下子传到了南京地质调查所,时任行政院秘书长兼经济部长和资源委员会主任的翁文灏,连忙向蒋介石报告,并得到蒋的应允后,这年11月,孙健初带领考察队再次赴老君庙,并在冰天雪地里苦战了六个月,彻底查清了这一带的生油层地质情况,剩下的工序就是开钻打井了。可直到此时,他们手中连一台钻机也没有。
这事也难住了南京地质调查所,所长黄汲清急忙向翁文灏求助,翁也无奈,时值全面抗战,就是老将也没办法,但黄汲清听说延安方面也在打油井,并向翁提议,不妨向共产党方面,先借一台钻机用一下!
翁文灏点点头,几天后,翁前往十八集团军汉口办事处,专程拜访了周恩来。周恩来当即表示同意,并上报中共中央,延安立即指派八路军押送两台钻机,辗转到千里之外的玉门老君庙地区。
钻机一到,无不欢天喜地,工人们日夜奋战,并于1939年8月26日打出了第一口冒油的井。
这是国共两党携手结出的丰硕花蕾,也是中华民族优秀子孙回报给祖国母亲的一首迟来的赞歌。
日期:2011-09-28 00:04:14
第三章:大漠风烟
自从玉门打出第一口工业油井之后。苦于为资源走投无路的国民政府皆大欢喜,并着手成立了中国石油公司甘青分公司。蒋介石亲自批准了经翁文灏提名的玉门油矿领导班底,任命著名实业家孙越琦为总经理,严爽为玉门油矿矿长,金开英为玉门炼油厂厂长。
截至到解放前夕,玉门油矿已钻井48口,总进尺2.52万米,累计生产原油49.9万吨,并加工生产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白蜡等12种石油产品。老君庙油田初步形成为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包括地质勘探、钻井、采油、炼油、机修、水电、土建、运输、通讯等部门的综合性石油企业,采用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技术装备,尤其重要的是,已拥有了一支4000余名工人的石油产业队伍,其中技术和管理人员2200余人,技术工人1600余人。
然而,当时油田工人的生产环境极其恶劣,伤残不断,重伤及死亡事故时有发生;生活则更加凄苦,收入微薄,住房简陋,几乎全都是土窑洞或干打垒,集体逃亡事件频频发生,尤其是当时承包土木建筑工程的扬子公司的工人,生活更加悲惨,许多人患病得不到治疗而死亡。工人们为了活命曾爆发了一次大规模集体逃亡事件,于是在荒无人烟的大漠戈壁滩上,上演了一起老鹰捉小鸡的惨剧,住矿军警的马蹄、刺刀、机枪、步枪、一齐袭向手无寸铁的逃亡工人,事后竟有100多人被捕杀。
随着国民党统治在大陆的土崩瓦解,国统区货币贬值,物价飞涨,油田工人的工资锐减了三分之一,为此,工人们不得已而聚集起来进行抗议,却遭到了住矿军警的残酷镇压,共有32名工人被逮捕,其中3名工人被开除,4名工人被判刑。由于这一事件是在1949年4月5日发生的,故被称为“四五事件”。
我和我母亲的故事,也就从这天开始了。
这天就是1949年4月6日, 一大早,母亲就大声吼着,把大哥二哥从土炕上薅起来,“我把你两个讨吃鬼,咱家的鸡、兔都没啥日涨(日涨——吃)了,还不赶早去市集,捡些菜叶回来?”
那哥俩儿一听,哪还敢猴在被窝儿里不动?比母亲养的兔子还快,一骨碌爬起来,挎上筐,一溜烟儿的就滚蛋了。
我扒着破纸窗户,望着他俩狼狈的身影,笑得前仰后合。母亲瞪了我一眼,什么话也没说,要不是今天是我的生日,我想我也绝没好果子吃。
母亲打发走了那两个并不大的讨吃鬼,因为这一年,我大哥10岁,二哥8岁。母亲见他俩走后,像是有意的迅速转身出门,从鸡窝里掏出两个鸡蛋,用父亲从40多公里外的老君庙油矿上带回来的破吕盔,盛上水,坐在炉子上煮熟了,一个给了我,因为今天是我5岁的生日;另一个给了我奶奶。我奶奶不过才六十岁多一点儿,可已病卧在床好些年了,打我一记事儿,奶奶就在大炕旁边儿另起的一个小炕上躺着,一天到晚咳个没完。她得的是肺病,那时也没什么药可治,即使有药,我家也买不起,因为,父亲从矿上拿回来的那点儿微薄的工资,要养活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一家六口,几乎是杯水车薪。
因此,母亲除了披星戴月的在自己开垦的一点儿贫瘠的土地上种青稞、种洋芋(土豆)外,还在家里养了几只老母鸡和一大群兔子。鸡没粮食吃也不下蛋,即使下了蛋,除了给奶奶偶尔煮上一个两个的,多数都拿去卖了,以换些贴补;而兔子却繁殖的特别快,也许是只吃草的缘故,不等长大了,就被那两个讨吃鬼,用筐拎到山下去买了,也能换些油盐米面。但在每月的这个时候,父亲必定要从矿上带工资回来,母亲总要亲手宰上一两只,用吕盔炖了,我们三个讨吃鬼,也能沾点油星儿。
然而,这一次父亲迟迟未归,这不仅使我们三个讨吃鬼巴望已久的油星儿,始终未能沾嘴,也使得奶奶和母亲担了不少心。
我手里拿着煮鸡蛋,在土炕上玩儿来玩儿去,心里美滋滋的,根本就舍不得吃。要不是母亲打发走了那两个讨吃鬼,兴许我手里的鸡蛋根本就保不住。不过,这只鸡蛋不仅归根结底也未能吃到我的嘴里,还狠狠地挨了母亲一记耳光。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