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有一种神秘的人叫作“命运规划师”
作者:
羡鱼则结网
日期:2011-11-28 17:28:00
世界上的行业有上千种,可是我以前还没有听说过有一种人可以精确地改变一个少年的发展走向。他不是那种被泛泛称作“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学校老师,甚至不是在学校工作的人。相对于官方,他像一个京剧票友,不过这个票友的技艺却是舞台上的大部分专业人士无法企及的。因为他跨专业并且融合了其它多种元素。
而我有幸遇见他,成为他帮助的对象,朝夕相处两年多之后,我还没有意识到他工作的全部意义。因为那时我身在其中,心智达不到反思的高度。
直到离开他身边并且到国外留学几年后,我看到了一部新电影《命运规划局》,如同被棍子猛敲了后脑,瞬间真切地明白,我曾经遇上了奇人了,并且有幸成为他帮助的对象,改变了我一生的运行轨迹。这如同自己看着B超屏幕里自己身体内的同步变化,很清晰。
我们每个人都活得非常平凡,看到电影的那一刻,我明白到自己的幸运,能够与一个奇人交叉,谱写一段奇缘。如果人生真的只有一次,那么他彻底将我改变,把我送上另一条轨道,这已是铁定的事实。我此生往后的种种行为发展,都和他有关。从自我的命运上看,这是无穷大的价值。
怀着谢意与分享的心情,我决定把这个看起来其貌不扬的平凡人的故事,告诉大家。
。。。。。。。。。。。。。。。 。。。。。。。。。
他不是算命的江湖术士,不是任何与宗教或神秘主义相关的职业人员。准确地说,他是一个哲学、心理学、人格发展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的混合型学者,研究人的早期塑造对命运及人生走向发展的关系。他研究如何帮助人改变自我,不过依据的是一堆精确的科学理论,像一个制造精密仪器的能工巧匠。又像一个帮人治病的催眠师。
他年纪不老,好像长不大的顽童,喜欢拿着放大镜看个人身上的细节。他对我说过:在识破人生早年发展这方面,人们的眼睛分辨率是30万像素的摄影头,而他的眼睛,分辨率达到8000万像素。这使得他和别人眼中所见同样的物体细节差异极大。别人看不到的,他看到了,可他甚至无法把看到的告诉别人,因为别人根本难以理解那种显微镜下的绚烂世界。于是,语言的描述都显得苍白无力。
我有幸成为他的帮助对象,是学生之一,也可以称作徒弟。在21世纪的中国,已经很少有这样古典的师徒关系了吧。可是,有些奇特的事情就在大家都看不见的世界角落里真实地发生着。从前如此,以后也同样会有。
有人说,能够用钱解决的都不是真正的问题。可是,关于孩子的培养,尤其是扭转局面,就算是富翁,你能在多大程度上买到想要的结果呢?常常是有钱也无处买。因为找不到这种商店。大家能够看到的社会上的教学品种,都是片面的,没有人给可以你全方位的设计与操作。
而他,就像《楚门的世界》里面的导演,只要愿意,可以给人一个精确的计划,孩子的成长世界,在他眼中,常常像一个巨大的电影制作片场。他构思宏大,操作精细。就像在火车铁道的交汇处,有数千条交叉变轨处,而他,拿起铁锹,知道在何时何地拨动哪一道闸口,知道列车将会驶向何处。
就像电影《命运规划局》中那些手握某人命运走向图谱的天使,他们每天在公交站,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与你擦肩而过。我们每个人注定总被一只手拨弄命运。无非是有意和无意之间的区别。他的手上也有一份图谱,就像超级计算机,能加权运算出别人无法计算的结果。对于少年的教育变轨,有人踏破铁鞋无处寻,而终究不晓得有这些变轨规划师的存在――就在灯火阑珊处。
这就是现实版的多维度世界!他在,而你看不见。
接下去,我谈谈我自己的故事,以及在他身边听到,看到,学到的一些东西,向大家展现这种规划师的手笔。他是真正的教育学大师,改变命运轨道如同烹小鲜。希望能够启发别人。
(打算继续看下去的朋友,请你最好马上去找《命运规划局》和《楚门的世界》来看看)
日期:2011-11-28 19:02:03
1,我是如何成为他的学生呢?
我像电影《阿甘正传》里面的那片鹅毛,在混沌里出生,一切随风飘荡。父母是70年代初移民到香港的普通工人,后来大陆改革开放,88年,他们胆子大,贷款到大陆沿海开厂,经过努力,逐渐成为了先富起来的人。那么,我勉强算是富二代吧。
父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爸爸以前就是农村的放牛娃,大字不识几个。在我童年时,记得他们很忙,那是他们办厂原始累积的拼命阶段。于是,我也跟着奔波了。4岁之前在大陆工厂里跟着妈妈,然后又回到香港读书几年,寄宿在亲戚家里。后来5年级了,家里真正有了些钱,妈妈比较清闲安定了,把我接到深圳读书。
从小到大,我没人管,父母也不懂管教。他们小时候吃苦多了,现在只要我们兄弟姐妹几个乖就行了,物质上,我们是很好的。从小到大有菲佣照顾,上学有奔驰车接送。所以,我从小就没有考虑过读书,上学好像是童年的一种任务,去课堂睡觉,然后下课回家就像完成了任务。我从来不操心考试的事情,在考场,试卷发下来,我随便填填写写,然后签名交上去就回家了。管它是零分还是20分。
到了14岁,我妈妈在每天打麻将和享受新富人生的陶醉中,突然发现自己的儿子已经是青少年了,可是什么都不会,也没有任何兴趣,脑袋一片空白,整天就在家里无所事事,像个傻子。她对我着急了。于是,我把送去贵族学校,就是收费很贵,大部分用英语教学的那种私立学校。周末回去香港的家和弟弟妹妹玩。
可是,我从小到大都不知道“学习上进”为何物,扔到贵族学校又如何?只是更好玩罢了,因为我们班上几乎都是有钱人的孩子,同学间各种奇怪的人都有,我们玩起来更疯了。这种情况无法缓解妈妈的担心,她看不到我有什么改变。
这里我必须要夸奖一下妈妈。我爸爸是头埋头苦干的老黄牛,整天就在兢兢业业地管理工厂生产,联系客户。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全部由妈妈负责。虽然她读书很少,可是上进心非常强。
后来听我的老师说,你妈妈身上有一种很可贵的直觉,她善于在关键问题上作出有魄力的决策,这是他们从无到有走向社会成功的关键因素。别小看这一点,这是一种难以培养的能力,和读书无关。是一种生活经历带来的禀赋。
是吗?或许就是这种上进心和关键决策禀赋的驱动吧―――当然,最重要的还有运气。
有一天,她在社交场合上偶尔听到一位企业家郭先生闲聊中说,他把儿子放到一个老师家里学习了,全托。这个老师是很厉害的,可以全方位解决教育问题。不是任何学校可以做到的效果。
妈妈立刻向他详细了解了这个人的基本情况,然后请求郭先生引见。郭先生说,那位老师只收几个学生,还要看看孩子的情况。可是妈妈的态度非常坚决要试试看。她经过多次请求,终于见到了那个人。。。。。。。(这些是我后来很久才听妈妈说起的)
日期:2011-11-28 19:55:54
2,
于是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客人。(我已经记不起具体的日期了,因为我的每一天都是雷同的,在家里睡懒觉,看电视,吃东西,打电脑游戏)
他温文尔雅,外表看上去年纪很轻,像个30不到的文人(后来知道他就是心态像小孩,放得开和孩子玩,所以显得很年轻。)。爸爸妈妈在大厅泡茶,叫我从楼上的房间出来坐坐。
他姓曾,人很亲切,我也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以为只是一位普通的叔叔。他随意和我聊天,问我看什么书,还让我带他到房间看看书架。
我的书架里有一排漫画书,他问是我自己买的吗?我说都是弟弟的书,放在这里我也就随手看看。由于我当时毫不在意,所以真的忘记了那天对话的细节了。(两年之后,我问过他,当天第一次见面,说了些什么?他微笑着说,你的房间,你的任何细节都会反映某些潜在特点,我自然是收集那些你言语之外的信息了。)
那两天,断断续续听到爸爸和妈妈发生了意见分歧。爸爸认为香港的教育好过大陆,打算把我和弟弟放回香港去读书。妈妈坚持孩子这么大了,要承认我们自己不会管教,要马上寻找彻底的解决方案,自己不会教就要承认错误。立刻止血。不要等到孩子长大了,毫无办法了才接受命运,到时就没有后悔药吃了。
后来,他们达成妥协,弟弟还是回去香港读书,走香港式教育。而我,走另一条道路。
几天之后,妈对我说,那天来的曾叔叔是一位特别的老师,我们要把你送到他家里去,往后几年里,你跟他生活了。
嗯,我没有反对什么。这是我一贯的风格,对什么都无所谓。反正爸妈让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妈妈的性格很强势,我们兄弟几个都被她安排习惯了,反对也没用。去哪里上学也不过是睡觉,玩。我不学,谁能拿我怎样呢?于是简单收拾了衣物,这就去了。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我根本就太天真了,以为天下的老师都差不多的。可是,一年后,我发现错了。为什么是一年后呢?因为之前我根本一直都不知道人家的手法高明到那种地步,是当时16岁的我无法想象的(我敢担保就连普通的成年人都无法逃过他的引导手法,真的无色无味)。连想象都无从想象,那是我的经验意识去不到的高度。我连被别人牵引着走都不知觉。等到知觉时,轻舟已过万重山。
他就是这样的人,影响一个少年的最高境界,是润物细无声。
在那个下午,既没有下雨,也没有大风,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爸爸妈妈把我送过去,他们就离开了。曾叔叔把我领到我的新卧室,闲聊两句家常,就走了。
16岁的我不知道,改变我头脑与心灵的风暴,就这样波澜不惊地揭开序幕了。
日期:2011-11-28 22:55:34
3
曾老师的家很大,楼上楼下。在靠近海边的房子,空气和环境都非常舒服。
在我之前,来来去去有几个学生。现在常驻的,只有郭叔叔的儿子,13岁的小胖和另外两个年纪更小的孩子。
小胖是正常的孩子,另外再说他。
有一个8岁的小男孩小可,据说是智力有障碍的不幸孩子,出生时大脑缺氧,而医院的护士疏忽了,家长也不知道后果,终于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小可的父母后来我经常见到,是巨富人家,内敛而高贵。据妈妈说那是人间美满的一对,老天对他们太不公了。他俩中学时就恋爱,女的是校花,男的是才子。爱情长跑之后终于排除家长的反对而结婚。没想到造物弄人,结婚后五年生下的儿子却是这样的悲剧结果。
一开始孩子小,他们无法发现异常。等到孩子三岁了,发现语言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差,像个智力不正常的孩子。于是去医院检查,才知道恶果。估计对他们而言天要塌下来了。
他们文化和智商都很高。雍容华贵,社会地位高,受人尊重。可是儿子却这样,难过的心情可想而知。感人的是,他们夫妇俩从不放弃。他们很有钱,也很忙,可是硬是放下很多社会事务,带着儿子全国求医。据说,全中国在这方面的治疗专家都看过了,全世界最好的药物都用上了。
到了小可6岁时,某个医院的专家告诉他们,你的儿子大脑发育比别的孩子小,从医学上的治疗手段来看,这个年龄通过药物和仪器帮助改善的余地不多了。现在应该交给后天的训练刺激,通过科学的训练开发,增强孩子的大脑活力。大脑在后天的发展容量是巨大的,通过这种方法也许有惊喜发生。
于是,他们为了小可干脆在家的旁边开了一家儿童智力开发培训中心,重金挖来其它机构的老师来主持。有没有生意不在乎,就为了小可。甚至生意清淡时,让身边邻居的孩子们免费去玩那些高档的康乐设施,就为了给小可创造伙伴和环境。
听说有一点效果,但是不满意。直到他们遇上曾老师,关闭掉那家智力开发中心,把设备和老师全部搬到曾老师家里来。
曾老师在五周内就让他们看到了不敢相信的惊喜。不过那是别人的故事,我就不多说了。
另外一个小女孩小雯,10岁。殷实人家的孩子,也是够惨的。父母是公务员,超生了小雯。为了保住工作,把刚出生的小雯放到亲戚家躲着养,结果那个亲戚不是东西,没有用心。听说在幼年时关小黑屋,打,粗暴对待那是经常的事。可是小雯父母偶尔去看也发现不了问题。一直到小雯8岁了,他们才发现这个孩子胆子很小,容易惊吓,智力迟钝,有许多不良的行为。痛下决下,把女儿接回家自己养。
这时候才告诉8岁的小雯,我才是你的爸爸妈妈呀。于是,小雯半信半疑地跟随亲爸妈回到了真正的家。可是他们对小雯的现状很不满,又羞有急,急于改变,却方法不当,采取了打骂等高压措施,使得刚刚被剥离了父母亲情的小女孩(对小雯来说,情感上一直当养父母是真的爸妈,被带走其实也是一种分离的情感伤害),来到亲生父母这边又遭受粗暴对待。结果造成了更多心理问题,整个人常常懵了。到了3年级,连简单的数学都学不会,时钟都不会看。她经常以夸张的动作来视图引起别人的关注。几年后曾老师告诉我,那是小雯渴望被关注,渴望温情的呼声。唉!说起来挺可怜的,因为小雯是个小美人胚子,真他妈的可惜了这个孩子。
后来,快10岁,也送到曾老师这里来了。曾老师好像是不着急教她语文数学等功课,而是给她亲情和拥抱,慢慢去融化她。不说了,反正想着都心酸。
。。。。。 。。。。。。
就这样,我刚刚来到新环境,发现身边的同伴净是些奇难杂症。我突然想到,那岂不是说我也归类为不正常了才被妈妈送到这里的?这让我在一段时间内都很不爽。
日期:2011-11-29 10:59:27
4
曾老师家里,请了几位老师,算是他团队中的助手吧。这些老师全部是根据进来的学生不同的情况而招聘的。他的理念是,为了实现具体某个孩子的教育目标,不惜代价,不拘一格,打破常规,集中一点。所以他常常有一些别人意想到不到教学行为。当然,对于学生来说,大部分时候根本就不知道他说的做的是“教学行为”,因为他经常不让你感觉到在受教。
后来,我进入高端课程之后,他手把手教给我许多学问,其中就详细说过怎样寻找合适的人进来团队。因为后来第三年他已经开始教我企业管理,团队领导之类的知识了。里面的内容我没能全部记住,因为太庞大了。
他对一个问题的考虑,是非常全面的,结合了许多不同的学科知识。他的风格是,对一个问题,要么不说,要说就要说得全面。比如看一个茶杯,一般人从四个角度去理解分析,而他可以从8个以上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事情。逻辑很清晰。
他是那种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全面的人。有一次,我问他:看你上网,常常看贴却不参与回帖讨论,为什么?他说:一个帖子发问,里面有100个回帖,可是大多都是盲人摸象,只说到其中一个点,让旁观者很容易就以为那是整个大象了。我如果回帖,就要尽量讲透,但是要写几千个字,太花时间了。而且,往往吃力不讨好,网络时代里,这些网友大多没心思看长帖,人家嫌罗嗦的。所以我干脆不说话了。
他选择助手,要根据送来的学生是哪一类问题,性格类型等等,来决定找什么样的老师。甚至对某个老师的性情将会如何行动如何发展,都可以做一些预判。
他不要年纪大经验丰富的,基本上全部都是教育类学校刚毕业的,甚至不是教育类的,是普通三流大学毕业的都可以。他不看文凭,不看各种技能证书,只要面试,当场问一些问题,就能知道面前的人是不是他需要的那种。
日期:2011-11-29 11:08:37
5
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才能,作为团队领导,关键是要选对人放到适合他的位置上。但是年轻人没有社会阅历基础,比较爱学习,爱上进,没有成见,这些特点适合我这个团队。因为我是大脑,所以规划性的事项全部包揽了,主要需要细致操作的助手。勤快、肯学的,我会培养他们,让他们做好岗位角色之余,看不同人的情况,给他们指导。这些年轻人如果自我学习能力强,就可以在我身边学到外面许多年都无法学到东西。至于他们能够如何发展,就看各人的悟性了。
这些老师来到曾老师团队,都是社会阅历很浅的。他喜欢好学提问的助手,对于教学问题会提问的,他会指导一些,不提问的,他也不多说。不过,他心里把这些员工都当作半个学生来看待。因为他对每个员工都说过:你们来到我的团队,除了工资,应该在离开时带走些比工资更重要千百倍的东西。我希望你们从这里走向未来的教学道路,越走越强,这里会是一个不错的带薪学习机会。
当时这些话我都听他对员工说过,但是大部分员工都会觉得那是老板在说漂亮话,不放在心上。两年后他对我说:助手们都是刚出社会的年轻人,着急着赚大钱,沉不住,这不怪他们。我这里就像少林寺藏经阁,宝贝太多,而他们大多都会错过。人生本是如此,你以后就会像藏经阁的扫地僧,看着多少人就这么轻易走过了。
曾老师在和学生上高级课程时(就是在日常随机根据大家挑起的话题热烈讨论时,他适时马上往深处发挥讲解),常常要求助手们全部都在背后站着旁听。用意就是一起启发。
总之,他选的员工全部都是勤快做事的,他安排的事项一定要执行到位。他的理念是:做一个精密的人才能担当精密的任务。
后来,有些学生时间到了,离开了,那个专职负责的助手也就离开了这个团队。有几个出外面工作一年之后,马上知道了在曾老师这里已经不知不觉学到了许多非常难得重要的技巧,后来还常常感谢他。曾老师永远是淡淡地说:这些成绩都是你自己爱学习,爱观察,努力得来的,和我关系不大。只是缘分一场,机缘巧合而已。祝贺你们取得的进步!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个很低调的女老师,学历,长相,出身都太普通,知道出去社会要找好工作很难。但是她朴实贤惠,反而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做好本职工作。曾老师很喜欢这种人,合约到期,他破例加薪5成来挽留她。她在团队中工作了两年,曾老师后来给我上高级课程,大部分都让她旁听的。后来,这个朴实的姑娘离开了,到一个民办学校教数学。凭实力,马上得到校长的重点培养。当她到新单位三个月就在全校老师中唯一被选中派去北京上海交流学习的时候,打电话感谢了曾老师。
其实,当初她离开团队之后,曾老师曾对我说:这些年轻人从学校出来就在我这里,他们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洗礼,是不知道在我这里有宝库的,我不怪她们。这个阶段,躁动,不懂得珍惜是常态,而年纪轻轻假如很上进,很成熟,就是禀赋很高的可造之材了。当她们出去工作几年,大多都会明白我对她们说过的话。
这个李老师,就是专门负责我学习的。之所以特别提到她,是因为在我很年轻的阅历中,真实地看到小说中的那些套路:原来长得漂亮的,心气高的大多浮躁些,反而朴实的,条件平凡的,往往低调勤快,拉长时间来看,机遇可能会更好。这是我眼前发生过的,成为了我年轻阅历的一部分了。
好了,关于团队中的助手,先大略介绍一下,等以后再独立一章来说说他和助手们的互动吧,里面也大有学问。
日期:2011-11-29 12:17:50
6
好吧,言归正传。
刚开始的第一天,曾叔叔(我一直习惯称呼他叔叔,还是按这个习惯来吧)安排了胡老师负责我。胡老师是个男的,很文弱,戴着厚厚的眼镜,理科比较好。
他给了英语,数学和语文的测试题给我做一遍。过程就像去配眼镜时按验光师的指示看视力表。先给你看1.2的,看不清?那么逐渐放大字体。最终得到的结果是:我的英语和数学大约小学2年级水平,语文大约小学4年级水平。当时我快15岁半了,按照这个年龄应该是上初二的。
对于这个结果我不会害燥的,根本就不当一回事。曾叔叔听到结果,面带微笑,没说什么。
然后,胡老师就在房间里陪我玩,他倒是想给我上课,我就故意问别的事情,让他疲于回答,打破他的节奏,不让他主导。他也没辙。不过这人的性情很温和,不温不火的。嗯,一开始我就喜欢这样没脾气的人。
睡懒觉是我的最爱,真的,我太喜欢赖在床上了。也许从小就不让出去玩,也没什么兴趣爱好,加上家里的房间很豪华舒适,使我一直都喜欢睡觉。虽然知道上课时间,可是每天早上和下午的第一节课,常常是胡老师进来了,才喊醒睡梦中的我。我估计胡老师在背后是有向曾叔叔汇报我的表现,不过没有干预。曾叔叔每天也会走进来聊聊家常,坐一会儿就出去忙别的了。
晚上,老师们下班了,曾叔叔就问我要不要看电影,我当然高兴看了。于是,他带我走进他的书房。打开其中一个书柜的门,哇!那里简直就是一个电影仓库,收藏了海量的影片,硬盘和光盘放了一个大书柜。连音乐CD都超过1000多张。
日期:2011-11-29 12:40:35
7
我好奇地随意拿来看看,他不反对,我只要对哪个电影感兴趣,拿起什么,他就微笑着顺着这张音乐或电影的内容简单说说。具体说什么我早已不记得了,只知道,整整一个晚上,好几个小时,我居然忘记了看电影,而是饶有兴趣地听他讲解。他这人的口才实在太好了,在我以前直到现在,都没有认识另一个比他更好口才的。比如我拿起肖邦的CD,他就说肖邦里面其中一曲著名钢琴曲的创作过程,说肖邦为了想念情人而写的,又说当时他们流行一种上流社会的文艺沙龙,我问什么是沙龙,他就顺着我的提问一一讲解,然后我总会打岔问出别的问题,他总会顺着我感兴趣的东西一直发挥,说呀说。最后,我忘记了时间,等他说该洗澡睡觉了,才晓得整个晚上就过去了。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