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落寂:品读满清第一词人纳兰容若的词与情

作者: 余楚颜

  日期:2011-10-20 10:26:00
  【序 言】纳兰心事几人知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会潜伏着一些经年不衰的哀与恸。它们会像不能根治的病症,时不时会提醒你它们的存在。是不能舔舐的伤口,是无法触抚的曾经。
  纳兰容若,一个至情至性的男子。俊雅,深情,文武双全。彼时,他也是极难得的人,有好家世,又才华横绝。属心于她的女子定然不在少数。只是他偏偏心里只住得下那一个女子。爱妻去世之后,即便历经了二三女子,亦都无法填补他心中的憾。
  只有三年。他与爱妻卢氏之间,只有三年时光。情深不寿,成了他命中谶语。令人哀绝。也因是这一回的运命波折,纳兰词悼亡之音破空而起,成为纳兰词至为迥绝之处。从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惊艳四方世人始,纳兰词被后世人推崇至今。

  该用怎样的词语来形容这男子。不知。总觉世间词语皆是乏力的。但无碍,钟情于纳兰词的人,本便应当是明净纯粹的。持一颗温柔浪漫,又清定如风的心,恋慕着他和他的词。
  纳兰容若以词闻名,今存348首,内容哀艳感伤,有南唐后主遗风,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词集刊印时,初名为《饮水集》和《侧帽集》。今人经搜集整理,再编排刊印之时,并称为为《纳兰词》。
  一切事情的发生、进展或是变化都有各自的因循和缘分。着笔写作“私享笔记”系列的国学笔记伊始,便已开始为当中的纳兰词品读系列做着准备。但时至今日,方觉一切稳妥,才敢落笔写作。今次,依据上海古籍出版社版《纳兰词集》的出版体例,将当中现存的全部348首纳兰词作分定为五卷书来写。
  犹记得曹雪芹祖父曹寅在《楝亭夜话图》上题的那首悼念容若的诗。彼时,是康熙三十四年秋,容若已离世十年。曹寅在江宁织造任上时,庐江郡守张纯修来访,曹寅又邀江宁知府施世纶,三人秉烛夜话于楝亭。悼念容若。
  曹寅写:
  紫雪冥蒙楝花老,蛙鸣厅事多青草。

  庐江太守访故人,建康并驾能倾倒。
  两家门第皆列戟,中年领郡稍迟早。
  文采风流政有余,相逢甚欲抒怀抱。
  于时亦有不速客,合坐清严斗炎熇。
  岂无炙鲤与寒鷃,不乏蒸梨兼瀹枣;

  二簋用享古则然,宾酬主醉今诚少。
  忆昔宿卫明光宫,楞伽山人貌姣好。
  马曹狗监共嘲难,而今触痛伤枯槁。
  交情独剩张公子,晚识施君通纻缟;
  多闻直谅复奚疑,此乐不殊鱼在藻。

  始觉诗书是坦途,未防车毂当行潦。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
  斑丝廓落谁同在?岑寂名场尔许时。
  是。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而今,我所做的,亦不过只是,将住在自己眼中那个青衫磊落的男子写下来,描说与你听。但那亦只是我眼中的,不能代表任何人。因我知道,或许避居在这个庸扰尘世某个静谧角落的你,知道的比我多,懂得亦比我深刻。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到如今,我执笔默写下一首一首饮水词。然后,铺开一卷一卷纸,借容若之眼看穿人世,写下最深沉的哀凉之诗。以耽于美之心来诵念,以耽于爱之心来低吟,以耽于容若之心来淡写。是我在这些暖春消逝、盛夏将至的日子当中可以做得最好的事。
  此生惟愿,能与那人携得半日闲悠光阴,月下依坐。听曲,读书,写作。饮一杯酒,再吟两首纳兰词。然后。欢喜,静默。

  王臣
  二〇一一年六月
  日期:2011-10-20 10:28:19
  【引 文】我是人间惆怅客
  ——纳兰性德小传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
  出生。
  纳兰容若,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出世。原名成德,以避废太子嫌而改性德,字容若,号楞枷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太傅纳兰明珠长子。康熙十二年举人,十五年进士,官至一等侍卫。
  著有《通志堂诗集》五卷、《文集》五卷、《渌水亭杂识》四卷;《侧帽词》、《饮水词》共五卷,并称《纳兰词》。又有《全唐诗选》、《词韵正略》,又与顾贞观合辑《今词初集》。
  日期:2011-10-20 10:28:49

  家世。
  纳兰容若的先祖是蒙古人,姓土默特,后灭纳兰部,占领其地,改姓纳兰,居叶赫之地。称,海西女真。
  明代初期,满族分为三大部族: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各部署之间经常发生征战和兼并,其中建州女真势力最强。到明代末期,建州女真首领爱新觉罗家族的努尔哈赤与海西女真首领叶赫那拉家族的金台什(此人即是纳兰容若的曾祖父)成为满族两大势力。
  为对抗明朝,满族两大家族联姻。努尔哈赤迎娶了金台什之妹孟古格格为妻。后又因为部族冲突,两大家族发生流血战争,金台什战死。海西女真最终为势力强大的建州女真所吞并。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满族。而努尔哈赤与孟古格格之子皇太极,最终也成为征服中土统一全国建立大清帝国的清太宗。
  彼时,纳兰容若祖父倪迓韩归顺努尔哈赤之后,因在对抗明朝的战争中屡建战功,叶赫那拉家族也在爱新觉罗王朝当中逐渐重新获得重要地位。纳兰容若之父纳兰明珠又迎娶努尔哈赤小儿子阿济格之女赫舍里氏为妻,是为两大家族间的第二次通婚。

  那拉是满文音译,通纳兰。纳兰家族与爱新觉罗皇室之间的姻戚关联之密切显而易见。清军入关之后,容若之父纳兰明珠官至武英殿大学士、累加太子太师,为康熙朝权倾一时的首辅之臣。容若之母罗氏,也被封为一品夫人。
  所以,纳兰容若,一出世就被命运布置到了一个天皇贵胄的家庭当中,注定一生繁花着锦。
  日期:2011-10-20 10:29:31
  仕途。
  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纳兰容若出生。因生于腊月,幼时称冬郎。他天资聪颖,好学不倦,博通经史,过目不忘。工书法,又精于书画评鉴,数岁时,即习骑射,是文武全才。

  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纳兰容若十七岁,入太学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次年,十八岁的容若参加顺天府乡试,一举考中举人。十九岁准备参加会试时,却因身患寒疾未能参加殿试。
  尔后,容若发奋苦读,拜徐乾学为师。并在恩师指导之下,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皇上的赏识。后,他又把熟读经史过程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渌水亭杂识》,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可见容若学识之广博。

  二十二岁时,容若再次参加进士考试,考中二甲第七名。被康熙皇帝破格授予三等侍卫官职,寻晋一等,从此步入仕宦之途。直到三十一岁去世。侍卫是皇帝贴身随从,虽官职不高,却极为重要。多次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多次出巡京畿、塞外、辽东、山西、江南等地。
  因容若心有壮志,初时对侍卫生涯颇有微词,绝少开怀。也是因无力改变生活轨迹,且心有广阔天地,后便沉迷汉文艺术,广交文友,成为心性恬淡之人。“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贫贱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二十四岁时,容若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又著《饮水词》,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9首,编辑一处,合为《纳兰词》传世。
  日期:2011-10-20 10:30:58
  爱情。
  关于容若妻室问题,素有异议。据考证,在容若取正妻之前,在家养病期间,家中曾为他纳颜氏为妾,照料容若生活,以慰寂寥。容若二十岁时,方才迎娶两广总督、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卢兴祖之女为妻。彼时,卢氏十八岁,两人十分恩爱。是旁人眼中极为相衬的一对人。
  只可惜,成婚三年,卢氏便亡于难产。这对容若来说,是极为重大的一次生命打击,令他伤情彻骨。也因此,容若之后词风为之一变。所谓“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几乎可以说是无词不伤、无词不泪。

  卢氏去世之后,容若续娶官氏为继室,赠淑人。但因与官氏内心相隔,容若实觉孤寥。康熙二十三年冬,容若扈驾南巡归京之后,纳江南艺妓女词人沈婉为侍妾。并为沈婉置一曲房,请友人严绳孙书额曰“鸳鸯社”。
  只是沈婉身份低微,遭人非议。因其社会身份复杂,纳兰明珠强迫容若与沈婉分手。康熙二十四年,沈婉返回江南。两人相处不过百日,一切便尽化乌有。纳兰容若,也是才子风流,感情生活亦总为人津津乐道,市井流言也常有捕风捉影之说。
  且有容若表妹入宫一事,可备做一谈。
  日期:2011-10-20 10:31:45
  交际。
  学者张任政在《纳兰性德年谱•自序》当中记到:“生平挚友如严绳孙、顾贞观、朱彝尊、姜宸英蜚,初皆不过布衣,而先生固已早登科第,虚己纳交,竭至诚,倾肺腑。又凡十之走京师,咤傺而失路者,必亲访慰藉;及邀寓其家,每不忍辞去,间有经时之别,书札、诗、词之寄甚频。……惟时朝野满汉种族之见甚深,而先生友俱江南人,且皆坎坷失意之士,惟先生能知之,复同情之,而交谊益以笃。”

  容若虽是生长于高门华阀的贵介公子,却长成为一个心性单薄的磊落男子。是深情幽婉,亦是落拓不羁,全无八旗子弟之浮靡。他所热衷交往的人,如严绳孙、顾贞观、朱彝尊、姜宸英辈,皆是“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
  他们多是江南布衣文人,与世两无争。容若待人又极是真挚,用情极深。朋友落难,不论险阻,必定相助。友人吴兆骞曾深陷科场案,被流放在外,容若百般努力,终将吴兆骞救回。此一事更是一时传成美谈。
  他与他们之间,是真正的君子之交。平淡如水,不尚虚华。要做的,不过只是在那“渌水亭”聚一聚。读书。写字。填词。作诗。感风吟月,叹念年华。
  日期:2011-10-20 10:33:48
  饮水词。

  纳兰容若这一世,最受世人瞩目的,便是他留存的那三百余首词作。极清新隽秀,又极哀感顽艳。纳兰词是词坛无可争议的一座丰碑。在词坛中兴的彼时,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
  纳兰词初名《侧帽词》。康熙十七年,容若委托友人顾贞观在吴中刊成《饮水词》。《饮水词》收词不多,只百余篇。此二本刻于容若生前,今皆不见传本。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编辑一处,并为《纳兰词》。
  纳兰词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诸多方面。虽以其身份经历,词作数量不能算多,眼界亦不算开阔,但因了那旖旎词情,尽出佳品,为后世人大力推崇。
  王国维赞容若道:“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况周颐更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纳兰容若一生,恰如三月春花。生,之于容若,只是一趟短途旅程。生无完满,来去无涯。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暮春,容若抱病。五月,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溘然而逝。彼时,他三十一岁。
  他是人间惆怅客。

  不知何事泪纵横。
  断肠声里忆平生。
  日期:2011-10-20 10:34:51
  【词话一】西风一夜剪芭蕉
  恨因谁(忆江南)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
  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纳兰性德《忆江南》
  是为《纳兰词集》开卷第一首词。
  思忆当中有一种清微的愁。却愁中有美。
  这一首二十七字小令。题材习见,却因为经了纳兰容若的笔,变得如此情媚动人。词里,有美人独立,有夕阳斜照,有心香成灰。词外,是思盼,是顾念,是深致不悔的情意。

  上阕有情,“昏鸦尽,小立恨因谁”,心中有爱念。下阕有意,“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萧索淡静的景,竟处处有哀痛。
  他写了这样一个痴心女子。在这日暮昏鸦扰攘群飞的时分,不知因谁,依旧立在那一处,踟蹰、张望、心不安。窗外柳絮飞如雪,轻缈缈飘入内。又有微风轻浮,与她插于胆瓶内的数枝梅交相缠绵。柳絮、清风、寒梅,本是温柔景意,却在这一日凉了她心。
  如许经年,她早已失了他的音讯。不知道他何年何月身在何处,周身有何人相伴相依。她一如你,我,每一个人。是,总是有那么一个人是长住心底的。平日里绝然不敢肆意去想,去念。只能偶在宁静日暮的时分,偷偷探身去望一望。望一望过去。望一望曾经。望一望那些共相依偎的温柔年光。
  只是。过去,便就是过去了。不会再回来,不能再拥有。唯念一句“心字已成灰”,关上窗,拉上帘,转身一生叹,然后结束这一程不为人知的黯淡心念。
  末句“心字已成灰”写得最是怆然,最是凉薄。心字成灰,一语双关。既是写心字香烧,也是小立女子心意灰凉。关于“心字香”,明代的杨慎在《词品•心字香》当中写道:“范石湖《骖鸾录》云:‘番禹人作心字香,用素馨茉莉半开者著净器中,以沉香薄劈层层相间,密封之,日一易,不待花蔫,花过香成。’所谓心字香者,以香末索篆成心字也。”

  一句“心字已成灰”写下,似是真就要从此绝了她对他的想头。从此以后,再不牵挂、再无心念、再不追忆不休,纵她心中有千万不忍不甘不舍不愿。至为感伤。
  这一首《忆江南》,将纳兰词中那一种轻清之境写得令人心骨柔软。读来便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情缱意绻。初读即知是一首闺情词,以他笔写她之思,如此理解自然稳妥。但又或者,纳兰容若写作此词之时,本身即是心恨渐浓,自抒情思。
  日期:2011-10-20 10:35:23
  读了纳兰容若的《忆江南》,再读别人的《忆江南》,总觉缺了几分声香火色的人间情意。即便是有,也总觉得不如纳兰容若写得入微,荡人心肺。
  词牌《忆江南》有一些别称。又叫《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春去也》、《谢秋娘》等。大约只有《花间集》里温庭筠的那一首《梦江南》可拿来对照一读。那一句“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写得极是令人心醉。真真是往事不能再提。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一句“山月不知心里事”倾倒后人无数。花间词自有它婀娜不尽的美。纵是写情之憾恨,也是繁丽更胜,婉转更胜。就好比温庭筠的《梦江南》词婉丽过纳兰容若这一首《忆江南》,却不及纳兰情切,不及纳兰词情真。这个“真”字,说的是一种诚坦、省净、洗炼。
  纳兰词多是写一种意,一种情,一种境。读纳兰词,你终将得知,情始情终,不过来去二字。纳兰容若这一首《忆江南》不过尺幅小令,却能写得如此意兴流连。
  纳兰容若是个心思柔细、情深意切的男子。擅短调小词。词风幽深,凄婉,隽秀,空灵。所作情长之词,皆有一种落寞和孤寂在。且是与旁人完全不同的一种心气。是那种与生俱来的人生领悟,在世间蹉跎之后呈现出来的一种幽独。
  日期:2011-10-20 10:36:44
  只自怜(赤枣子)
  惊晓漏,护春眠。格外娇慵只自怜。
  寄语酿花风日好,绿窗来与上琴弦。

  ——纳兰性德《赤枣子》
  这一笔,容若写的是怀春少女。
  少女怀春是寻常事。娇羞,新艳,蓬勃郁芳。婉丽少女,在情窦初开的年岁,单是立在某处,周身便就有一种气韵在流转的。会莫名成为一道令人悦目的风景,引人注视。纳兰心细如尘,思维敏锐,将少女怀春之心迹,一字一句都写得温柔又到位。
  彼时,天方破晓,她尚在眠睡。却忽听更漏一声惊,便从梦里慌乱乱醒来。侧目不见异动,神色却已微微不安。似是孩童,却又已然褪去了幼嫩,有了自制力。不愿因这惊而露了怯。便克制住。
  日期:2011-10-20 10:37:12

  古人以漏壶计时。中国古代的漏壶也被称作“更漏”、“刻漏”。起初,漏壶是在漏壶中插入一根标竿﹐称为箭。箭下用一只箭舟来托﹐使之浮于水面之上,称之为“箭漏”。水流出或流入壶中之时﹐箭会下沉或者上升﹐借以指示时刻。水流出者,为泄水型漏壶﹐叫作沉箭漏﹔水入壶者,为受水型漏壶﹐叫作浮箭漏。箭漏便分为这两种。

  另有以滴水重量判断时辰的﹐叫作“称漏”。亦有以沙代水的“沙漏”。
  唐代李肇曾在《国史补》里有如下记语:“初,惠远以山中不知更漏,乃取铜叶制器,状如莲花,置盆水之上,底孔漏水,半之则沉。每昼夜十二沉,为行道之节,虽冬夏短长,云阴月黑,亦无差也”。这说的便是唐代铜制漏壶,言其计时准确。
  开篇一字“惊”,即写出了一道如画风景。动静相宜。少女惊梦,是一种美。因晓漏而惊,却能因势按捺住心中微慌,侧身辗转,以护春眠。自幼便听得春困一说。一句“春眠不觉晓”,也隐隐便能窥知那春眠之好。于是,这一醒来,她竟怜惜起自己来。可惜了这本欲好眠的良辰。
  又有“娇慵”二字写少女。将少女内心之娇嗔、慵懒刻画鲜活。似于纸间便可见她婀娜仪态,动人心魄。唐诗人李贺亦有诗作《美人梳头歌》用到“娇慵”二字。
  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沉檀。

  辘轳咿哑转鸣玉,惊起芙蓉睡新足。
  双鸾开镜秋水光,解鬟临镜立象床。
  一编香丝云撒地,玉钗落处无声腻。
  纡手却盘老鸦色,翠滑宝钗簪不得。
  春风烂漫恼娇慵,十八鬟多无气力。
  妆成婑鬌欹不斜,云裾数步踏雁沙。

  背人不语向何处?下阶自折樱桃花。
  日期:2011-10-20 10:37:51
  一句“春风烂漫恼娇慵,十八鬟多无气力”语罢,犹见她清妩又媚丽的梳妆模样。再说回纳兰这首词。词至下阕,便是另一番风景。少女何以娇慵何以自怜。也不过就是心中涟漪泛泛,有了情意。
  也因是这隐秘情意,纵她在这日光盛盛的下午自梦里被漏声惊着,继而醒来,只看一眼窗外春花,却也觉得,好愉快、好自在。
  那句“寄语酿花风日好”最是妙。忽一刹那,少女春眠又惊梦的画面便灵动起来。但见,她对春花私语,催花绽放,幽幽开口说着深隐的私房话。那是属于她的私密的少女心事。
  却又是难以尽言。到底是她心有意,花木却无情。无奈之下,她便只能将一心琳琅美人意诉诸于那把妙音的琴。女子亦有少年时,但那隐秘心事唯有自己一人知。清落落的少女心思,再妖娆,质地也终归是云清水淡的。

  曾几何时,他身边也曾有一个这样如水似花的她。
  日期:2011-10-20 10:40:04
  耐寂寥(忆王孙)
  西风一夜剪芭蕉,倦眼经秋耐寂寥?
  强把心情付浊醪。读《离骚》。愁似湘江日夜潮。
  ——纳兰性德《忆王孙》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夜读《离骚》。读出一心难耐孤楚。纳兰如是。也是时为三秋。窗外西风吹荡了一整夜。风过芭蕉林,声声入耳成苍凉。本已是凉时,又有呜咽风声,午夜梦回时分,他便觉心中愈加寂寥。
  是有一种幽愁暗恨在心底。于是,他便夜夜孤坐对青灯,难以成眠。入了秋,四下里皆是枯色暗调,黄叶天黄叶地,看在眼里,更是别有一番忧愁滋味在心头。
  素有“借酒消愁”一说。是为男子,执一壶酒,抛却世景之萧疏人情之寡淡,倒也姿态潇洒。却无奈,举杯消愁愁更愁。因他心中郁结深久,那愁便也似住在身体当中,难以消却。于是,他便想索性去读书,以此来清定内心。
  却不想,一纸文章是《离骚》。字里乾坤尽是“国恨”二字。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日期:2011-10-20 10:40:34
  是为“读《离骚》。愁似湘江日夜潮”。这愁,他大约是躲不过,避不及了。一壶酒,一本书,一阕《忆王孙》诉尽纳兰心底愁。

  他写愁,是不隐蔽、不晦涩、不内敛的。他是肆意跋扈地去写。毫不留情地去写。赤情裸意地去写。虽不是句句有愁,却又果真是字字皆有愁情愁意。不管迎拒,吟在口中,便有一种萧索黯然在心头。那丑,他逼迫你与他感同身受。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