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深圳同步--我的30年:真实讲述另类土著的人生轨迹

作者: yiyicheng

  日期:2010-12-10 12:52:38
  见证一些过去的事情,那个年代的人可以留帖八一八哦。  2010-12-10
  今天,我已经成为一个行业中成熟的专业人士,有较大的自由度来做事做人,做喜欢的工作,也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工作。也不受业绩、经济的压力。和高中同学聊天的时候,他很熟悉我成长的历程,他常常感慨说,我的经历可以写出来成为一篇励志的“杜拉拉升职记”。这个idea实在是对我有很大的诱惑力,平民百姓的我也可以写?真的吗?

  那我也来八一八我的成长日记吧。
  内容来自生活,有写实的基础,但是也有了一些润色,大家喜欢可以对号入座,怀疑的话也可以当作是编撰。
  作为深圳土生土长的、又经历了小学偷渡、本地最早一批大学生,甚至读到了博士,深圳30年,我也是有资格做个见证人吧。
  日期:2010-12-10 12:56:00
  2010-12-10
  生于七十年代初期,那个年代算是幸运的吧。没有经历文革的毒害,读小学的时候深圳刚开始成为特区,经济环境开始好转,和大多深圳的本地人一样,我的家人有一半在香港,当然是“游水”去的香港。
  说起偷渡去香港,我先说一下,我出生在深圳宝安沙井,爸爸是沙井人民医院工作的外科医生,父亲考上中山医读临床医学专业的时候,刚开设的临床医学居然是大专,他很不服气,想转校读个本科,但是广东那个时候中山医的名气最大,后来还是委屈留下来读临床医学大专,可是气人的是中山医的临床医学大专仅仅招了一届,第二年中山医觉得自己的临床医学居然是大专很丢人(想法和我父亲是一样的,可惜父亲的不幸却没法平反了),就改为本科,所以父亲那个大专的临床医学就成为绝无仅有的一届。哈,不公平的事自古就有。

  在那个年代,深圳隶属于宝安,广东被称为文化沙漠,那宝安就是沙漠中的沙漠,所以父亲有机会在沙井人民医院成为开创外科的第一人,听他讲他当时买了手术刀、止血钳就可以开始做手术了,也是文化沙漠中的“名医”了,直到他去了香港,那些老沙井还会慕名去香港找他看病。
  日期:2010-12-10 13:03:00
  2010-12-10
  后来我离开了XX,随妈妈迁入深圳XX,我所读的那所“XX中心小学”,早就没有了,不知道是改名字了,还是怎么消失了,我的小学同学我还记得好多名字,象 XXXXX,一个都没有联系,好奇怪,怎么去了“XXXX”一点都没认出来那是所谓的XXX!有时候,我也搜索一下我的小学同学的名字,我的班主任叫XXX, 可是强大的网络也没帮助我找到什么。

  不过这三十年都没联系过的人,怕是没用人记得我了,虽然我曾经是我们小学的班上一直是第一名的,在那个犄角旮旯的山村,第一名也没什么可奇怪的,正如后来我去到了深圳中学,就排不上名次了,没办法啊,从山丫丫里来的人考进了省重点,已经很光荣了,怎么还能占据什么名次呢。可是想当年,我家三姊妹都是在自己班上排名第一,我还有学校敲锣打鼓送回家的光辉经历。

  那时候虽然没有“9年义务教育”,但是确实是没交什么学费,以前一学期学费5元,我们三姊妹常常被免交学费,因为我们没别的本事,就是学习好,尤其在那个山村里面,没有竞争对手,也没见过世面,还真以为自己是聪明的呢,后来才知道自己只不过是个普通的孩子,智商、情商都属于中等普通啦。
  日期:2010-12-10 13:06:00
  2010-12-10
  我1977年入读于沙井中心小学,当时只有6岁,农村里读书的同学都是七八岁以上,连十岁入学的都有,所以我那个子比同学都矮了一大截,入学第一天,老师说我走错教室了吧,可是我明明背着个大大的算盘来读一年级的(妈妈以为入学就是要背算盘学习算术的嘿嘿),我清晰的记得妈妈说她有心脏病,不知道哪天就离开人世了,害怕以后爸爸给我娶个后母,让不让我读书都不知道呢,妈妈说:孩子,你能读到几年级要看你的造化了。

  结果我真是走了狗屎运,我不但读到了书、刚好深圳成为特区有了培养大学生的实力我也考入了深圳中学,后来考入了大学,最后还在博士研究生扩招的时候又刚好及格线,稀里糊涂的我都完成了最高学历的学习,我的博士导师曾说:“你天天都讲信仰传福音,我担心你毕得了业不”,结果我也顺利毕业。
  前些天在厦门参加业内人士的全球华人大会的时候,我们八八级的同学K歌的时候,我把90年代的歌唱了个大半,还拿起了麦感慨“哎呀,我八八年入学时的志愿是做个自由的个体户,没想到今个我的梦想也实现了”(另一边立刻有男同学说他八八年的理想是每天都可以抽阿诗玛,哈哈)。
  (放一张那个年代的照片搭配一下吧,就想到了第一次看香港电视剧 刘松仁演的《陆小凤》)
  日期:2010-12-10 13:14:00
  2010-12-10

  小学时候值得记住的事情,就是全民偷渡的潮流,哈哈。作为一个老深圳,我们也来八一八,盼望大家也可以跟帖回应。
  沙井的特产是生蚝、耗油,众所周知的了。但是在我读小学的那个年代,嘿嘿,有一个很特别的现象:我们班上三十几个小朋友,隔几天少了一大片,过几个星期那消失了的小朋友又回来了,怎么回事?哦,原来她去了趟香港,结果没呆下来,被押解回大陆了。她去了香港几周,皮肤还是那样的黝黑,没有来得及被高楼大厦缺少阳光的日子漂白,但是和以往有些不一样了,她头发上多了发带蝴蝶结,而且衣服怎么那么漂亮,哦,她去了趟香港之后果然有些不一样,可惜又打回原形了。

  不但小朋友们如此,我们的老师也如此,那个年代没见过城里人,城里来一个人我们很当热闹看(比看耍猴子的热情大呢),我清楚记得我们当时编了好些沙井土话来嘲笑香港人、城里人(就是广州人)都是“煮牱埂㈧袪番薯”的,这就是城里人仿佛没有生活能力的印象,那时候不知道人家是发达地区不懂得用柴火烧饭做菜,嘿嘿。

  话说,那个年代,在偷渡热潮没有之前,是不可能有个城里人来沙井教书的,通常我们那里的老师最经典的就是小学毕业教小学,嘿嘿,老师那个年代都是叫班上成绩最好的孩子去她家做家务,所以我从来没有在家做过家务,但是我班主任家里的家务我可没少做,我妈妈很感慨,老师的话是圣旨,老师放的屁都是香的(我妈妈在沙井入乡随俗,学了不少脏话、粗话,到现在还改不了口,我常常取消她“妈妈你说话咋那么通俗易懂啊”),老师的小叔子在香港开了个小厂,我们一班同学就去她家帮忙做那些塑料件的拆分,嘿嘿,免费童工当了好久,还觉得是老师的恩宠,老师还会提醒我说“回家不要说在老师家做了什么”。哈哈,当初那个傻劲。

  (老照片,從左起: 陳復生、汪明荃、劉松仁、黃允財)
  日期:2010-12-10 13:15:00
  210-12-10
  话说我总是成绩最好的,所以我当童工的机会是最多的,我还以这个为奖励、成绩、炫耀的光荣呢。没法子,这是那个年代的记号。我们那个小学毕业就来当我们的老师的,就说这样的水平啦。
  但是,自从有了偷渡热之后,我们常常会有些很时髦的城里人来当我们的老师,她们的气质就是不一样,怎么皮肤那么白,怎么个头发是卷曲的(现在回想才明白她是烫发了,呵呵),说话声音细细的、温柔的,要竖起耳朵专心听,而且城里来的老师怎么有那么多神奇的故事可以讲(长大了发现那些故事原来是格林童话),把我们都迷住了。不过好景不长,我们的老师都是来一个,过一阵又换一个。

  直到过了几个学期后,其中一个城里来的老师是和我大姐认识的,怎么认识的呢,她们晚上曾经一起在海边埋伏等船偷渡,我大姐告诉我,我后来才明白,我们这片土得掉渣的山村,城里的人来了白天当老师、晚上等机会偷渡,所以我们的老师和我们的小同学一样,频繁的穿插在我们眼前,嘿嘿。这种有特色的年代,真是值得八一八,回忆一下。

  当然,和我大姐认识的那个老师,最后和我大姐一样都成为了香港永久居民,到了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才听说香港政策有变化,从前只要能上岸就可以领到香港身份证,所以那个年代沙井全民学游泳,偷渡一截下了水要游一截才能到达流浮山上岸的,香港那边不会开枪,但是大陆这边势必开枪,杀错也不要放过,所以大家都在练游泳。我又是少有的,居然到现在都只能“狗仔式”游50米,还不会换气,唉。

  日期:2010-12-10 13:17:00
  2010-12-10
  说起老深圳的特点,还想补充一点,我记得我在内地的堂哥们很感慨(我在成都的大学同学、室友也是这样感慨):深圳居然没有中央电视台,所以我的观念中,先认识香港电器、香港电视、香港人,以及我先知道港督 尤德爵士、港督 麦理浩 爵士,还不知道广东省的省长是谁,先认识刘松仁(70年代末就看了他演的陆小凤,我的妈妈和姐姐都说他英俊潇洒,我不懂,我跟着去就是睡一觉随大人回家),却不知道有春晚,更不知道刘晓庆。所以这样的媒体下长大的老深圳,骨子里是比较资本主义、自由主义、政治意识淡漠,我从小就看的香港电视连续剧,那时候《大地恩情》首播的时候,觉得那些个修女、神父 都是很善良的人,香港的剧情片看多了,国内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片子却没看过,所以基督徒留给我的印象很好,这奠定了我后来很容易就接受了基督的信仰。

  70年代末,沙井有香港亲戚的人就开始有电饭煲、电视机,家里窗口竖一根“鱼骨天线”即可收看香港的 翡翠台、“丽的台”(亚视的前身)。到了我上高中的时候,我们都习惯了同学们家里多数有一半是在香港的,当然有的同学的爸爸有两个老婆、两个家的情况(到了香港又安了一个家呗)也是偶有听闻。当时,偷渡去香港,女的当个“车衣女工”(缝纫工),男的当个“泥水佬”(建筑民工),挣到的钱拿回沙井就可以给家里盖楼房了,传说中香港满地金子的印象就是这么误解的了。

  日期:2010-12-10 13:19:00
  2010-12-10
  我大姐学习很好,当初一心要考大学(受了老师的怂恿呗,沙井几十年都没出过大学生,看到一根好苗子,自然也是希望她为校争光的),不过最后因为我爸在香港还没安稳,妈妈告诉她家里没条件供她读大学,她后来想通了,偷渡去了香港,那个年代,当老大的都很伟大,大姐挣的钱就是拿回家帮补家里,我们有四姐弟,我第三,目的很明显,生了三个女儿就是为了追一个儿子。所以家里负担重,大姐就只好舍己了。大姐现在说起,都说那个年代都那样,没啥可夸的。但我总是对此感恩吧。所以我对她的两个孩子一直很好,因为总是记住姐姐是这样为我们而舍的。

  二姐,一直是我的偶像,她学习很好,比男孩子的数理化还好,她当初很有志气,当蛇头来联系我家,说我爸给了钱让把她偷渡去香港,我二姐读初中,明确的说她要留在大陆读大学,决不去香港当车衣女工,她的志气一直让我崇拜、让我追随,我家里有了一个很另类的人,父母都在农村里工作,见识短,但二姐自小博览群书,从书中得智慧,又将她从书中所得的智慧教导我做人。所以我对她感情至深。当然,后来她顺利考入深圳中学、顺利考入深圳大学,成为深圳大学第二届入学的大学生(八四级本科),那个年代都不肯离开深圳,觉得只有深圳不必挨穷,见多了整人的政治运动的父母辈,死活不相信“五十年不变”的政策,常常说“朝令夕改变幻才是永恒”才是他们的经验,所以都没让孩子去外地读大学。

  日期:2010-12-10 13:22:00
  2101-12-10
  我也有过一次偷渡的经历,我在读五年级的时候,蛇头拿着一张我们弟弟的相片来和我妈妈接头,我妈妈一看是我们近期才照了捎给我爸爸的相片,就相信了是我爸爸让他来接我们去香港的。有一傍晚,妈妈很凝重的给我和弟弟穿上了新的衣服鞋袜,把我们送到了沙井的一个海边上,等候船只靠拢,后来我们和许多小朋友一起在一只小船的甲板下,和沙丁鱼类似,小小的空间,大家都是要去香港的小孩子,我的新袜子早被装在一个甲板下的小朋友的鞋子蹭了好多泥巴,听到发动机的声音,知道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但是那么多人都在做,过去也做,所以也没什么是非分辨的意识。在甲板下,听见隆隆的发动机声音、仅仅透过甲板的缝可以看到一点点月光。

  没过一小时,居然我们又重见天日,不是在香港的彼岸,还是回到原来上传的地方,原来船不知怎么反正不能前行,没把我们运到香港,折返了。我在深更半夜,一个11岁的没见过世面的乡下女孩,牵着我8岁的弟弟,跟着前面的人的方向,走了很久,我终于认出了那条沙井的主干道,总算知道回家的路,半夜敲家里的门,传来妈妈很警惕的声音问:“边个?”(谁),我说:“妈妈,是我们。”我妈妈开门,激动得差点哭了,她以为再也见不到我们了,她说去不成也好,她送走我们担惊受怕到现在。

  结果隔了几天那条船在蛇口启程偷渡,也没通知我们,我不知道是妈妈先反悔还是蛇头觉得我们危险累赘,反正没通知我们。我的偷渡史就到此结束了。
  但是没完的事情还有,我向来成绩好,一向好大喜功,因为知道要去香港了,老师布置的作文、作业都一概不做了,想着做了也白做,结果偷渡不成之后,我妈妈给我请了一天假,我在家还把作业补了。这个记忆很深刻,“偷鸡不成蚀把米”--这是我当时给自己的总结。
  大家,经历过这个年代的老深圳,可以上来八一八哦。
  今天上下午班,该开始准备工作了。要等以后才有空更新了。盼望有人留言鼓勵一下啦。
  (老照片:劉松仁和米雪,是我媽媽看電視劇時候認為最佳組合,媽媽是他們忠實粉絲。)

  日期:2010-12-11 9:33:00
  2010-12-11
  补充一下:
  我的朋友听说了我在天涯上发帖,看了之后表示对那个年代很好奇。
  我想我可能应该多八一八偷渡的事情。
  偷渡的事情,我自己亲自经历的就那么一个晚上,而且还不成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敢说,在上高中我才敢把这个事情当笑料那样讲一讲。

  剩下的都是大人们的事情。
  我所知道的,在沙井,我经常听见大人在小声的议论着,谁谁没露面一段时间了,多半都是偷渡去了香港了,至于能否成功上岸拿到身份证那还有待揭晓,再过一阵子,我们会听大人小声议论,听说谁谁在香港那个工地上都遇见了某某在做泥水工(建筑工人)。
  那个时候除了偷渡的人,有些渔民是允许在香港上岸和短暂停留的,当然他们有的是会像现在的朝鲜国足那样,出了家门就不再回来了,照样家人经常被领导找来谈话,有时最后一个知道的正是家里人,不知道是不是免得家人为难还是怕家人经受不住审问而暴露(文革刚过去人们都学聪明了),所以基本上都是像我家那样,直到我爸爸在香港能挣钱养活自己还托人捎钱回家(就是那些可以上岸的渔民帮忙捎带东西),我们才知道他的情况。最早我见不到爸爸的时候,是我妈妈告诉我外面的人都盛传我爸爸偷渡了,可是我妈妈还不能确定。

  日期:2010-12-11 9:38:00
  继续补充偷渡的事:
  2010-12-11
  那个年代,我姐姐们比较懂事,如果她们来说,必定能说得个清楚明白,也许各样的审讯的细节她们能说个明白,她们也会更多的记得香港人如何把他们的旧衣服捎回来,让我们过上别人羡慕的日子。
  那个年代的沙井,如果自己不偷渡,就是家人已经有一半偷渡在香港了,有的举家都走光了,很壮观啊,可是也有很少的能去香港的渔民居然没有“叛逃”,不知道是觉得香港不新鲜还是什么原因被生产队胁迫的。

  我们从前很少见香港人(应该是香港人还不能自由返回大陆吧),也没怎么听说偷渡,可是突然从1979年我读三年级时候开始,开始了全民偷渡,有好长一段时期即使不偷渡的也天天在谈论偷渡,有的连生产队长都偷渡了,偷渡人物的职务越高,引起的轰动就越大。
  现在每每看见报道偷渡会闷死人、被人骗去当妓女,都感慨,那个年代还居然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偷渡去香港,从来听见的都是互相照应、互相鼓励如何在香港能够生存下来,还听说了偷渡被押解时候各种被关黑方的情形,不过偷渡被押解回来的人说,香港的警察很文明,也没虐待、没拷问他们,一旦押解到大陆这边,待遇就不一样。可惜我当时对此不敢兴趣,居然没留下什么丰富的史料报给大家,遗憾,嘿嘿。

  日期:2010-12-11 12:33:00
  2010-12-11
  偷渡盛行的年代:
  政策是这样的,有一段时期,当香港还不景气的时候,没有人稀罕去香港,那时候大陆去香港是不受限制的,我的同学1970年出生的,他爸爸就是合法的去了香港又跑回来和她妈妈生了他,他在深圳出生,爸爸在香港。所以沿海地区的人都有许多在香港的亲戚,我的姑妈、表哥在香港的有一大把啊,所以偷渡客都有亲戚可以收留,这样才增加了成功率,不容易在领到合法身份之前被押解回去。到了后来,虽然被限制去香港了,但是在开始的几年,偷渡客去了香港是有机会领到合法的香港身份证的。

  没过边境区被发现是要押解遣返的,偷渡客过了边境区在香港居留也是非法居留,直到偷渡客领了身份证就可以见光行走了(领身份证的渠道和过程的险情,也是有待补充),香港身份证上有标识用以区分,具体还要等我有空问问我的香港亲戚才了解,从前都没关注这些呢。
  日期:2010-12-11 12:35:00
  2010-12-11
  当时的港英政府有一段时期对偷渡客的政策相当宽松仁慈,偷渡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在香港领到合法的身份证, 就有许多大陆客愿意冒生命的危险偷渡。当时我们的生存条件恶劣、温饱成问题,而且还经历阶级斗争、文革,无怪乎当人们看见香港人带来的电饭煲、电视机,以及从香港电视剧中看见的香港人的生活,简直太不可思议了,死也要去的革命意志都有了,人那时的志向不是考大学,而是学游泳誓要偷渡去香港,过上温饱享受的日子。

  偷渡客在中国海域和边境范围内都是杀无赦的,我82年去了蛇口之后,还偶尔在蛇口的海滩上看见漂浮上骷髅骨,我妈妈说这些都是被扫色的偷渡客。
  后来政策改了,就算去了香港也领不到合法的身份,不管在香港呆了多久都是非法居留,这样偷渡热才慢慢的有所缓解。
  日期:2010-12-11 13:12:00
  2010-12-11
  爸爸在香港托人带钱回来,直接被可以在香港上岸的渔民兑换成人民币交给我们,老广说的“一家便宜两家着”,渔民当然是以较低的兑换率给我们的,但是我们拿着港币也是没用的,对此还是应该心存感激吧,虽然渔民也占了便宜的,但是我们那个时候真的太需要这100港币兑换的35元人民币,我妈妈二十几元的工资要养我们四个孩子还有我外婆,实在是太需要钱了,我爸爸消失了半年之后终于有钱稍来了,冬日终于过去了。

  当然,偷渡的事情,当时我都脸红,生怕人家知道我爸爸是在香港的,因为人一听说你亲人是在香港的,条件反射的就要问是不是偷渡去的,所以我尽量不提我爸爸。但是慢慢的,大家都发现,同学们的家人在香港的占了大半,就是说家里有人偷渡去香港的,大有人在,所以慢慢心态也没有那么避讳了。接着而来,香港亲戚带来的好日子,确实是令人羡慕的。那时候,大家的攀比就是比港货。

  日期:2010-12-11 14:58:00
  2010-12-11
  在1981年的沙井,就已经有“友谊商店”,那个时候,有一种短命出现过的货币叫做“外汇券”(我在沙井的时候人们叫“兑换券”),它既不是港币也不是人民币,更不是国债券,就是印着“外汇券”,用港币可以换到外汇券,可以在沙井的友谊商店买到香港的东西。那时候看香港电视有几个惊奇的地方,细数一下哈:
  一、武侠片是以前从来没看过的,很神奇,他们会飞檐走壁,不知道那些是特技,以为真是有这种武功、内功和轻功。(汗一个,不过那个年代,我们都是从那样无知、幼稚的 走来的)。
  二、明星真的太漂亮了,没办法,就是喜欢她们。那个年代最红的是汪明荃、刘松仁、郑少秋。香港的歌曲也很好听、很新鲜,和我们以前听到的全然不一样。
  《网中人》热播时候,周润发、郑裕玲演的男女主角深入人心之余,廖伟雄演的“阿灿”是从大陆偷渡去香港的小伙子,所以从此称呼偷渡去香港的人“阿灿”。
  三、香港电视的广告太好看了,广告的东西对我们影响很大。所以当有了友谊商店之后,我们也可以买到了香港电视广告中的“菊花茶”、“阿华田”、“鹰唛炼奶”、“出前一丁即食面”和“公仔面”。那个年代,觉得“出前一丁”和“公仔面”实在是太美味了。大家想必也承认你第一次接触方便面的时候,觉得它太香了。都没等到它泡在开水了,已经被我们干吃了,对吧?

  日期:2010-12-11 15:22:00
  2010-12-11
  香港电视对我们的影响真是大,我们那时候很喜欢看小日本拍摄的“排球女将”,里面有一招发球的招式叫“鬼影旋风球”,那个女主角叫“小鹿淳子”,嘿嘿,我居然现在还能记住。我当时以为排球真的是有那么神的。差点全部女孩子们都去练排球去了,呵呵。
  小学时代除了“排球女将”,卡通片也很过瘾,我80年看的那部励志卡通片叫“小甜甜”,讲述一个小女孩是孤儿,被一个神秘的富人收养,受了教育,后来成为了一个护士,独立工作和生活的传奇故事。她起初爱上的一个男孩子叫“安东尼”,后来又爱上了一个浪子型的“迪里斯”,最后是和那个资助她的人见面了。到了出来工作之后才知道这个故事其实取材自《长腿叔叔》。

  从前以为自由偷渡可以过去的地方,今天居然可以天天自由行,世事变迁。。。
  日期:2010-12-11 18:33:00
  2010-12-11
  80年的时候,什么港货最受欢迎?当然是电器啦,而且都是小日本的电器,总是托人偷偷带
  回来大陆的。这些东西是不会从友谊商店买的(差价太大),我记得友谊商店也没卖这种大
  件商品(更不可能有存货)。象“西施电子保温电饭煲”、日立或者东芝的彩色电视机,电

  器是最令人羡慕和向往的。
  80年的时候电视机是最抢手、最常见的,家家必想方设法添置的。因为当自己家没有电视机
  的时候,都是厚着脸皮粘着邻居家门口看电视,呵呵,经常被妈妈骂我“唔知丑”,小孩子
  被父母说一下有什么要紧,最重要是有的看香港电视剧啊,呵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