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男孩,男孩的教育不容忽视

作者: 朝六晚十

  日期:2010-4-24 11:52:57
  前言:此贴为“家有学童”版精彩好贴,欢迎大家光临家有学童版,路径:天涯别院----家有学童
  家有男孩初成长,他的各方面让我这个当老师的头疼不已。
  虽说自己从教已近二十年,面对学生我可以从容不迫,但面对他我心里实在底气不足,平日的耐心没有了,心中有愧。
  莫非真是医者不自医?老师自己的孩子教不好?苦恼之中。

  这些天看了一本书——拯救男孩,孙云晓等人写的,对书中所写,结合自己近二十年的教育过程和自己孩子的教育,有些感触,有空在这里写下,能写到哪儿就算哪儿,如果有大段与书本相同的内容,是我作为教师赞同作者的观点,也算是转载吧。
  日期:2010-4-24 12:06:00
  我儿子8岁,与同龄的女孩相比,他在很多方面如阅读、写作、书写、说话、体能、社交等等远远落后,在手工、绘画等有优势,如果像按照女孩的要求一样要求男孩,我儿子这些都是问题。看看身边的一些男孩,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再看看自己所教的学生,也同样存在问题。
  如今,男孩真的该拯救了。
  日期:2010-4-24 12:23:00
  让男孩早上学可能是灾难性的选择

  近年来许多媒体都曾报道相当的妈妈选择在8月剖腹生孩子,目的之一是为了赶上入学年龄——年满6岁才能入学,迟一天都不行。
  面对如今社会,我们父母往往希望孩子尽早入学以求抢占先机,同时又渴望孩子出类拔萃超过同龄人,很少考虑孩子本身发展的可能性。在我身边就有一些例子:我儿子的班主任,她的儿子被迫留一级,回到同龄人的队伍,原因是身体受不了;同事的儿子,到了初中成了问题学生,心思不在学习上,全在游戏中,原因也是当年送早了,学习没跟上,到小学高年级学习信心全无,对学习没有兴趣,这不是一个,而是三个……

  对普遍的男孩来说,或许提前入学是个灾难!
  日期:2010-4-24 17:13:00
  当我们满怀希望地把儿子送进了小学校园后,慢慢地发现我们的希望有些渺茫了,往往会得到一个难以相信的结果:儿子怎么什么都不如别人,上课不专心,读书不大声,作业完不成,课余惹事生非,好动坐不定,还经常接到老师的投诉,宝贝居然成了问题儿童?
  在学校里,好像绝对是女孩的天下,她们聪明乖巧,处事伶俐,成绩优异,深受老师喜爱,一问儿子班上干部,几乎清一色的“娘子军”。即使儿子与女生发生冲突,发育领先的女孩也完全能把男孩打得落花流水,且不说还有诸多计谋使男孩甘拜下风、完全听女孩的话。
  人成长的生理规律告诉我们,从上学的那一天起,男孩在身体上、心理上就比女孩晚一到两年。研究表明,5岁男孩的大脑语言中枢发育水平只能达到3岁半女孩的水平。在整个小学阶段,男孩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总体仍落后于女孩。而我们却不能面对这样的差异,往往要求男孩和女孩在相同时间内以同样的方法学习同样的知识,男孩甚至连手指神经都比女孩发育得晚,因此让男孩握住铅笔并漂亮的汉字更加困难。这些情形往往使男孩被视作愚笨或迟钝,我们做家长的,不是打就是骂,这可能使男孩们从一年级开始就讨厌学校,讨厌老师,时间长了,男孩们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慢慢地消失了,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日期:2010-4-24 17:57:00
  应试教育是男孩成长危机中最为凶猛的杀手
  男孩成长的危机绝非仅仅是生理发育迟缓所致,究其原因在于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流行文化走入了误区。其中危害猛烈的是目前学校的应试教育。有人会说,你搞错了吧,现在是素质教育,你当了这么久的老师,难道这个都不懂?
  面对这样的质疑,我无言以对,我只能说,你看到的,或许只是表面、或许是某些地区,我所从事的、我每天所干的,本质还是应试教育:上有高考,下有中考,考考考,我们能不是题海战术?社会看名校,不是看升学率吗?对老师的考核,不是也看升学率吗?你的孩子什么时候开始学数学、学英语、学写作、学这学那?孩子们愿意吗?这是他们想学的吗?你们想让他们学的,很多最终不正是为了以后应付考试吗?

  当一个男孩体内每一根神经都催促他去跑去跳时,他却必须坐得端端正正,把手背在后面,听上8小时的课。这种端坐听讲的模式对男孩女孩来说都不是适合的,但女孩的优势在于,她们往往比男孩更能忍受。
  从生理角度来说,男孩一天至少需要4次较为充足的课外活动。但事实上他们能得到一次就算不错了,因此有些学校出于安全和安静的考虑,常常禁止学生课间奔跑,甚至拆掉了单杠、双杠等运动器械,春游、秋游或远足之类的野外活动更不敢组织,社会实践也是少之又少。这使得男孩们认为学校是一个和他们作对的场所,他们擅长的方面——运动技能、视觉和空间技能、以及他们的勃勃生机,在学校和家庭里很少能得到承认。事实上,现代学校教育对身体活动的否定越来越严重了。学生有一个身体,他把身体和心智一起带到学校,他的身体是精力的源泉,这个身体必须有所作为,这个精力必须得到释放,把孩子禁固在课堂上端坐,这只是老师的一厢情愿,很自然的,纪律问题就出现了。纪律问题的出现,在于老师必须花大部分时间抑制学生的身体活动,这些活动使学生不把心思放在课堂上、书本里。学校很重视宁静,鼓励安静,奖励呆板一律的姿势和运动,老师的职责在于使学生遵守这些要求,如有违反就要加以惩罚。

  显然,在这样的教育下,受伤害最为严重的就是男孩。我们知道,女孩的语言天赋优于男孩,女孩获得语言、发展语言的年龄较男孩更早,因此对于以语言为主的学习内容,女孩更容易掌握,对言语为主的教学方式,女孩也更容易适应和接受。而充满精力的男孩更倾向于以身体运动和参与体验的方式学习。男孩更多地依赖动作,更多地依赖空间机械刺激,男孩天生更容易接受图表、图像和运动物体的刺激,而不易接受单调的语言刺激。如果老师在讲课时说得太多,那么与女孩相比,男孩更有可能感到厌烦、分心、瞌睡或坐立不安。如今的课堂,老师讲的真的少了吗?至少我的还不少。在如今还是以成绩论好坏的学校里,应试的危害性依然存在。

  作为家长,你真的不看重儿子的成绩吗?
  作为老师,我们没有把男孩往分数上的绝路上逼吗?
  日期:2010-4-24 20:07:00
  护根还是拔根等于说是捍卫童年还是摧残童年
  上面所说的情形到目前为止未得到根本的改变,有的改变就是应试变得更隐蔽更伪装。
  人的生存需要拥有多重的根,不仅有物质上的需要,还有精神上的满足。人人都需要拥有脚踩大地、坚实稳固的扎根的存在感。扎根也许是人类灵魂最重要也是最被人忽视的一项需求。然而,由于学习压力过重和游戏权利的被剥夺,当今的儿童就处于危险的拔根状态。
  作为成年人,我们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都会对于扎根与拔根有着深切体验。比如我们最快乐的体验一般不是在学习过程中,而往往是在运动和游戏的时刻;我们最深刻的回忆一般也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在与亲人尤其是与同伴在一起的特殊经历。想想我们同学聚会时的话题,有多少是与学习有关的呢?

  拿我自己来说,小学学习的印象没有多少,当时的学习过程、学习成绩,甚至是老师,真正印在自己脑海中的事情没有多少。倒是一次数学老师生病了,我们自发去探望,我留意到病床前写的:死胎生产,我至今记得!虽然说对老师说是不幸的,但当时我哪懂得这点,可我就是记住了,因为这是我亲身体验得来的;有一次与学习有关的事情我记住了,我读小学时,当时我们班非常出名,有一次,在公社礼堂(呵呵,公社这个词,或许70后的人才有感觉)上示范课的课堂上,按照安排一个问题应该是我回答的,当老师点到我的名字时,面对许多的听课者,当时我脑子嗡的一声就空白,把答案忘了,我傻傻地站在那里,一下子羞红了脸,很想找地方钻进去,这个我一直记得,因为也是亲身体验;更多的亲身体验我还记得,比如偷偷跑到河边游泳,被淹了两次,这两次的过程我没有忘记,弄得我后来不太敢游泳了,因为有一句老话是这样说的:事不过三。还有些童趣,比如和小伙伴打仗、打架、玩纸牌、玩火药枪、逃课看电影、踢球、捉鱼捞虾打小鸟、放自行车车胎气、乱动刚停的拖拉机差点出事故、烧鞭炮烧到手、与父亲对打被父亲拿刀撵……这些都是儿童青少年时期时游戏的回忆,回想起来很有感触,但有多少是与在课堂上学习有关的呢?

  童年是心灵的故乡,是一生的能源基地。可以说,童年的经历让我投入了全部的智慧与体力,从而获得成年人难以理解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如今我仍以能有这样的经历而骄傲。试想如今的孩子,还有多少能有我这样的童年经历呢?
  当然,如今的孩子不可能也不需要完全拥有我那样的童年,但是,任何时代的孩子都需要丰富多彩的游戏和犹如一日三餐般重要的运动,特别是男孩对此更有着如饥似渴的重要。
  毫无疑问,男孩危机不仅仅是男孩教育的危机,而是整个教育体制的危机。当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严重扭曲学校教育方向难以一时改变的时候,家庭教育的作用就变得格外重要了。也就是说,如果父母接受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家庭教育就可能是一种扎根的教育,如果父母信奉应试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家庭教育就可能是一种拔根的教育。令人担忧的是,许多父母变成了教育狂,要求小小年纪的孩子不是学这个就是学那个,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担心孩子将来无法立足,常常对不愿意学的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还不是为你将来好,可效果往往相反,我们这就是拔根。

  我们是不是一个真正爱孩子并且懂得教育的父母?我们孩子所在的学校是不是一个适合孩子成长的学校?对于孩子的成长,我们是护根还是拔根,或者说是捍卫孩子的童年还是摧残孩子的童年,几乎可以成为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鉴别标准。
  日期:2010-4-24 23:48:00
  爱能改变一切
  男孩危机,也是父母危机。导致男孩危机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普遍将儿子的教育托付给学校这种工业化体系,放弃了自己的责任。
  爱能改变一切。当我们和教师真正意识到男孩危机的时候,如果有足够的爱心,我们会采取行动来改变现状。我在行动,改变对我儿子的教育。
  男孩应该从小培养五个极端重要的男子汉品质,其中,责任心是造就新时代男子汉的基石,智商、体商、情商和逆商(逆商,指的是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像四去利箭,直指男孩的四大危机。

  我们该如何拯救男孩呢?我想,最需要的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有以下三条:
  一是改变对男孩的态度
  在对待男孩的态度方面,也有三个改变:一是改变看待男孩的视角:男孩有缺点,也有优点,但更多的是不同于女孩的特点;二是改变对待男孩的方式:当男孩表现胆怯时,我们不是一味指责男孩,而要让男孩在接受自己胆怯的基础上学习如何勇敢,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三是改变对男孩的要求,变苛刻为宽容,当男孩在学业上暂时落后时,理解男孩,不放弃对男孩的信心。

  二是充分发挥父亲的作用
  男孩危机往往与父教缺失密切相关。在没有父教的情况下,缺乏对孩子的纪律教育和监督,缺乏教育孩子怎样做男人的机会。父亲在帮助男孩控制自己的情感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没有父亲的指导和带领,男孩遭受的挫折常常导致各种暴力行为和其他各种反社会行为,男孩犯罪就会出现。
  父亲是男孩教育的第一资源,也是最重要的男子汉启蒙教师。怎样充分发挥父亲的作用?首先,建议父亲要以亲密朋友的身份回到孩子的身边,并就如何成为真正的男子汉给儿子做出榜样。同时,母亲以及所有家人要注意维护父亲的形象,促进男孩对自己性别角色的认同,激发他对于成长为男子汉的向往,鼓励其勇于在实践中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三是把男孩教育和运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就像雄鹰需要天空,骏马需要草原,男孩的天性决定了他必须与运动相伴终生。没有运动就没有男孩,更没有男子汉。运动可以强身健体,更可以强心健魄,甚至可以成为儿童社会化非常有效的途径。运动一定是讲标准讲规则讲团队精神的,因此,运动者必须学会并养成遵守规则、顽强拼搏、密切合作、崇尚荣誉等良好习惯,这些正是儿童社会化最重要的内容。

  培养男孩养成运动的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说,男孩教育应当从体育开始,而父亲是第一责任人,也是最好的教练。游戏是运动的一种方式,是特别适合儿童的运动方式。儿童教育从游戏开始,是比儿童教育从体育开始更精确的说法。
  完全可以相信,只要坚持做到这三条,每个男孩都会健康的、快乐的、向上的成长,成为真正的男子汉大有希望。当我们的儿子成为强悍的富有责任感和竞争力的男子汉时,不仅仅有利于自己,有利于社会,也会让女孩深受其益。
  以上文字多是出自书本作者自序,本人赞同,有些是结合了自己生物工作过程的体会。
  时间有限,容本人慢慢道来,慢慢丰富内容。
  当然会有人觉得这样的看法和做法有偏激,但很多事实摆在面前,不能不断然改变,沉疴须下重药。

  欢迎互相探讨。
  日期:2010-4-25 9:50:00
  调查显示:中考男女生平均分差20分
  2010年04月23日 15:06 新闻晚报
  连续三年,本市中考男女生的平均分相差达20分……复旦附中高二年级男生李申儒花了数月时间研究“男孩危机”,并建议实行动态评价来破解这一难题。
  2007年中考,男生平均分为431.69分,女生平均分为449.29分;2008年中考,男生平均分为471.5分,女生平均分为491 分;2009年中考,男生平均分为483.84分,女生平均分为505.19分……李申儒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市教育考试院获得的一系列数据显示,女生在学业成绩方面占绝对优势。

  男孩真的面临危机了吗?李申儒调查发现,93.01%的男生认为存在“男孩危机”这种现象;6.09%的男生认为根本不存在 “男孩危机”。 “男孩危机”的认同度与男孩的年龄成反比。在认同出现“男孩危机”的人群中,一致的看法是“男孩危机”只是部分危机,主要体现在学业方面。
  同时,高达99%的被调查者认为,当今的学校教育有利于女生发展;76.48%被调查者认为,当今学校教育压抑了男生的发展。 “男孩危机”主要表现为学业危机,其背后是教育危机和评价危机。
  如何才能治理“男孩危机”?李申儒建议,教育部门应改革现行评价体制,以综合评价取代学业评价,以能力评价取代试卷评价,以动态评价取代静态评价。
  此外,“男孩危机”的破解,更需要男孩自身力量的发挥。男孩在定力、专注力、协调性、计划性、主动性、正确评价方面存在缺陷,所以学习成绩不及女孩。但是,男生不应该过分强调“男孩危机”,这会加重男孩的消极心理暗示。 “男孩危机”的有效治理方案是男孩应当克服自身弱点,立足小处、着眼大处,立足当前、着眼未来。

  日期:2010-4-26 23:03:00
  简单跟大家说说我带的班级情况
  我08年带的这个班是初中生,到本学期快两年了,现在是初二。这两年中,学生来来去去,个中有许多变化,我有体会。
  初一开学时全班人数54人,男生33,女生21,到现在全班人数48人,男生27,女生21,“人数”凋零了,这里面既有转学、缀学走的,也有转学来的。减少的学生大部分是转学走了:转学的女生,转学的原因是随父母搬迁,异地上学,属于正常转学,只有一个女生例外,原因是受不了班上男同学的欺负;大部分转学的男生,转学的原因是不适应寄宿生活,经常违反纪律,最后家长都选择为孩子另找非寄宿的学校。其中有两个男生缀学,外出打工,不愿意继续留在学校读书。全部转出的男生,可以说都是“问题”学生,转出的女生都是成绩较好的、听话的,甚至有一位是原班长。

  初一开学时,班长、学习委员、文娱委员、生活委员是女生,副班长、体育委员、劳动委员、纪律委员是男生,男女平等。到如今,所有班干清一色“娘子军”,无一男生愿意担当班干(曾试过强扭瓜,可惜不甜)。
  学习方面,每个学期段考期考,成绩前十名的女生至少占七位,前两名一直是女生。纪律方面,在课堂上,做得最好的是女生,违反课堂纪律的男生比女生多。在课间,女生多是三五成群,七嘴八舌,口水乱飞,整个八卦“电台”。好动出问题的多是男生,初一时最多,天天小打小闹,导致小伤小痛,连着课桌椅也跟着“受伤”;在文体方面,黑板报原先还有男生参与,第一期过后全由女生包办,原因是男生的字、画只能影响“班容”,每次校级文艺表演,男生四处逃窜,试过抓壮丁,上台后就一个成语:惨不忍睹,不得不全上女生,效果立杆见影,一等奖没少拿;每次的校级运动会,男女各六人参赛,女生拿本班得分的三分之二,最后连体育委员都被迫换成女生。

  总的来说,进入初中后,在各方面我这个班仍然是女生占优,男生堪忧。
  造成这样的结果,不是我不努力,不是我不想办法。只是在如今的教育模式下,我无奈、无能。希望我这个班的情况是个案,不是普遍的。可我再看我学校各个年级、各个班,哪个情况不是类似?!希望我所在的学校是个案,不是普遍的。
  男孩的第一个危机:学业危机
  日期:2010-4-29 23:10:00
  男孩危机之一:学业危机
  20年前,校园算是男孩的天下,不管大中小学,男孩在各个方面具有压倒性的优势,男生的学习尤其是理科成绩远远超过女生。但现在的校园已今非昔比,女生的成绩越来越抢眼,男生的成绩却越来越让人忧虑。
  一、大学,女生表现更出色
  国家奖学金:阴盛阳衰
  奖学金是对大学生在校表现的综合评定,学习成绩是其决定因素。国家奖学金是我国最高水平的大学生奖学金,除8000元的高额奖金之外,更是一份难得的荣誉。我们看看男女生的表现:(数据来自书本《拯救男孩》)
  日期:2010-4-29 23:16:00
  二、大学,“女生潮”漫卷校园
  如果奖学金比例反映的是学业“质量”指标,那么,在校大学生人数可以被看做是学业“数量”指标。最近几年,“高校女生潮”可谓是来势汹汹,许多大学历史上首次出现了女生比例超过男生的情况,而且这一趋势正从语言类、师范类院校逐渐向综合型大学蔓延。
  --1998年,北京的高等学校文科招生中,达到第一批录取分数线的2657名学生中,女生为1970名,占到了74%。在男生传统的优势项目理科中,这一比例也达到了42%。
  --2002年,中国政法大学的女生数量首次超过男生。

  --2006年,在复旦大学录取的3871名新生中,男生1847名,占47.7%,女生2024名,占52.3%,这是该校历史上女生比例首次超过男生。
  --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录取的新生中,女生约占55%。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字表明:1995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中女大学生的比例仅为35.4%,到2007年,女生比例已增至49.12%,成人本专科在校生中,女生比例为52.31,已超过男生。一方面我们对这些数字感到欣慰,因为这说明我国在教育性别平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另一方面,我们也对男生的处境感到担忧,因为照此趋势发展下去,用不了几年,女大学生的人数将很快超越男生,从而导致新的男女比例失调。

  日期:2010-4-30 11:09:00
  三、高中,男生弱势凸显
  很多人会根据自己上学时的经验想当然地认为,高中时男生还是有优势的。如果说高中男生有优势,那也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从高考状元和高中会考成绩来看,高中男生也“雄风不再”了。
  高考状元,女生“称雄”,男生“低迷”
  我们不主张宣扬高考状元,但是对这一群体的研究引人深思。

  ——2000年,北京大学录取的状元中,女生占55.9%;2001年状元女生占65.6%。
  ——2002年,北京大学录取的36名文科状元中,女生28位;理科8名状元,男女各半。
  ——在北京市和上海市,从2006—2008年连续三年的文、理科状元均为女生。重庆市自 2000—2008年,连续九年的高考状元中,19人里仅有4人是男生。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