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古道:在黄河采金时的诡异经历

作者: 菡萏暮霭

  日期:2011-4-27 13:47:18
  特别说明:
  本书讲述的是一段我当年在黄河上淘金的诡异经历,书中讲述的采金技巧、黄河秘史等,均已隐去人物真实性命以及地名,本文作者也没有直接或简介传授任何人相关采金方法、技巧,也没有支持或鼓励任何人去黄河采金,如果有人因阅读此文走上采金之路,本文作者不负任何责任。
  我再次强调一下:黄河以及自然界中的所有矿产都归国家所有,私人采金为违法行为。
  黄河是中国最神秘的一条长河。

  在黄河有记载的二千多年中,下游决口1500多次,大改道26次,黄河决堤,一泻千里,所到之处,人或成鱼鳖,黄河古道厚厚的淤泥中,包含了太多的禁忌,太多的古怪,诡异得让人简直不敢相信。
  关于黄河古道的怪事太多了,我就随便说一些发生在近代的怪事吧。
  五十年代初期,河工扒开了干涸的黄河古道后,发现了一截锈迹斑斑的铁管,铁管初时只有胳膊粗细,越往下越粗,往下挖了七八米,那铁管有水缸粗细,周身白亮,就像用纱纸打磨过一般。河工们不敢再挖,等专家第二天来了后,却发现那原本干涸的河床一夜水满,浑浊的黄河水中再也找不到那截铁管了。
  在六十年代,清理黄河古道时在淤泥下发现了一个十几米高的铜钟,钟口用铁汁给封住了,打开一看,铜钟里全是密密麻麻的骷髅头,骷髅头里盘着各种黄橙橙的小蛇,怎么也不肯出来。专家考察了一番,怎么也想不通这口大钟是干什么用的,还有蛇怎么能在封闭的大钟里存活那么多年,还有就是自从那大钟挖出来之后,黄河边上每家每户都会听到铜钟彻夜敲响,弄得大家都睡不着觉,最后迫于压力,只能将大钟原样沉在了河底。

  在大钟沉到水底之后,家家户户都再也没有听到那口铜钟敲响的声音。
  七十年代,黄河大堤上号召家家门前通马路,河堤上修了一条笔直的柏油路,路修到半截,前面是一片黄河古道,河滩上东倒西歪地横着几棵枯死的老树。修到这个河滩处,地基就怎么也打不下去了,手腕粗的钢钎一打进去,就断掉,怎么也不行。后来没办法,请来了当地的风水师,风水师让他们把道路绕开那处黄河古道,这样才堪堪过了这个坎。

  在八十年代,黄河边上的某座老城开始折腾城市建设,老城区拆了又建,建了又拆,最后在金水桥边修建了一条盲道,盲道却接到了金水桥中,不仅如此,在郑州还有许多古怪的斑马线,斑马线竟然修建在了草坪上,又在黄河边招募了许多河工,穿着清朝时期的河兵装,在黄河沿岸喊着口号来回行走。
  其实,大家都错了,这些盲道和斑马线并不是给人走的,这些路,是留给老黄河古道里的物件走的。几千年的古城,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古训,一草一木都有来历,老城里的一块古砖,一条石碑,要放在哪,又要怎么放,那都是有说法的,不是一句两句科学就能解释清楚的。
  说完了黄河,再说说采金。其实黄河和采金本来就是一体,黄河上的山水精华凝结成了玉脉,采金中分水定金说的就是在黄河上寻找金脉的过程。
  好多人以为采金就是电视上说的淘金,用一个平底锅里面装些沙子,放在水里连续淘,淘到最后剩下的金灿灿的沙粒就是金子。其实大家理解的这种淘金,是外行人的做法,就像是发丘盗墓,凭着摸金卸岭技术进去的才叫盗墓,靠一把铁锨就将古墓掘开的,那只能叫挖坟。
  我说的,是中国古代最神秘的金门一派,流传了几千年的“分水”、“观山” 、“探渊” 、“凌云”,他们采的不是河水中的金沙,而是隐藏在深山大水中的金脉。

  古人云:“金玉藏于深山大水”,金玉乃山水凝结的精华,据说金玉刚生出来的时候,像棉花一般柔软,见风后才慢慢变硬,这些生出黄金美玉的地方,一般深藏在深山大水中,被称为金脉、玉根,一旦找到金脉,玉根,黄金美玉便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
  俗话说,人生在世,只为名利二字,金玉自古以来就是财富的象征,所以从商周时期,古人就开始了对于金脉、玉根的寻找。
  古代有“和阗 之玉,多在于水”的说法,说的就是美玉多出自水中,玉性阴,所以在古代寻找玉根的是几个处子,赤身裸体,后面背着一个背篓,并排在大水中行走,以赤足感知水下的玉根,如果遇到美玉,就捡到背篓里。水边设有监工,手执铜锣,每见采玉人采到一块玉石,便敲一下铜锣为记,负责记录的官员便会在玉册上画一个红点,最后按照红点向采玉人索取玉料。

  这说的是美玉,至于黄金就更复杂了。
  日期:2011-4-27 13:48:00
  算起来,祖师爷传下来的手艺有三十六类七十二行,还有金点、乞丐、响马、贼偷、倒斗、走山、领火、采水的外八门。其实大家都不知道,除了这些外,还有一门非常古老神秘的手艺一直流传在民间,那就是采金门。
  说起这采金一门,话就长了。
  金门最早为政府招募的民间高手,古代以金银为货币,对采金之事慎之再慎,所以从民间招募了大批高手入山采金,为防止采金人私藏黄金,采金人在采金时要赤身裸体,出来后还要被反复检查,头发、口腔、脚趾甲,甚至连肛门都要一一检查过。所以金门虽日采斗金,可是到头来却连一粒金沙也留不住,最后穷困交加,含恨而亡。

  金门之人长年在山水中奔波,历经千辛万苦采得金沙,又被官府盘剥尽了,无不想尽方法私藏黄金,有人打掉槽牙,在牙缝处镶嵌进一颗金瓜子进去;也有人用一根极细的牛毛绳栓住一块狗头金上,一头系在牙上,将狗头金吞咽到肚子里。狗头金是原金,重量颇大,一旦牛毛绳断掉,坠到肠子里,不消一时三刻,肠子就坠断了,人也会历尽千万痛苦而死。

  久而久之,金民便秘密集合起来,大家各自拿出一辈子的采金经验,经过一代代人的增补,竟然留下了一部寻金定脉之法,秘密传给后人,希望后世子孙可以自行寻金,再不受官府压榨。久而久之,这金门在民间分为了四脉,分别是“分水”、“观山”、“探渊”、“凌云”,有道是“分水定金”、“观山寻脉”、“潜渊夺金”、“凌云淘金”。

  这寻金定脉之法可谓能能点石成金,一旦泄露,必然引起江湖上的纷争,所以金门一派行事低调而神秘,外人多不得知。
  这金门之说,无非就是观山,分水,寻金线,最后找到隐藏在大山深水中的金脉。
  观山说的是寻找藏金的大山。藏金的大山有种特别的形状,是一种倒元宝状,也像一个馒头状,这种山最可能出金矿。
  藏山好看,辨水就难了,这是一门技术活。
  辨水是采金术语,说的是找出金线后,怎么沿着金线的走向发现金脉。金子裹在岩石中,经日晒雨淋后,岩石裂开,金沙流到水中,懂行的人看到一粒金沙,就会顺着水流和河水的脉络去寻找金线。金沙就是水中的小金沙粒,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混在水中的河沙里,在晚上举着松明从水中照过去,能看到河底下有一条隐约的金线,顺着金线走,就能找到金脉。

  官府把金脉叫矿脉,老百姓也叫金线。五行曰“土生金”,这生金之“土”就是花岗岩,只有花岗岩才可能是金脉。还能形成金脉的,就是火山岩浆,在生成岩体的过程中,会产生相当大的能量,这巨大的能量能使金富集。
  找到金脉之后,就离金矿不远了,但是金脉也需要“观脉定位”,就是根据岩层中金脉的纹路和走向,判断出金层的所在地,然后摸脉定金,就能顺着金纹的脉络找到金层,金层就是金矿石,金矿石中加入适量水银后,黄金会粘成小块,把这些小块状拿到炭火上烧掉水银,剩下的就是黄金了。
  “观脉定位”考验的就是眼力界了,好多人千辛万苦找到金脉,但是凿空了半座山也找不到金层,最后血本无归,跳崖自尽。这些事情都太常见了,寻金路上,白骨累累,金山下摞的一层一层全是人骨头。
  黄河发源自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省、自治区,一路浩浩荡荡,奔腾至山东渤海海,环绕了大半个中国,深山大水全在黄河之中,那黄河中古怪珍宝应有尽有,更不要说隐藏在黄河中的金脉、玉根了,所以所谓的采金,主要也就是在黄河上讨生活。

  这本书讲的,就是我当年在黄河上采金时的诡异经历。
  日期:2011-4-27 13:51:00
  我姓白,大名叫白石头,取的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之意,好多人内行人一听我的名字,就知道我是世代的河兵出身。
  河兵是什么,好多人都不知道。
  电视剧《天下粮仓》的开头,那几个九死一生取水的士兵,就是河兵。

  河兵是一个奇怪的兵种。清朝军装上印着字,有的印的“勇”,有的印的“兵”,这些字代表了兵种不同。兵是正规军,勇是临时招募的民兵,曾国藩的湘军、团练等印的都是“勇”,河兵的军装上印的是一个“河”字。
  历史上黄河河官地位很高,均为巡抚以上官位,品级三品、四品不等。康熙三十七年始设河兵,河兵系绿营系统,所领粮饷为乾隆帝特批,按“战二守八”(战银每月一两五钱,守银每月一两)的比例分配,河兵可“由守拔战”而升迁,如因公遇难也可按军功条例抚恤。
  可以说,河兵待遇是很好的了,但是却很少有人愿意去,就算被强行抓丁了,或者被征调成河兵了,他们也要千方百计跑掉。
  我举个例子:康熙三十七年,河兵人数为2000名,三年后只剩下不到800人了,跑掉死掉了将近一半多,后来实在不行了,又在嘉庆七年,紧急从天津和宣化调拔400人凑数。
  按说当兵吃粮,扛枪打仗,有什么要跑的,关键是河兵的工作性质不一样。别的兵种是和流寇、盗贼、外夷打交道,河兵和什么打交道?

  和黄河,确切地说,是和黄河中的邪乎物件打交道。
  黄河河官地位很高,历代均为巡抚以上官位,品级为三品四品不等。在清朝时设河督,后改巡抚或河道府,袁世凯就曾在光绪二十七年任过山东河道府。民国时期,黄河水患连连,后来调来一个高手好,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山东曲阜孔子孔圣人八房的后代孔祥荣。他还有一个身份,是当时四大家族孔家孔祥熙的堂哥。
  解放前,孔祥荣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这个孔圣人的后代,大官僚的堂哥,非常迷信黄河大王,他在堵口时,要将红布包裹了碗口大小的"镇海沙"亲自抛到黄河中,还在工地上修建了大王米庙,供奉了黄河中的大王和将军,在贯台堵口时,他又亲迎虎头将军,焚香祭奠河大王。你还别说,经他这样拜过之后,黄河水患大减,他也成为了造福百姓的大好人。

  不仅仅如此,当时河南省主席刘峙更是恭恭敬敬护送黄河大王,一条金色的小蛇入水,希望大王可以保佑黄河两岸黎民。他的这件事,还被收录进了上海书店1992年出版的《中州轶闻》一书中。
  当然了,我说这些是想让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人如此迷信黄河古道传说?
  那些所谓的黄河大王,又都是迷信吗?
  还是那句话,黄河古道里的那些事吧,说不清楚。
  我祖上白英,便是黄河上赫赫有名的 “永济灵感显应昭罕昭宣”白大王。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在民间,黄河上供奉的并不是龙王,而是而是黄、宋、栗、白、金龙、朱六个大王。这个说法被写入了《敕封大王将军纪略》一书中,这本书是历代河官必备的红宝书,即便在今天的黄委会,也要将这本书奉为治黄圣经。

  虽然我祖上白英是黄河大王,但是我们白家几百年来却一直恪守着一条古怪的祖训:白家只能从事两种行业,河工或采金,但每代只能选一种行业做,隔代就必须换成另一个。
  后来我才明白,我们白家所以有这样古怪的祖训,是因为白家就是金门中“分水”一脉的传人,祖上认为金是黄河中的山水精华所化,吃的是黄河中的河金,所以隔代就要有人去守着黄河,这叫做盗亦有道,有得必有失,这样后人在黄河古道采金时才不会遭遇天灾人祸,让“分水”一脉彻底断了根。
  这两种行业看起来比较有趣,其实一个比一个危险,也一个比一个神秘。
  自古黄河泛滥,人或成鱼鳖,以区区人力抗衡黄河,往往飞蛾扑火,有去无回;采金更是跋山涉水,历尽辛苦,就算是九死一生找到金脉,也是怀璧自罪,能善终的人是少之又少。
  我爷爷当年是黄河上有名的手艺人,这里说的手艺人,是在黄河上寻金定脉的采金人。打我小时候起,他就成天给我讲怎么 “观山”、“辨水”,怎么“按脉”、“寻金”,还说什么是富河,什么是贫河,富水多金,在雨后的河滩上就能拾到黄瓜籽大小的金砂,这就叫瓜子金,从前有人在福河边等着,有人穿草鞋趟过河后,就能一双新布鞋换下过河人的草鞋,因为草鞋里里沾满了金砂,用火烧草鞋,水淘草灰,就能得到金子。

  自然界中的金子种类很多,呈粉末状的叫狗毛金,小金沙颗粒是瓜子金,还有腰带金、蛇金,最好的还是狗头金,狗头金是天然产出的不规则金块,通常由自然金、石英和其他矿物集合体组成,有人以其形似狗头,称之为狗头金,也叫马蹄金。
  当然了,这些金只是原金,还需要进一步提纯,根据含金量的不同,金矿石的颜色也有区别,最好的金沙是赤黄色,黄金含量能占到九层,然后是淡黄色,青黄色的金沙差不多有七成的黄金。
  他曾给我讲过一块狗头金的故事。说的是他年轻时在漠河游历时看到的一段故事,漠河是中国著名出金的地方,那里有一条金沟,出产的金子用来给慈禧太后买胭脂,就唤作胭脂沟。那胭脂沟中金子极多,抓一把沙子出来,一半都是金子。当时在大兴安岭有一个采参队在赶山,在溪水旁搭了个窝棚做饭,随便搬了几块大石头做炉灶,烧了几天饭,把一块大石头烧裂了,露出了黄橙橙的成色,老把头抱起石头掂了掂,那石头比铁块还重,心里就有了数,这唤作石包金,意思是外面看是一块石头壳,但是里面却包着实心黄金!这块石包金足足有十几斤重,当真是一桩老山神恩赐的富贵了!

  那赶山人立刻丢了鹿角杖,焚香烧纸,感谢山神爷爷保佑,一行人忙收拾东西下山,还没走到半山腰,就被一伙淘金客给抢了,这帮淘金客眼睛都亮着呢,才上山就下山,不是得了人参娃娃,就是得了狗头金。那帮淘金客抢了石包金,还顺带卷走了几尾四叶人参,最后在他们喝酒庆祝时,又遭到了另一帮淘金客的伏击,损失惨重,这块石包金最后引起了一场大混战,最后谁也没下来山,全死在了深山老林里,那块石包金也消失在了山上。也有人说,那石包金一定是附近的山上掉下来后,被山洪冲到河边的,所以这山上肯定有一个大金矿。就是到了现在,还常有金客常在山上晃悠,还在寻找那个隐藏在大山深处的金脉。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爷爷有一年从黄河上回来,就再也没有出过山,在家中整天提着一个老茶壶,研究着地图上的黄河古道,有时候心情好了,也给我讲一些黄河上的旧事。
  日期:2011-4-27 13:54:00
  他说,黄河是中国最古老的一条河,中国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都汇聚在了黄河中,所以老黄河上的事情根本不能按常理来理解,我们这些手艺人在黄河上采金定脉,这金子是什么,金子就是山水的精华,所以就是跟山斗跟水斗,跟黄河斗,又斗了那么多年,多少沾染了一些黄河的鬼气,所以手艺人在黄河上行走也有一套神秘的规矩。

  俗话说“十年黄河九年灾”,黄河改道,铺天盖地的滔天黄水滚滚而来,管他什么良田、人畜,大水一过来就全变成了鱼食了,“一碗黄河半碗沙”,好多古城就被埋在黄河厚厚的淤泥下,成为了神秘的黄河古道的一部分。
  黄河从青海出来后,在黄土高原上裹挟了大量泥沙,它的泥沙含量大到什么程度,那简直不是泥水,而是水泥,这些黄沙在下游渐渐沉淀到河底下,久而久之,河就成了悬河,黄河开封段的河床甚至比古塔还要高!
  在开封地下,黄河的淤泥中重叠埋藏了6座池,最底下是战国时期的魏惠王迁都开封兴建的大梁城,中间是“人口上百万,富丽甲天下”的北宋国都东京城,最上面的是清代的开封城,在黄河这厚厚的淤泥下,埋藏了多少秘密。所以黄河最神秘的并不是现在流过的滚滚黄河,而是埋藏了许多古物的黄河古道。
  我们说的黄河古道,也叫黄河故道,就是黄河改道后废弃的河段。这些河段很尴尬,你说黄河都不打这过了,这河道就算废了,可是黄河多年来沉积的泥沙将这河道垫得太高,河道成了悬河,要是放任不管,万一哪天下了大雨,指不定又要出事,所以在黄河枯水季,当地政府都要组织农民将河底下的淤泥清出来,堆在河堤上,这叫“扒河”,也叫“挖河”。

  在扒河的时候,就会遇到很多古怪神秘的东西,有卡车那么大的巨龟,有古墓,有满满一缸的金元宝,也神秘动物的遗骨,有沉水千年依然寒光闪闪的宝剑,有镇河的铁犀和铜人,当然了,还有许多大鱼。
  有一年扒河,挖出一条大黑鱼,这条鱼有一匹马那么大,横着身子躺在黄泥湾中,跑不掉了。这鱼狠,不仅以鱼虾为食,雌鱼产卵后眼上会蒙了一层翳,失明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它就逐幼鱼为食,长达数周,数千条幼鱼仅能剩几十条。这种大黑鱼能长到一两米长,异常凶猛,枯水季会钻进厚厚的淤泥中,等涨水了再出来,这种鱼甚至能跃起来,吞食掉水面上的野鸭子。那年月没多少油水,几个河工挖掉淤泥,用镐头将黑鱼砸死,鱼胃鼓鼓囊囊的,剖开来一看,里面就掉出来一个未消化完的小孩脑袋,脑袋上有一咎头发,拴了根红头绳!

  黄河里的怪鱼多了,我爷爷说他曾捉到过一条会发光的鱼,这种鱼会发光,光源会随着月亮变化,满月时光线明亮,可以借光读书,月初时候,身上只有一层微微的黄光,这种鱼身体近乎透明,能看到内脏在身体里微微颤动。还碰到过会飞的鱼,鱼鳍处长了两只薄如蝉翼的翅膀,黑脑袋上长着一条长长地像须子一样的东西,这鱼拍打着翅膀在水上乱窜,后来撞到了渔网上,飞不了了,被渔民住了。

  在当时,我爷爷将怪鱼捐给了黄河上的水产博物馆,馆长是当时第一批去德国留学的水产专家,他收集了好多黄河中稀奇古怪的奇虾怪鱼,还有黄河古道中浸泡在福尔马林溶液里,做成了标本,后来黄河决堤,大家仓皇出逃,水产博物馆也被大水淹没了,让这些黄河古道最隐秘的资料从此付之一炬,馆长老泪纵横,险些投了黄河,后来被黄河边的一个老河工给拉住了,他就说了一句话“这些东西烧了,也好。”

  我当时不明白我爷爷给我讲的这个故事,为什么要投河自尽的老馆长被这轻飘飘的一句话就劝住了,好多年以后,我在黄河上漂泊了半辈子,才渐渐领悟了这句话,也许,黄河的秘密终究只属于黄河,只属于那奔腾了上千年的黄河水,那淤积了十几米厚的黄河古道下的秘密,不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能窥视的。
  日期:2011-4-27 13:56:00
  说远了,还是说我们白家。
  且说我们白家祖训,我爷爷做了手艺人,父亲这代就做了河工,后来加入了治理黄河的黄委会,按说我本来也要走我爷爷的路子做一个黄河上行走的手艺人的,却不知为什么,我爷爷始终不肯,宁愿违反祖训,拔了香头,给我起名为白石头,让我继续做一个安安稳稳的河工。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