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最好看的历史—三国真相

作者: 汤浩方

  日期:2011-3-12 01:13
  一直研究历史,对于三国,有一种特别的爱好,自己也有很多感慨。我一直想,应该把三国真实的历史写出来,以别于三国演义,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应该是这样的。
  易中天老师的品三国,做了这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但他写的不如讲的好,所以,我准备将三国史进行更详尽、更通俗化、更趣味性的讲述,通过故事说人心、讲人性、谈人生。我将以三国志、裴注、集解、会要、后汉书、后汉纪、资治通鉴、晋书、通典、册府、太平广记、御览等诸多历史文献资料为写作基础,重新写就一套符合史料记载的三国,预计一百多万字。

  这个工作十分繁杂,也异常艰难,其中的辛苦,只有自己知晓。因为不是写小说,不能信口开河,必须保证史料的绝对准确,我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以至数年,希望大家能够抬爱,多多拍砖捧场,进而一同学习取乐。
  因为自己现在也写电影,一直想把三国的历史,更多的搬上大屏幕,所以很有必要对三国史进行系统化的梳理与整合。我的计划是,正史至少写六部以上,电影亦如此,已拟定的前六部目录如下:
  三国真相  第一部  东风破*赤壁
  三国真相  第二部  破阵乐*逐鹿
  三国真相  第三部  饮马歌*征战
  三国真相  第四部  西江月*社稷
  三国真相  第五部  浪淘沙*奋斗
  三国真相  第六部  忆江南*霸业 因水平所限,错漏在所难免,希望各位能及时指正,不甚感激。
  今天开始发第一、二小节,以后争取每天都发,希望能给各位带来快乐与愉悦,谢谢! 这是我前段时间发在三国吧里的开篇,但在那里,经常是发个帖都要崩溃几次,什么所谓敏感词不当内容,能把人活活折磨死。这些不计,忍了,但吧主时不时还莫名其妙的删帖,询问原因,直接无视,本来都是些历史探讨,何必要删帖,搞得大家都不爽。

  没办法了,既然这样,那就走吧!绕了个圈,就来到了WOW吧,这也感谢吧友的推荐。对于WOW吧,开始不了解,认真学习了一下,觉得这是个神奇而又伟大的地方,原来贾君鹏同志就是从这里诞生的,顿时让人肃然起敬。
  我是个超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尤其是对于历史的喜爱,是从小的嗜好。看了太多的书了,就有一股冲动,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把历史用时尚的文字写下来,将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情。易中天老师与当年明月兄,已经开创了先河,我将继续向前走去。
  喜爱历史,也超喜爱电影,看着精致而有内涵的欧美电影,我总觉得,我们五千年文化,干嘛就拍不出好电影来?我想,主要还是缺少认真的人,我就愿做一个这样认真的人,将来肯定写出好的电影来,这个大家以后能看到的。
  我的梦想,就是把中国文化推向全世界,以电影和文字的形式,让中国的优秀文化,在每个人心中都扎下根,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毕竟,我们的灿烂文化,是那么的美好和激动人心!而文化,又与历史密不可分,懂得历史,是为了更好的未来。
  我准备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讲述我们过去的历史,为此,我一直在努力。。。

  在三国吧,已经持续更新了16节,刚好是我第一章的内容,所以,我先把这16节放出来,考虑到有点点多,那就分两天发吧,内容与三国吧里的有些许修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为了感谢大家的辛劳,等书出版后,我准备免费赠送十本给大家,凡是从此刻开始,三个月内,到2010年2月16日23:59分的所有回帖,前十位的,均可免费获得我赠送的这本书。
  请各位多多顶贴,多多回帖,一起来玩吧,在快乐中感受历史,也是人生一大快事。
  到时统计好所有的回帖后(只要回帖就算),我会第一时间把书邮寄给您,并派专人快马加鞭送至您府上,不甚感激!
  这绝不是在网上开玩笑,绝对保证真实性,届时将由贾君鹏同志担任公证员。:)
  不说笑了,为了表示我这个人的真实存在,先发一篇文章。这是在前年,那时候我还刚刚动笔写历史的时候,王斌大哥百忙之中抽空为我写的一个序。

  日期:2011-3-12 01:14
  序远 古 的 游 历作者:王  斌王斌,张艺谋导演电影编剧与文学策划,著名剧作家和资深文学评论家。
  策划和编剧过的电影有:《英雄》、《霍元甲》、《活着》、《千里走单
  骑》、《满城尽带黄金甲》、《十面埋伏》、《一个都不能少》、《幸福
  时光》、《漂亮妈妈》、《菊豆》、《我的父亲母亲》、《摇啊摇,摇到
  外婆桥》、《有话好好说》、《青春爱人事件》、《美人依旧》等,已出

  版的小说有:《遇》、《味道》等,发表过的作品有小说、文学评论、散文
  等近百万字。
  汤浩方与我,结识于网络,我们共同迷恋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这样一个神奇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相识,似乎也有了“奇异”的可能——或许无需太多的语言,太多近距离的接触,在虚拟空间中留存的文字,就足以让相知却不相识的人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与汤浩方便为典型一例。
  汤浩方隶属“80后”,如今这一称谓也成了一个颇为时尚且时髦的名词了,它的后缀还要引申出诸如任性、骄狂、自私、沉迷于网络且追逐流行及时尚的诸般解说,而在这一切的说明中,却暗含着对这一代“沉沦”的叹息。
  我亦属“叹息”一族。

  所以汤浩方的出现让我惊诧,他告诉我说,写了近百万字的历史小说,并且正在写历史,希望我能为此写篇序。接着,他的部分文稿也随之出现了,我留心的看了一遍,一时无语。
  坦率地说,在汤浩方驾轻就熟的历史知识面前,我自愧弗如。他告诉我,少年时就迷上了历史,他像一位好奇且又执拗的“探险者”,一头扎进了历史的汪洋之海中,开始了他漫长的游历。
  而我的少年却在狂热地“挥霍”着“读书无用论”,我们逃学、打架、戏弄老师、嘲讽长者,以学习为耻,历史在那时的我看来了无生趣,我鄙夷且不屑一顾。在残酷的青春岁月中,我们虚度光阴,于今想来,悔之晚矣!
  而汤浩方的少年,却悠游自在的与历史为伴,他在其中发现了乐趣,也发现了自我的志向所在,终于在今天,他要启动他所执掌的历史巨轮,起航了。
  中华民族历经劫难,在沉重的历史迷雾中一直在追寻着民族的大义,这一被冠之于“春秋大义”的精神于今几经沉沦后,终于在萌动中苏醒了,可随之而来的是一片喧嚣,众家各显神通的挥舞着个性的大旗摇唇鼓舌,并以“卫道士”角色自喜。我高山仰止,自惭形秽,因历史于我是一片空蒙的崇山峻岭,虽心向往之,然毕竟才疏学浅,即便窃自潜心研读,试图跟进时代的步履,可还是徒叹奈何,少年的轻狂让我耽误了大好时光,只能怆然自叹了。

  所以我对汤浩方示以敬意,他的文字亦如“80后”之风格,轻盈、率性、不拘一格、随意挥洒,而且俏皮风趣,一路游戏。
  在这一代人的眼中,历史失却了它故有的那份沉重和苍凉,失却了岁月的凌厉和悲壮,仅仅是一个好玩的故事,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
  于是他潇洒自如的轻松道来,看着有趣,让人心生快意。
  读汤浩方的文字及故事,无疑是一次愉快的旅行,不经意间,信手拈来,轻松而不刻意,宛如茶余饭后可口的小甜点,一路读来亦有收获。这收获是对历史事件及人物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起码在脑海里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印象。在那样的一个冷兵器时代,或者说是铁血年代,我们中华民族诞生了许多伟大而有趣的传奇人物,无论他们出于什么样的缘由和欲望,毕竟无意中缔造了中国历史,缔造了中华记忆,成为了我们后来者的集体无意识。

  中华民族的文化遗存再度被发掘与发现,说明了一个民族在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之后开始走向真正的成熟和觉醒,开始在历史的千年流变中重新找寻我们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民族个性和位置。
  我们的确迷失太久了,太多纷纷扰扰的“西式”思想及作派让我们无所适从,让我们盲目的亦步亦趋,我们忘记了一个民族要真正获得世界的尊重,恰恰不是因为“大同”式的共性,而是自强且自信的民族个性。
  汤浩方目前更多的是在发掘历史的故事,他那“80后”典型的游戏心态驱使他要将历史“还原”于一个充满“喜剧感”的叙事。因为是隔岸观火,因为年轻,让他一时还无法梳理出隐藏在这貌似“游戏”的历史背后的分量和气韵,以及随处可能散出的中华精神。但他毕竟已然“生活”在了历史中,这就足以让我惊叹了。
  我们还不能要求他做到把历史作为反观今天的一面镜子,他太年轻了。终究有一天,他也会带着他散发着风尘的经历重新走进历史,那时,或许他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故事——因为历史的发现,是需要岁月磨砺的。
          22007年5月25日于北京

  日期:2011-3-12 01:14
  三国真相  第一部  东风破(赤壁)
  作者:汤浩方
  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卷首,杨慎作的这阕词,不单是三国历史最好的缩影,也是赤壁之战最好的写照。遥想当年,一代枭雄曹操,统领威猛的北方雄师,料想一举吃掉荆州,灭了刘备,不想马失前蹄,败在周瑜这年轻人手里,实在很狼狈。

  也正是这一次惊心动魄的大战,从此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改写了历史的进程,不然,刘备就或许还只是个成天哭鼻子,到处编草鞋卖的“刘皇叔”。
  赤壁之战已经远去,但它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也是一部斗智斗勇,让人热血沸腾的史诗大战。三国英雄悉数登场,演绎了一曲曲至今令人感慨的历史话剧——草船借箭、火烧曹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些,都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可是,当我们讲得眉飞色舞的时候,可否知道,这些,很多居然是从小说《三国演义》上面来的,而真实的历史呢?
  许多人无从知晓,它们散落在尘封的历史中,扑朔迷离,我们只能拭去表面的灰尘,从历史的史料中,按图索骥,去找寻赤壁的历史真相。
  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活得有价值,而三国的英雄,用他们的激(囧)情,诠释了“价值”这两个字的真正含义。

  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在打败乌桓、统一北方后,率领十余万大军,一路南下,志在一举平灭荆州的刘表和曾经被他打得落荒而逃的刘备。
  战云骤起,刘备危在旦夕!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今河北涿县)。史书上说他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世袭复杂,难以考证,而正是这个头衔,让他的人生获益良多。爷爷刘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县县令;父亲刘弘也做过小官,在他还小的时候,就撒手人寰了。
  从小没了父亲,他默默的承受着这种难言的痛苦,与母亲相依为命。
  因为家道中落,为了生计,他很懂事的跟着妈妈一起贩草鞋、编草席(典型草根)。
  那时候的他,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平民百姓,虽说是所谓中山靖王之后,可大汉立国已有三百余年,刘氏子孙,少也有几十万,不少他一个;而且朝廷式微,恐怕连他的名字都没有登记造册,只好成天打草鞋养活自己。

  他在苦难中成长。
  虽然过着清寒的日子,但他并没有丧失生活的斗志,少有大志,他有着自己的梦想,虽然这看似只是一个梦。
  他家的东南角,长有一颗大桑树,五丈来高,不仅高大,而且外形奇特,树冠长得像一顶车盖,往来者都觉得这树不平凡,说当出贵人。
  最积极的是涿郡人李定,一个善观风水的人,看到这棵大树就喊:
  “此家必出贵人!”
  他说的这个贵人,自然就是刘备。
  这棵大桑树,成为刘备玩耍的好去处,闲暇时,他就和小朋友在树下嬉戏。
  有一天,玩着玩着,他突然蹦出一句:
  “我一定乘此羽葆盖车!”
  小孩子是听不懂这句话的,可把大人吓死了。因为羽葆盖车,是只有天子才能乘坐的专车,出此狂言,要是被人告发,必定满门抄斩,所以叔父刘子敬战战兢兢的告诫他,不要乱说,这是灭门大罪。

  而这些,在刘备的眼里,不过是自己的梦想。
  当他坐在桑树下乘凉时,想到的不是采桑子,而是皇帝位子,可这对于一个无权无势、没有背景的小老百姓而言,仅仅只是海市蜃楼罢了。
  日期:2011-3-12 01:14
  三国真相  第一部  东风破(赤壁)
  作者:汤浩方
  2

  虽然在外人眼里,刘备这小子有些狂,但在母亲眼里,他是自己的骄傲。
  母爱,永远是最无私的。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还是妈妈最疼他,为了儿子的将来,打算送他与同宗的刘德然外出求学,可是含辛茹苦,却怎么也凑不齐这个学费,因为要去拜学的老师,是闻名海内的同郡大儒,前九江太守卢植。
  没钱,只有寂寞。
  就在为学费焦急的时候,有人雪中送炭来了。刘德然的父亲刘元,承担了刘备的全部学习费用,数量与刘德然一样多,而且还不是一次性赞助。
  对于这件事,老婆有意见了,私下抱怨,刘元不以为意,跟妻子说了心里话:
  “咱刘家出了这孩子,非常人也!”
  就这样,在母亲殷殷期盼的目光中,刘备踏上了求学之路,这一年,他15岁。
  卢植前为九江太守,后因病去官,于是在家著书立说,并在缑(音gōu)氏山中办起了培训班。
  就是在这期间,他得到这位当世名儒的亲自指点,还结识了一位同学:辽西公孙瓒——公孙瓒年长,刘备以兄事之。

  也正因为认识了公孙瓒这个纨绔子弟,刘备开始贪玩,不喜欢读书,喜欢骑马、玩宠物狗,喜欢音乐和漂亮衣服。
  学了两年后,卢植又被拜为庐江太守,要前往庐江赴任,他只好回家。
  刘备身高七尺五寸(汉制约为1.72米),帅不帅不知道,可长了一双长手臂、一对大耳朵是肯定的,说是可以“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虽有些夸张,但是个异人,却没多少疑问。
  虽说爱玩,可他话不多,谦虚待人、少年老成,喜怒不形于色,好结交豪侠;加之又长得这么性感(时人眼里是福相),因而很多人愿意与他交朋友,有志青年更是争相附之。
  他俨然成为领袖人物。

  这时候的刘备,已长大成人,因为社会动乱,于是在家乡召集徒众以防不测。他身边,渐渐聚集了一群人才,其中有两人最知名——关羽和张飞。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因为犯了事,逃到涿郡①,听说刘备在招募豪杰,于是跑来应聘;张飞是涿郡本地人,有才情,擅长书法,特别喜欢画美人,也响应号召,跑来应聘。张飞小关羽几岁,两人以兄弟相称,从此他俩一直追随刘备,当起了贴身保镖;而刘备更是待他们不薄,“寝则同床,食则同器,恩若兄弟”。
  他们同样尽情报效,无论走到哪都是侍立左右,随时随地保卫刘备的安全,为了“大哥”,他们不避艰险,置生死于度外。
  正是这样的兄弟感情,让他们三人终身不渝,比亲兄弟还亲;正是这样的兄弟感情,日后关羽被孙吴所杀,刘备才挥军十万为他报仇;正是这样的兄弟感情,才有了“桃园三结义”的浪漫传说。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萍水相逢,却成知己!
  干事业,没钱可不行,刘备既不做强盗,也不做生意,钱哪儿来?
  这要感谢两个好心人。
  中山的大商人张世平、苏双,富有千金,经常往来涿郡贩马,听说刘备是个奇人,慕名而来,一见面就“异之”,赶紧捐款资助。
  于是,刘备便有了本钱。
  ------------------
  ①《三国演义》中,说是关羽杀了当地仗势欺人的豪强。
  日期:2011-3-12 01:14

  三国真相  第一部  东风破(赤壁)
  作者:汤浩方
  3
  东汉末年,黄巾大起(囧)义爆发,乱世出英雄,刘备感觉机会来了,带着关羽和张飞投军,在校尉邹靖手下任职。
  他的艰(囧)险(囧)人生,就此开始!

  他期待自己能有一番作为,出人头地,这一年,他24岁。
  在镇(囧)压黄巾起(囧)义之余,他参与了平定“弥天将军”张纯的叛(囧)乱,当时平原人刘子平,得知他勇武有力,于是举荐他。
  刘备信心十足,没想到在进军途中,突然与叛(囧)军遭遇,官军不是对手,惨败。
  他不幸受伤,但他不笨,见跑不掉,就躺在地上装死,等敌人走后,才被人用车子拖回来。
  任何事业都不会一帆风顺,路上总是充满荆棘与坎坷,还有太多的困难与挫折,关键在于,你如何去面对,是勇敢的坚持,还是无奈的放弃,而刘备,始终没有放弃。

  干着这种不要(囧)命的活,心惊肉跳,他丝毫没有退缩,相反因为有军功,被授予中山安喜尉一职,管管地方上的治安、缉(囧)捕盗贼这些小事。虽然当上了“公(囧)安局长”,可他心气太高,不屑这等小差事,所以没见什么政绩,相反,还闯下大(囧)祸。
  不知朝廷是出于什么原因,又诏令各地州郡,凡有军功当上“公务员”的,一律下(囧)岗。
  刘备刚好符合这个条件。
  负责督察郡内长吏的督邮,来到安喜县,准备拿刘备开(囧)刀。
  他知道,这次不是闹着玩的,于是打算去说说好话。
  刘备找到督邮的住处,想进去求见,不料督邮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称病不见。

  这就悲剧了。
  碰了一鼻子灰,刘备心里那叫一个气,跑回去,带了一帮兄弟又跑回来,突然破门而入,大吼一声,受太守密令来捉督邮!
  晴天霹(囧)雳!督邮还没弄清怎么回事,就稀里糊涂的被从床上拽走。
  待走到县界,刘备解下印绶,挂在他脖子上,一把捆到树上,不由分说,鞭(囧)子棍(囧)子一顿(囧)暴(囧)打。
  他还不解气,要杀了督邮,可怜的督邮苦苦哀求,这才死里逃生。
  就这样,刘备带着一帮好弟兄跑了①。

  打了督邮,犯下大(囧)罪,只好生死大逃(囧)亡。在那个乱世中,也没人发通(囧)缉令,逃了一阵,他们又去投军——因为有饭吃。
  当时,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毋丘毅在丹杨(丹阳)募兵,刘备报了名,又开始镇(囧)压起(囧)义军。在下邳打了一仗,他作战勇猛,力战有功,被任命为下密县丞,后又去官为高唐县尉,折腾了好一阵,终于当上高唐县令。
  可是夜路走多了,总会碰到鬼。
  就在他踌躇满志要大干一番的时候,起(囧)义军攻破高唐,又把他打得到处跑。
  这时候的刘备,是郁闷的,没个安身立命之所,还四处流浪,他无路可走。
  无路可走的刘备,想起了一起玩宠物狗的同学公孙瓒。
  此时的公孙瓒,已不是昔日的纨绔子弟,因为打仗不怕死,镇(囧)压黄巾军有功,他崛起于行伍,已是堂堂一方霸主,号“白马将军”,官至中郎将,雄踞幽州;但他与袁绍一直不和,且有杀(囧)弟之仇,两人经常互(囧)殴,打得难解难分。
  ------------------

  ①《三国演义》中,说张飞鞭督邮,实际上是刘备,张冠李戴。
  日期:2011-3-12 01:15
  三国真相  第一部  东风破(赤壁)
  作者:汤浩方
  4

  公孙瓒见老同学来了,很给面子,马上奏请朝廷,表为别部司马,让他与青州刺史田楷,一块去对付袁绍。
  虽然已是一千石的官了,但刘备并不轻松,到了青州,他卖力的配合田楷,与袁绍连战两年,打到野无青草的地步,双方损失都很大。后来袁绍让儿子袁谭领青州刺史,又大战一场,田楷战败;但刘备比较争气,没有辜负老同学,数有战功,于是公孙瓒又让他代理平原令,后为平原相。
  此时,他已是与郡太守平起平坐、享秩两千石的“省级高官”了。
  他对未来充满希望!
  在平原相任上,刘备知道机会来了,兢兢业业的做事,先让关羽张飞为别部司马,统领部众;同时加强境内治理,“外御寇难,内丰财施”。为了争取人心,他与下属打成一片,不但平时坐在一张席子上发呆,还一起吃饭。

  这样的品德,自然声名远扬,不料,却引来杀身之祸。
  有个叫刘平的人,一向看不起刘备,耻为之下,派刺客前来刺杀。
  当刺客接近时,他还蒙在鼓里,把刺客当好人,热情款待,没想到真诚的力量无比强大,彻底击碎了刺客的妄想。
  他被感动了,不忍下手,不但临阵倒戈,还把自己供了出来,主动将来意告知刘备,而后扬长而去。
  水能克刚,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道德经》
  连刺客都能感化,这样的功力实在太强大,如此名望,不幸让大名人孔融知道了。

  孔融,孔子的后代,小时候很聪明,4岁就懂得谦让,与哥哥吃梨,尽拣小的挑。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虽然“孔融让梨”的故事至今传诵,可惜他志大才疏、高谈阔论,不是个干实事的人,因为得罪董卓,被打发到北海郡为相。
  北海,很乱,很危险,明显去送死;加之孔先生不懂管理,被黄巾军打得弃郡而逃,出尽洋相,最惨的是——被围在都昌出不来。
  就在这时,他想到了刘备,派太史慈冲出重围,到平原向刘备搬救兵。
  得知是孔融的求救,刘备惊喜异常,大喜道:“他都知道世间有刘备啊!”立即发兵三千,随太史慈赶往北海救名人。

  可当军队赶到时,黄巾军已自动散去,他们也有点怕刘备。
  成了大名人的救命恩人,刘备的知名度大幅提升,而他治民用兵均有所作为,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连在广陵素有威名的豪强,典农校尉陈登,都对他推崇备至,说他“雄姿杰出,有霸王之略”。
  这或许是对他最好的评语了。
  有这么高的评价,自然有人来投,最令他高兴的,就是赵云。
  赵云,常山真定人,后人常称作常山赵子龙。子龙是他的字,因为长得魁梧,是个酷哥,因而本郡官员推举他投附公孙瓒,在这里,他认识了刘备。
  刘备见他是个人才,动起了歪脑筋,暗中拉拢;赵云也欣赏刘备,于是两人臭味相投,很快就结为知己。

  日期:2011-3-12 01:15
  三国真相  第一部  东风破(赤壁)
  作者:汤浩方
  5
  后来,公孙瓒派刘备前往青州战袁绍,赵云便跟随打理骑兵,可过不多久,哥哥去世了,加之又有点看不上公孙瓒,便借着这个理由回家。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