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里陈迹香满径——聊聊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

作者: 姓楼名主字神经

  日期:2010-10-16 17:20:00
  最近被涯叔和八卦er的炒作反炒作弄得一个头两个大,来聊点不需要牵扯炒作或是反炒作的东西喘口气,顺便给我的马甲开开封~~
  声明:以下内容‘攫取’于互联网,如有错误,恳请指正;如有雷同,纯属COPY!
  -------------------------------------------------------------
  词源于隋,成于唐,盛于宋。原是隋唐以来配合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后来逐渐成为一种长短的诗体,因而又称诗余。和唐诗双峰竞秀,各臻其美。

  词首先盛行于民间,现存最早的词是敦煌发现的曲子词,文人词相传以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最早,但疑为伪作。
  词是根据曲子所填的歌词,又称为“曲子词”。他是用来唱的,所以每首词都曾有过一个乐谱。每个乐谱都必定属于某种宫调(类似今天的C调、G调之类),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东西的总和就是词调。每种词调都有一个名称,这个名称就叫词牌。由于种种原因,曲子早已失传,只把名字留给我们瞻仰。清《词规》收录词牌1180多个,实际上应该更多。常用的词牌,大约有100多个。

  时间的流逝,许多词牌名的由来,除少数外,多已散落在岁月的回廊里,不可考据。但一般而言,词牌的产生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来自六朝隋唐旧曲;包括民间歌曲、宫庭歌舞曲、外域歌曲等等。
  2)、根据词的内容,创制、谱曲而来
  3)、由旧词改变或由旧词牌改称
  4)、人名、地名

  等等
  下面来说吧~~~
  日期:2010-10-16 17:37:10
  1、竹枝词
  唐教坊曲名,本是巴渝民谣。

  “竹枝”原是巴山楚水一带的民歌,唐·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曾在建平(今重庆巫山县)见到联歌“竹枝”,他也效屈原作《九歌》为其谱写新词九章,称《竹枝词》,被后人收入词集、词谱。
  【刘禹锡《竹枝词》序:“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suī)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jié)如吴声。虽伧伫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歌舞之。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扬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 】

  《竹枝》调名来自曲中和声,五代孙光宪有词,依稀窥得远古竹枝词的原貌:
  乱绳千结(竹枝)绊人深(女儿),越罗万丈(竹枝)表长寻(女儿)。
  杨柳在身(竹枝)垂意绪(女儿),藕花落尽(竹枝)见莲心(女儿)。
  竹枝、女儿这两个衬词是唱竹枝时群相随和之声。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日期:2010-10-16 17:52:56
  2、闲中好
  调源自晚唐诗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因词中有“闲中好”句,故取作词牌名。
  段成式在当时诗坛与李商隐、温庭筠齐名,长得很帅,到如今却鲜为人知。究其原因,大概因为他的创作方向。所作《酉阳杂俎》,属于志怪小说,中国“灰姑娘”叶限就出自于此书,比西方灰姑娘早了800多年。

  闲中好
  <晚唐·段成式>
  闲中好
  尘务不萦心
  坐对当窗木

  看移三面阴
  随便选的一张图凑数O(∩_∩)O~
  日期:2010-10-16 18:05:29
  3、章台柳
  此调为唐·韩翊创制。
  据唐传奇《柳氏传》里的记载,柳摇金是唐玄宗天宝年间长安富商李宏的歌姬,通晓翰墨,歌喉婉转。韩翊是李宏的门人,颇有文才。柳摇金因韩翊的诗才而对其心生爱意,韩翊对柳氏亦有好感。古道热肠的李宏知晓两人的心意后,便在长安城中的章台街买下一所宅院送给韩翊,并将柳摇金嫁给了韩翊。天宝十三年,韩翊考取进士及第,回乡省亲,路途遥远不便携柳摇金同往,便将妻子留在了长安,独自回乡。

  韩翊省亲期间,安史之乱起,战火连天。柳摇金为保清白,寄身法灵寺避难,两人也因此失了音信。
  韩翊则辗转投奔节度使侯希夷军中担任主簿,戎马倥偬。长安收复后,韩翊遂派人打探柳氏下落,附诗一首:
  章台柳、章台柳!
  昔日青青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

  亦应攀折他人手!
  由此可见男人的小心眼,老婆生死未卜,他竟然还有心思猜疑是不是已委身他人,着实可恶!
  柳摇金得到丈夫的消息,喜出望外,却又满腹辛酸。捧信呜咽,提笔成诗:
  杨柳枝,芳菲节,
  苦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

  纵使君来岂堪折。
  未曾想,信未到韩翊之手,柳氏却被蕃将沙叱利抢入府中占为己有。韩翊得此消息大恸不已,报官请求察断,无奈当时朝廷也不敢轻易得罪番将,悬而不结。韩翊的好友虞候许俊知道这件事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柳氏从沙叱利府上抢了回来,皇帝为了安抚沙吒利,赏了他二百万钱,这件事也算圆满解决。
  饱经坎坷与悲欢,韩翊和柳摇金得以破镜重圆,白头偕老,也算是天可怜见。
  日期:2010-10-16 18:27:05
  4、忆江南

  此调本是隋乐《望江南》,又名《谢秋娘》。
  据传隋炀帝杨广喜欢在东湖泛舟,作八阙《湖上曲》,配上乐曲《望江南》,令歌妓演唱。至于这乐曲是为《湖上曲》而谱的曲还是原本就有的乐曲,现今已无从得知了。
  中唐著名政治家李德裕任浙西观察使时与一个叫谢秋娘的歌妓相好,可惜谢秋娘红颜薄命,很早就死了,李德裕为纪念谢秋娘,用隋炀帝所作《湖上曲·望江南》调撰《谢秋娘曲》,故后人将此调亦称为《谢秋娘》。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
  后来白居易又依李德裕的《谢秋娘》作了三首怀念江南的词,取名为《忆江南》。并自注:“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忆江南》便是由此而来。
  此外,刘禹锡词,首句作“春去也”;皇甫松词,有“闲梦江南梅熟日”之句,因而又名《春去也》,《梦江南》。

  《全唐诗》于李后主词注又名《归塞北》。
  《古今乐录》云:梁武帝改西曲曲江南弄,七,一曰《江南弄》,二曰《龙笛曲》,三曰《采莲曲》,四曰《凤笙曲》,五曰《游女曲》,六曰《采菱曲》,七曰《朝云曲》。
  沈约作四曲:,一曰《凤瑟曲》,二曰《秦筝曲》,三曰《阳春曲》,四曰《朝云曲》。亦谓之《江南弄》,实皆《忆江南》之别名。
  因白居易的《忆江南》名声最响,便多以《忆江南》为名。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日期:2010-10-16 18:48:19

  小广告,我祝你这辈子买泡面都不带调料包!!!!
  5、诉衷情
  原唐玄宗时教坊曲,后来温庭筠依曲填词、并取名为《诉衷情》,用以抒发感情。意取《离骚》:“众不可户兮,执云察余之中情”而名《诉衷情》。(“中”通“衷”)
  本来只有三十三字,到后来赵长卿与欧阳修作四十五字词,于是词家奉为正调。(‘大家’的待遇就是不一样!= =|||)
  毛文锡词,因首句“桃花流水漾纵横”,故又名《桃花水》。
  贺铸词,因结句“双板桥东,罨画楼空”,故又名《画楼空》。

  宋张辑《一丝风》(寓诉衷情泊松江作)词,故《诉衷情》又名《一丝风》
  诉衷情
  <北宋·欧阳修>
  清晨帘幕卷轻霜,
  呵手试梅妆。
  都缘自有离恨,
  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
  易成伤。
  拟歌先敛,
  欲笑还颦,
  最断人肠。

  呵手试梅妆
  日期:2010-10-16 19:12:17
  6、如梦令
  相传为后唐庄宗李存勖(xù,即李亚子)自度曲。起初叫《忆仙姿》,苏轼嫌调名不雅,取词中“如梦、如梦”之叠句,改名《如梦令》。
  忆仙姿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歌舞凤。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存世的唐五代词中,除了李存勖这首外,冯延巳一首、白居易三首。
  冯延巳如梦令
  尘拂玉台鸾镜,凤髻不堪重整。绡帐泣流苏,愁掩玉屏人静。多病,多病,自是行云无定。
  白居易宴桃源(如梦令)

  前度小花静院,不比寻常时见。见了又还休,愁却等闲分散。肠断,肠断,记取钗横鬓乱。
  落月西窗惊起,好个匆匆些子。鬓鬓亸轻松,凝了一双秋水。告你,告你,休向人间整理。
  频日雅欢幽会,打得来来越日煞。说著暂分飞,蹙损一双眉黛。无奈,无奈,两个心儿总待。
  三人生活的年代分别是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李存勖(公元885年-926年)、冯延巳(公903年-960年)。所以有人怀疑《如梦令》始于白居易,依据是宋·杨湜《古今词话》记载:“庄宗修内苑,掘土有绣花碧色,中得断碑,载此词。”既然李存勖是从断碑中得来,那么断碑的词就不是李存勖所写而是早于李存勖的人写的。不过,有人认为所列白居易的三首词,“词语俚俗,多宋元人语,当为托名之作。”所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九认为“多是臆说,初无所据,故不可信”。更何况《宴桃源》这个词调名是始于北宋(周邦彦取李存勖词首句“ 曾宴桃源深洞”,改名《宴桃源》)。

  综上所述,《如梦令》是李存勖的自度曲,苏轼改《忆仙姿》为《如梦令》。
  【苏轼《东坡乐府》《如梦令词序》云:“此曲本唐庄宗制,名《忆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为《如梦令》。”】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日期:2010-10-16 20:01:46
  7、点绛唇
  【清·舒梦兰《白香词谱》:毛先舒云:“江淹诗:‘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脣’;本词采以名。”按此名甚艳,盖谓女郎口脂也。故又名《点樱桃》。至更名《南浦月》、《沙头雨》,则取作家词中语耳。 】
  【清·徐釚《词苑丛谈》云:调名取自南朝江淹“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脣”诗句。】

  【明·杨慎《升庵词品》:“《点绛唇》取梁江淹诗‘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以为名。”】
  可见《点绛唇》词名得于江淹诗中的“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
  《咏美人春游》
  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苹。
  不知谁家子,看花桃李津。

  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
  行人咸息驾,争拟洛川神。
  (“点绛唇”就是上下唇各画一个红色半圆,合在一起时就呈现出一个樱桃小口。唐朝毕较盛行(簪花仕女图)。)
  江淹,南朝文学家,不知道大家是否熟悉。也就是成语“梦笔生花”“江郎才尽”的江郎。另外,杨过的掌法——黯然销魂掌,取的便是江淹《别赋》里“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意境。
  “点绛唇”始见于南唐·冯延巳《阳春集》。
  点绛唇

  <冯延巳>
  荫绿围红,飞琼家在桃源住。
  画桥当路,临水开朱户。  柳径春深,行到关情处。颦不语。
  意凭风絮。吹向郎边去。
  这么一个旖旎的词牌,还是女人填会比较美吧
  点绛唇   <宋·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日期:2010-10-16 20:40:54
  8、沁园春
  【《后汉书·窦宪传》:“宪恃宫掖声势,遂以贱直请夺沁水公主园田。”】
  在河南西北部一个叫济源的地方,北依太行山,与山西晋城毗邻;南临黄河,与洛阳隔河相望;西踞王屋,与山西运城接壤;东临华北平原,与焦作相连,自古有“豫西北门户”之称。那儿有条河叫沁河,在沁河穿过太行山的出口处,水流湍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在这里修有规模很大的水利工程,称为枋口。
  沁河的东边就是丹河流域,那里得天独厚,土地肥沃,到处生长着郁郁葱葱的翠竹,形成我国长江以北规模最大的竹林。永平三年(公元61年),汉明帝刘庄带着他的女儿刘致从洛阳来怀川游丹河竹林,公主为这里青山绿水的旖旎风光所吸引,请明帝在那为她建一座长期居住的庄园。明帝也很喜欢这个地方,便答应了女儿的要求。于是当年就在枋口之南,横跨沁河,建起了一座十分壮观的庄园,庄园被命名为沁园,同时封刘致为沁水公主。后来沁水公主嫁给了高密侯邓乾,沁园就做了他俩的小窝。

  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汉明帝刘庄病逝,五子刘炟继位。当时六宫专宠的窦皇后(大司徒窦融的曾孙女)兄长窦宪走后门得了个虎贲中郎将官衔,他也看中丹河流域那肥沃的土地和青山绿水的旖旎风光。窦宪是个无赖,仗势要用三千两银子强买沁园。沁水公主自然不肯,窦宪便搬了对石狮子把个园门堵了个严严实实,车马不能出入。此时章帝带窦后来到洛阳游玩,命司空第五伦去宣旨五妹见驾。因窦后在皇帝身边,沁水公主也不敢多说什么,但章帝还是因察觉到妹妹的异样,便询问了第五伦。第五伦上陈了一份奏章将此事报给了章帝知晓。章帝大怒,要严惩窦宪,却因为窦皇后的求情而作罢,不过窦宪一生也只做了个虎贲中郎将。

  当晚,沁水公主在沁园设宴庆贺,座中有善音律者,草拟一曲曰《沁园春》。不久便传唱开来。后来“沁园”也成为公主第宅的代表词。
  《沁园春》这个古调,虽然传唱已久,但作为词调却在唐昭宗天佑年间。
  天佑三年,河内清化街王顺兴字号的老掌柜王老先生,喝完了茶,兴悠悠来到戏台听戏。老先生三尺银须,清瘦而文雅,手里却执着檀杖,分明是绝对的票友。这时候戏台已经奏起音乐,但唱戏的歌妓却慢吞吞还没上台。老先生见状,一时兴起,便走上戏台,随着那音乐以河内方言略加太原音韵,唱了一首《沁园春》。老先生字正腔园、浑厚高雅,顿时惊呆了戏台下面的戏迷。此刻,当时的文坛名手冯贽恰好也在听戏,老先生所唱不但音律优美,而且文采极佳。等老先生一曲唱罢,刚走下戏台,那冯贽便迎上去拱手相拜。闲谈中才知道王老先生虽是做花炮生意,却精通琴棋书画。第二天,冯贽到了王老先生家拜访,并将此词带回洛阳,因此此调便渐渐在京城传开。

  唐、五代时《沁园春》还只是作为一般的唱辞被传唱, 促使《沁园春》成为真正意义的词调却是宋代词人张先。张先很喜欢《沁园春》的唱辞,于是就按着那字句也作了一首《沁园春》。
  沁园春 <张先>
  心膂良臣,帷幄元勋,左右万几。
  暂武林分阃,东南外翰,锦衣乡社,未满瓜时。
  易镇梧台,宣条期岁,又西指夷桥千骑移。

  珠滩上,喜甘棠翠荫,依旧春晖。
  须知。系国安危。
  料节召、还趋浴凤池。
  且代工施化,持钧播泽,置盂天下,此外何思。
  素卷书名,赤松游道,飙驭云軿仙可期。

  湖山美,有啼猿唳鹤,相望东归。
  这首《沁园春》是我们见到时间最为久远的,也是张先这首《沁园春》使得这个词牌被后人广泛仿效,最终成为新的词调。
  《沁园春》虽是始于张先,但张先的词与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词相比,尚欠精工,所以后来人填《沁园春》,多随苏词。
  当然,最被我们现代人所知的自然是太祖的《沁园春·雪》,里面的帝王霸气,可不是谁都有的。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日期:2010-10-16 23:41:28
  楼主回来了~~~多谢楼主童鞋们的点播,楼主会一一满足的~~O(∩_∩)O~
  不过我敲字很慢,童鞋们多包涵~~

  --------------------------------------
  9、生查子
  唐代教坊曲,后转作词调。
  据传《生查子》的“查”字本是“楂”字,省笔写成“查”字。
  【《历代诗馀》云:“查本楂梨之楂。”】
  【清·毛先舒《填词名解》云:“查,古槎字;词名采海客事。”《辞源》注:木筏。本作“楂”,通“槎”。 】

  【清·徐釚《词苑丛谈》云:“査,古槎字,张骞乘槎事也。】
  张骞乘槎就是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的张骞乘槎遇仙的事,词调名取义就是张骞乘槎到天河的传说。
  《荆楚岁时记》记载,汉武帝派遣张骞等出使西域﹐寻黄河源头,乘槎经一个月来到一处,只见城墙像州府,室内一女子在织布,又见一男子牵着牛在河边饮水。张骞问道:“这是什么地方?”那人回答说:“你可以去问严君平。”又赠给他一块支机石让他回去。张骞到蜀后找到严君平询问,严君平对张骞说:“某年某月,一客星侵犯牛郎织女星。”

  不说生查子这个词牌是否出自这里,但《荆楚岁时记》记载的这个典故明显本身就有错误,严君平是西汉末期的隐士(公元前86年~公元10年),而张骞则是汉武帝时期的探险家(约公元前164~前114年),让张骞去问严君平这个大BUG,就算是神话故事也离谱了点吧。
  另有“海客乘槎”的故事,晋·张华《博物志》记载:“旧说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睹日月星辰,后忽忽不觉昼夜。至一处,遥望宫中多织妇,一丈夫牵牛饮之,因还。后至蜀,问严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此人到天河时也。”貌似这个更靠谱点。
  【旧时传说,银河和海相通,近代有个住在海中小沙洲上的人,每年八月份有木筏,去来准时不误期,这个人有好奇心,在木筏上盖了个小阁楼,多带些粮食,乘木筏去。在十几天之内还看得到星斗日月,以后就飘飘忽忽,也觉不出日夜。再过十多天,忽然来到一个地方,有城墙的模样,住房很整齐,远看宫中有许多织布的妇女,只见一男子牵着牛停在水边饮牛,这牵牛人见到这个生人就吃惊地问:‘你怎么会到这里的?’这人把来的情况加以说明,问他这是什么地方。牵牛人回答说:‘你回到蜀都访问严君平就知道了。’这人竟不上岸,就如期而还,后来到了蜀地问严君平,君平说:‘某年某月某日、有客星侵犯牵牛星座。’时间上一计算,这日期正好是这个人到银河的时间。】

  【《白香词谱》:顾查“生”本可读“星”;《诗经·小雅》:“不如友生”;传,“协桑经切,音星。”是“生查”,即“星槎”也。】
  (“协桑经切”什么意思我搞不清楚,有没有童鞋解下惑。)
  所谓“星槎”,新华字典的释义为“往来于天河的木筏”,也就是古代UFO。
  【《拾遺记》:“尧登位三十年,有巨查浮于西海,查上有光若星月。常浮绕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复始,名曰贯月查,亦谓挂星槎”。】
  “生查”我们知道是啥意思了,那“子”呢?
  我们知道很多词牌名都以“子”结尾,生查子、更漏子、采桑子、天仙子等等,是有什么特殊的涵义还是只是一个附加词,凑满三个字?

  《白香词谱》云:隋唐以来,曲多称“子”。
  康熙《御定词谱》在讨论《甘州曲》一名《甘州子》时,曾有过这样的解释:“甘州曲,唐教坊曲名……旧谱泥于《甘州曲》、《甘州子》两名小异而另列之,不知曲子二字互为省文,并无分别也。”也就是说“子”为曲名。并且在以“子”结尾的词牌中可以看出,“子”不仅是曲名,而且大部分是短小的曲子名,并且很多都来自教坊旧曲。比如,《教坊记》有“采桑”、“朝天”、“更漏长”等曲名,经过添加或置换,分别成为“采桑子”、“朝天子”、“更漏子”。

  说到短小的曲子名,我们就插播下另一表述短小曲子名的“令”。
  1、清·朱彝尊《词综·发凡》:“宋人编词,长者曰慢,短者曰令”,也就是按字数多寡来归类。
  2、我们知道,早期的词是秦楼楚馆、花间柳巷宴饮歌舞时不可或缺的娱乐项目,而它与这些场合所盛行的酒令又有着密切关系,词中“小令”的名称就来源于唐代的酒令。
  【《唐宋词通论》:“词曲称令,盖出于唐人宴席间所行的酒令。《说文》:‘令,发号也。’引申为律令。酒席间行令,就是酒令,犯令者须受罚。唐时宴饮常于席上设‘席纠’,或‘肤使’,以掌酒令,有歌舞伎任其事,称酒妓或酒令妓女。酒令妓女以其所擅长的歌舞用于行令,于是,歌与令两者合一,出现了由酒令演变而来的歌令这一名称。这些为席纠所用的歌令、令章,就是唐五代流行的曲子和曲子词。”】

  回到正题,“生查子”是人们艳羡乘槎上天这一古代神话,于是咏入诗篇,播之乐府,至五代遂取以入词耳。
  不过也有另一种说法。
  任二北《教坊记笺订》引宋·曾慥《类说》说:“唐明皇呼人为‘查’,言士大夫如‘仙查’,随流变化,升天入地,能处清浊也。……词牌名《生查子》的‘查’,就是用这个含义。”
  敦煌曲子词《云谣集》录有二首《生查子》,其一:“三尺龙泉剑,匣里无人见,一张虎雁弓,百只金花剑。为国竭忠贞,苦处曾征战,先望立功勋,后见君王面。”其二:“一树涧生松,迥向长林起。劲枝接青霄,秀气遮天地。郁郁覆云霞,直拥高峰际。金殿选忠良,合赴君王意。”这两首词都是吟咏建立功勋的意思。唐词多缘题而赋,故任二北的说法更接近调名本意。

  《生查子》早期只是赋予某种含义的乐曲,后来才被人依拍作词而成了词调,据传最早依教坊曲《生查子》填词的是唐·韩偓《生查子》:“侍女动妆奁,故故惊人睡。那知本未眠,背面偷垂泪。懒卸凤凰钗,羞入鸳鸯被。时复见残灯,和烟坠金穗。”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